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护城河文化起源与发展历史的回望与思考

2022-06-30 10:14艾君
工会博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护城河城墙北京

□艾君

有这样一条河,在数千年华夏古城建设发展的岁月里,几乎今日所有的古城或多或少会留下其历史的轨迹,在古代它有许多不同的称谓,而今人们习惯称它为“护城河”。

护城河是中国古城建设中必须考虑的规划布局,其目的防患于未然,防御外敌侵略,也防守自然界猛兽侵扰。据史料考究,护城河的广泛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孟子·梁惠王下》 记载,孟子在回答滕文公如何在齐楚两国间生存问题时答道:“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而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在《管子·问》 也有言:“若夫城郭之厚薄,沟壑之浅深,门闾之尊卑,宜修而不修者,上必几之。”还有墨家代表人物墨翟曾提出“壕池深以广”的守城理论。上述的“池”“沟壑”“壕池”就是今人所说的护城河。可见,先秦时的“儒、法、墨”三大家都重视护城河的防护作用。其实,在古代城市防御中,护城河与城墙一同成为一座城市军事防御体系是否完备的根据之一,被视为城市的第一道防线。

秦汉后,利用沟壑、壕沟等措施护城越来越普遍,其称谓也在实践和积累中出现纷杂多样化。在今天,提起护城河,一些文章或辞书里,则会注释为“濠”“壕沟”或“池”,而提起“池,濠,壕、淢、洫、壑、禁沟、黄池、城隍、汤池、城河……”等,也会有“护城河”的释义。于是,当今学者认为“护城河”的古名很多。

根据历史和今日社会认知看,当今认知的“护城河”,有两个涵义是不能缺少的,其一,开挖目的起到防御护城作用;其二,是有注入水的城外围开凿的人工河。

护城河的历史踪迹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古代护城之宝。利用水开凿护城之河以保护城市之安,是古城规划建设中做好防守体系的重要一环。

自人类出现部落聚居区后,开始有意识地建立聚居区防御设施。早期原始人部落己有意识地围墙或掘土沟等以防猛兽侵害或其他部落攻击。近年来,在黄河流域等地考古发现了一些环壕聚落。对此,考古学家认为,壕沟是一种最为原始的人类防御性设施。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发展和私有财富出现,部落、部落联盟间常发生掠夺战争,筑城自守、围城而住成为必然,此时乡村式城堡应运而生。譬如,“黄帝始立城邑以居”“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黄帝为五城十二楼”等。大约夏初到西周前,历史上出现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财富交换,以物换物的买卖交易和交易场所“市”的诞生,此时,城堡之军政功能与市之经济功能是剥离的。西周开始,随着城堡里人口发展,设施完善,“市”渐向“城”靠拢,“城”和“市”逐渐融合,从单纯军政中心的“城堡”发展为军政、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于是,壕沟其防御作用日显突出。

唐初期军事家李靖的《卫公兵法·攻守战具》 篇中有介绍护城河的开凿之法:“城濠,面阔二丈,深一丈,底阔一丈,以面阔加底积数大半之,得数一丈五尺,以深一丈乘之,凿壕一尺,得数一十五丈……”而唐肃宗乾元二年的《太白阴经》、唐代宗时期的《通典》、宋真宗时期的《虎钤经》 等书中,也有类似内容记述。到宋朝,北宋主要敌人为契丹辽朝和西夏党项,因其擅野战而非擅攻城,北宋对城之濠开凿没像唐时重视。到了明清时,火器发展迅猛,明清城市攻防战中火器被广泛使用,这对城濠广和深有了要求。明代出版的《武备志》 中说,“城河阔必三丈五尺,愈阔愈好,深必一丈五尺,或二丈,愈深愈好,有水为第一,无水者次之,水深泥陷者更妙,水浅泥硬者次之,临警水中加以刺柴、竹签、铁锋皆妙。”可见,此时,护城河的军事防护体系达到历史高度,这在明代所开凿的古城南京、北京、西安等地护城河中可见一斑。

中国现存护城河遗迹

护城河从远古走到今天,有的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只能从古书记载中去寻找其影迹;有的随时代发展,被修缮、被改造成一条条城市疏通水道或旅游休闲的风景线。上下五千年,数以千计并闻名遐迩的古城护城河构成了中国古城建设中独特而璀璨的防御体系文化。

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先后有十个朝代在此建都。据记载,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 年)便有城池建筑记载,后经唐、五代、宋、金、元,到明洪武年间在唐长安皇城基础上进行拓展和重建,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 年)宋国公冯胜“往陕西修城池”,在原隋唐皇城基础上向东、北两面拓筑的同时,随着城墙外移,延长拓掘护城河,“壕深二丈,广八尺,环城一周,共长四千五百丈。”并在护城河内沿筑有“高六尺,厚二尺壕墙一道,外逼壕堑,内为夹道”,以增强护城河的防御作战能力。到清代又对明初拓掘后护城河进行了多次加深加宽和疏浚。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 年),陕西巡抚毕沅疏浚护城河时,再“加深四尺,面宽六丈,底宽三丈,并引水注濠。”

金陵是南京古称,因公元前333 年楚威王熊商在石头城筑金陵邑而得名。三国时叫“建业”,东晋后叫“建康”,五代十国的南唐国建都名叫“江宁”。朱元璋建明朝在此建都称“南京”,今日南京城基本形制是明朝确定的。公元1356 年,朱元璋着意建筑城墙,而环绕城墙用于防御的“城濠”的护城河成为明城墙建筑组成部分,此濠全长为31.159 公里,城墙与护城河间距最宽处为334 米,最窄处为9 米。护城河的水源主要来自秦淮河、清溪、金川河等。宽阔的护城河水面,衬映高大的南京城墙,使进犯之敌望而生畏。

另外,还有洛阳护城河、济南护城河、开封护城河、荆州护城河、襄阳护城河、揭阳护城河、南通护城河、保定护城河、正定护城河等,在此不一一讲述。

北京护城河的千年沧桑

提起老北京的护城河,对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来说,记忆中总有一些美好的童年往事,而那些往事是与和平日子的出行或生活相联的。

北京是一座举世闻名历史古城。据考究,北京“城池”史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周朝时这里是蓟城。周朝建邑制度要求王国之城或诸侯之城皆要开凿“城池”,也即今讲“城墙和护城河”。1962 年,北京房山琉璃河董家林村考古发现燕国古城遗址,在东西北三面城墙外发现古护城河遗迹,这是迄今为止,北京历史上最早护城河遗迹发现。但有史学者认为,北京城濠建筑始于大金中都城,中都利用莲花河水系,把莲花河圈入城内。“西至玉华门为同乐园,蓬瀛、柳庄、杏林尽在于是。”从《大金国志》 的叙述看,更像风景河。

从北京建都城市布局看,大体上是元代奠定的。公元1267 年,元朝决定在中都城的东北部,重建一座更大规模的新城——元大都城。大都城四隅建有角楼,外墙建有等距离的墩台,城墙之外有较为宽阔的城濠。城濠之水主要来自高梁河水系。不过,考究发现,算作现代意义上理解的护城河,还得从明代算起,所以有种“北京护城河始建于明代”之说。

北京城门位置示意图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 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后,为易于防守,于1371 年将元大都北城墙南移,并利用高梁河、积水潭的太平湖作为“北濠”。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 年)明代开始重建北京城垣,永乐十七年便将元大都南城墙南移,新挖城濠,即前三门护城河。对于元大都的东、西城濠则仍按元代旧制,只是分别向南伸延与前三门城濠接通。此后,在修筑外城城墙时,又开挖了外城濠,即今南护城河,并将各条城濠的水都汇集到东便门,经大通桥,入通惠河。《明英宗实录》(卷五四)有这样记载:“修造京师门楼、城濠、桥闸完。正阳门正楼一,月城中、左、右楼各一;崇文、宣武、朝阳、阜成、东直、西直、安定、德胜八门各正楼一,月城楼各一,外立牌楼碑,城四隅立角楼。又深其濠,两涯悉甃以砖石。九门旧有木桥今悉撤之,易以石。两桥之间各有水闸,濠水自城西北隅环城而东,历九桥、九闸,从城东南隅流出,大通桥而去。”这里的“濠”即今所言护城河。随着明代北京城建设,城濠建设逐渐形成“北护城河、东护城河、西护城河、前三门护城河、南护城河、内护城河”的水系防护格局。自此也形成与北京城墙相配套的今日护城河的格局,为此后数百年中,成为老北京城风貌的基本标志。具体讲,北护城河,起自西直门北的三岔河口(上游纳进长河),东行过德胜门、安定门至东北城角,与东护城河相接;东护城河,上游接北护城河,绕东北角楼折而南行,经东直门、朝阳门,至东便门外,汇合南护城河及外城护城等水流入通惠河;西护城河,起自西直门北长河终点三岔口,至西便门前三门护城河与南护城河分流处,中间有南旱河支流进入;前三门护城河,自西便门开始,流经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至东便门汇入通惠河,是贯通城市中心的河道;南护城河,上游起自西便门,绕流外城,经广渠门向北直入通惠河;内护城河,也叫筒子河、紫禁城护城河,是环绕紫禁城外围的护城河,全长3.5 公里,水面宽52米,故宫内有一条石砌明渠,名为内金水河。

前三门护城河一角

清乾隆皇帝还在他自己的诗作《德胜门外》 中记载北护城河修建水闸的事宜

到了清代,护城河以及城垣沿用明代的格局,除疏浚外河流走向都承明制。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 年)疏浚了通惠河,加筑堤岸,建滚水坝以控制泄水。次年,又疏浚东护城河,在东直门、朝阳门的护城河桥下各建一闸,又在大通桥北置回龙闸。自此,入东直门、朝阳门一带的绿米仓、海运仓、太平仓、旧太仓、富新仓、南新仓、兴平仓、万安仓等漕粮,由大通桥循东护城河用剥船直接浮运入仓。到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 年),拓展昆明湖,建引水石槽,水量大增。乾隆二十三年和二十五年,又先后疏挖了护城河,使之深广,京师漕运进入清代最繁盛的阶段。清乾隆帝在其诗作《德胜门外》 中记载北护城河修建水闸的事宜:“蓄水因教浚辟池,松林闸更事修制。略为纡道观工蒇,拍岸新波潋碧漪。叠道修因来往人,渠消水亦利耕昀。鸠工并不惊间里,内府休嫌发帑频。”这里的“渠”也指往日的“濠”或今日所言的护城河。到光绪二十六(公元1900 年),因海运和铁路兴起,漕运日衰。此后,该水系逐渐变为城区排水河道,直到民国。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包括护城河在内的北京河湖水系进行过多次整治,修建了官厅、密云等大型水库,并引永定河水、潮白河水入城,护城河为城市开发建设提供了新水源,改善了北京城市水环境。据1953 年的测算,北京护城河的总长度为41.19 公里。1958 年编制的《北京城市水系总体规划》 提出,在北京城内要修建以永定河引水渠、前三门护城河、通惠河为主体的城市水系,并与西北郊的昆明湖、京密引水渠相连接,形成一条山青水秀、名园族诡、游船往来、贯穿城市中心的观赏河道。根据这一规划,有关部门当年就对前三门护城河进行扩建施工,完成东段与西段的河道建设。可是,到了1965 年基于军事与城市交通需要,北京利用城墙及护城河修建地铁工程,一期工程在原城墙位置修建,出于未来地铁安全考虑,前三门护城河被改为暗沟埋入地下,仅剩崇文门以东近2 公里河道。1971 年,环内城地铁二期工程开工,西护城河复兴门以北长4.25 公里河道也改为暗沟。1975 年,前三门崇文门段护城河因截流问题又被改为暗沟。1984 年,随着二环路施工完成以及其上游太平湖被填,东护城河也被埋入地下。1985 年,南护城河西便门段又被改为暗沟。如今只剩紫禁城及南北两段护城河,总长度不过原来一半。而北京古都所遗留下来的护城河道,均以城市公园或是滨河绿带的形式恢复与保护。

从2013 年开始,北京又开始对全市174 条中小河道进行疏浚。2015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及水资源循环利用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连通北海后海等“六海”、筒子河、菖蒲河等河湖,形成约20 公里的“一环”环状水带;连通长河、北护城河、南护城河、通惠河等10 条河道及玉渊潭、龙潭湖、朝阳公园等8 个公园的湖泊,形成约60公里的“二环”环状水带。“水一环”,是通过实施水质净化工程和补充清水,实现水体循环流动。“水二环”,要实施清河至圆明园湖、长河至紫竹院湖和动物园湖等河湖连通与水质改善工程,在小月河、北土城沟、北护城河、南护城河等河段实施水体循环工程。

往日为防御外患而开凿的北京护城河,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城市输水排水、观光休闲、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护城河城墙北京
我爱家乡的河
“老干妈”的商标护城河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巴菲特的护城河》:为投资资金找一条护城河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残破的城墙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