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伦理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

2022-06-30 11:54刘杭英国德蒙福特大学
消费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稻鱼青田共生

刘杭 英国德蒙福特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乡村发展建设要扎实稳妥,乡村的治理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立足现有村庄基础,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是我们国家重要的财富之一。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农业伦理,农业伦理在农业文化遗产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伦理可为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重视农业伦理,可以避免生态环境破坏,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一、农业伦理下的青田稻鱼共生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伦理下农业的社会生产,强调的是人和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的生态道德平衡。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地区,稻田养鱼的传统农耕方式已经在该区域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稻鱼共生农业生态系统即水稻与鱼一同生存。利用水稻与大田鱼的互惠关系,使水稻高产,并收获田鱼,一方面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使多方面效益得到提升。“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在2005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第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田鱼是鲤鱼科的一种,被人们称为“田鱼”。农民在水稻插秧4天后把鱼苗放入田间,在水稻收获前30天左右收获田鱼。田鱼吃杂草和害虫饲料,这样可以降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田鱼在觅食过程中水会流动,田间通风增大,使水中溶解氧增加,有利于水稻的生长。稻田的环境有利于田鱼的生长发育、觅食和栖息。田鱼可以食用稻田中的水稻花卉和丰富的水生生物。青田县的龙现村,该村是世界重要农业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保护区,但该村受中青年劳动力流失和白鹭捕食田间鱼类的影响,导致田鱼产量下降,部分农民转向水稻单种,形成了两种生产模式即稻鱼共生和水稻单种。

二、农业伦理下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环境影响

中国传统农业伦理的基本倾向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合理而有节制地利用自然。通过解析青田环境影响评价分析结果,来研究如何通过利用自然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稻鱼共生系统。采用指数评价法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借用学者艾碧英等按《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技术导则》布点采样的数据进行评析。

(一)青田水质影响

A级绿色食品评价分为严控指标评价、一般控制指标评价、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走。

严控环境指标评价和一般控制指标评价的计算方式一致,均为P=C/S。P为环境中污染物i项的污染指数;C为环境中污染物i项的实测值;S为污染物i项的评价标准。而综合污染指数法,公式为P={[(C/S)+(C/S)]/2}。Max指污染指数最大值,而ave指平均值。以上三种评价方法下,P<1时,即未超标。

具体评价因子选取下表15项。标准采用以下浓度限值。

则水质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图标可得:严控环境指标评价P<1,一般控制指标评价P<1,即实测结果小于标准值。即,水质合格。良好的水质为稻鱼共生系统提供了优质水源。青田境内山上林木茂密,森林土壤既有效过滤了水中杂质,净化了水质,也使地表水质呈中性至弱酸性,这些水源经山涧溪流流向田鱼养殖梯田,为青田田鱼独具特色的软鳞形成和品质提供了必要的生长条件。

(二)青田土壤影响

青田的土壤评价模式依然按照上述A级绿色食品评价法。评价因子变为镉、砷、铬、汞、铅和铜6项。评价标准中,除pH值<6.5外,与水质评价标准均一致。

则土壤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

对比评价标准可知:严控环境指标评价中,P<1,即实测结果小于标准值,无需进行下一步评价。即,土壤质量合格。优质的土壤排水良好、通气性好,水稻在整个生长季节无需晒田,可都处于灌水生生长状态,为田鱼生活提供了有利的必要条件,同时土壤的弱酸性也是造成青田田鱼味道鲜美、鳞片柔软可食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

(三)青田大气影响

青田的大气评价模式依然按照上述A级绿色食品评价法的前两步走。但第三步,综合污染指数发的评价公式改为。

对比评价标准可知:严控环境指标评价中,P<1,即实测结果小于标准值,无需进行后面的评价。即,大气质量合格。青田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达270多天,溪流、水库水温常年在5~30摄氏度。低海拔稻田水温冬季不结冰,春季回温早、积温高。为田鱼的生长提供了自然环境条件。

三、农业伦理下的青田县传统稻鱼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焕发乡村新气象。青田县的村民在生产过程中开发出了富有自身特色的稻田共生传统农业,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造福子孙后代。基于农业伦理学的视角,从6个方面总结出稻鱼共生系统的未来发展道路,推动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发展。

(一)归属与建制

农业伦理中强调要改善人居环境。以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为发展需求。所以在制度的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胡燕(2019)指出,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土地秩序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农业遗产是一种新生事物,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制度来保护农业遗产,有关部门需要制定一个合适的管理机制来规范这类农业系统。如建立保护区,确定其管理类型的归属,保护景观、物种管理区域、资源管理保护等。对于青田县稻鱼共生农业系统而言,第一步要确定并划定管理和保护的范围,这不局限于稻田,而应该包括整个流域。从而形成天然林、人工林、稻田和村落在内的多样格局。

(二)范围与方法

土地作为农业伦理的载体,是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重要生产基础与要素基础。朱志平(2021)指出,到村到户、精确管理,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充分了解各地自身文化的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的政策,是范围界定的科学方法。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是我们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需要考虑的。三种因素都需要考虑周全。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对管理类型进行确认并进行内部划分,如可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过渡区,划分出不同区域,同时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各种管理方法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要是有利于开展各方面工作,使其相互协调。

(三)生态发展与年度计划

多角度分析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基于稻鱼共生系统的形成、发展与整个流域的环境特征,制定监测系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学术科研和生态旅游等各个方面的规划,不仅可以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安全。

朱志平(2021)指出,面对城乡差距大、生态环境多的问题,要有效调控这种差距,促进区域农业现代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要发展环保产业。

比如,学者崔文超(2020)指出,基于碳足迹方法测算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的固碳减排生态和经济效益。具体来说,学者将共生系统与水稻单作系统的碳足迹和单位产值碳足迹进行了对比,得出结论:共生系统分别比后者减少碳足迹1253.3kgCO-eq/hm和单位产值碳足迹0.09kgCO-eq。考虑到共生系统同时增加了养鱼的收入,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显而易见。总之,类似的计算理论方法将为环境监测、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相关管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使得生态发展的年度计划更加规范化。

(四)社区共管与公众参与

人作为农业伦理的核心要素,要发挥农民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农民的积极主动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形成与农民有直接的关系,是群众创造的结果,群众对其开展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应遵循“广泛结交好友、公平利益共享、共同管理”的原则。实施群众共管,全民合作,使保护区与非保护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示范基地、多样性管理和保护区的制度化方向发展。

胡燕(2021)提出,我们应该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提高农民对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龙现村被确立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地核心区后,通过当地政府的宣传与媒体的推广,当地农民对祖辈所在地的传统农业实践产生自豪感,这将有益于农民保护发展这种稻田养鱼的文化遗产。

(五)独特稀缺生态规划

胡燕(2019)提出,在急功近利的现代社会,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包容整合,注重道德约束,以期用文化的合理方式善待自然,走出全面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生态农业之路。龙现村地理位置优越,环境良好,但村舍分布密集,居住空间相对狭窄。基于此,未来的建设规划和道路建设一定要避免传统建筑的缺点,房子在建立过程中不要过于密集,高度要适中,活动区域要适当地增加。在规划进行生态旅游时,要注重保护生态。乡村振兴,更要遵循农业和生态系统内在价值,发展负责任、生态安全平衡的可持续农业。要重视文化发展多样性,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文化魅力。同时对龙现村的田园风光也要进行保护与推广,也将利于当地的发展。

(六)政产学研全景在位在场

农业伦理的政策观要求以农为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调以农民能力建设为核心。习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当地政府发布了许多利好政策,为稻鱼共生系统提供了良好政治发展环境。如开展稻田养鱼扩面行动、保护鱼种质资源、建立鱼苗生产推广奖励,开展鱼种质资源保护科研等。政府在制定有关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政策上,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推动稻鱼共生系统的发展。同时,也要在政策落实上把好关,做得全面细致。

四、展望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得到国内以及全球认可,是全球最重要农业遗产的其中一项。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具有悠久的农业历史,也具有良好的农业传统。青田县应该将全球重要农业遗产这一荣称作为一次发展机遇,重视农业伦理,提升文化自信,开展生态旅游,利用所拥有文化多样性和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因地适宜,保持与扩大稻鱼共生系统的面积,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在未来发展中要不断完善现有农田保护区建设,要充分发挥农业伦理观念的作用,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保护和发展可持续化的农业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稻鱼青田共生
稻田里的农耕智慧
——稻鱼鸭共生复合系统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到2022年,安徽省稻鱼综合种养将达600万亩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县域乡讯媒体的报网融合探索与实践——基于《青田侨报》的思考
青田杨梅产业发展优势、存在短板及对策建议
让纪律挺在守护青田国土形象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