葛红霞
统编教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安排了相应的训练,层层递进。梳理教材中的训练要求,我们可以发现低年级主要是支架复述,中年级是从详细复述到简要复述,高年级重在创造性复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复述的过程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
在每一次复述训练中,教师要了解学生是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完成复述任务的,要关注学生的复述能力有没有“一练一得”的发展效果。
比如,一年级的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可以看作复述教学的起点。首先,教师要调整教学理念:口语交际是学生在互动中完成的以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复述是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达成本次训练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可以借助课件依次播放学生、教师、专家等人讲的故事《老鼠嫁女》,让学生比一比,看看谁講的故事更吸引人。最后,学生练习讲故事:教师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图,先想想需要讲出图上的哪些故事内容,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互相评一评讲得好不好。这样的讲故事训练,从一开始就把口语交际与复述的目标有机融合在一起,教师关注的就是学生复述能力的发展。
在复述训练中,统编教材编者在低年级教材中根据复述材料的特点安排了一系列的复述支架,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复述。但是,这样的复述训练多了,学生对复述支架有了依赖,离开支架就难以完成复述任务。这种情形极不利于学生复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因此,即使在提倡运用复述支架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让学生经历从有支架到没有支架的训练。
如教学《肥皂泡》,课后练习1中有“用自己的话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的要求,显然这就是一项复述训练,只不过复述的对象不再是故事,而是“吹肥皂泡的过程”,但“用自己的话说说”是再明确不过的复述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复述训练中,编者没有提供任何复述支架,而是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之后就直接进行复述。教师在组织学生复述这一内容时,不妨建议学生思考之前复述课文时用过哪些复述支架,从中选择适合本课复述的支架类型,自己在大脑中搭建隐性的复述支架:准备吹肥皂泡的材料→制出肥皂水→吹起肥皂泡,将材料组合起来进行复述。
复述看上去是保持原文的基本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还需要反复训练,但不能因此把复述纳入机械训练的范畴,教师在进行复述设计时,要有创新意识。
如教学《杨氏之子》一课,在借助注释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有创新意识的复述训练,让学生自己以喜欢的方式,选择文中不同的人物复述故事。这一复述要求既具有开放意味又倡导创新意识,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经过充分准备后,有的学生从故事整体出发,比较客观地进行了复述;有的学生从杨氏之子的角度出发进行复述,比较多地讲了自己听到对方言语之后内心发生的种种快速反应,揭示了杨氏之子智慧语言的来源;还有的学生从文中没有出场的杨氏的角度出发复述故事,创造性的意味更浓。学生复述故事后,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总结复述故事的创新方法有哪些。
总之,在小学课文复述活动中,教师不可过多关注复述的结果,而要根据学生学习进程关注学生复述能力的发展,通过由扶到放和追求创新,切实提升学生的复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