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过程实践
——以南通市海门区北部新城康佳总部基地为例

2022-06-30 02:30何茹芬上海蕴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0072
中国房地产业 2022年18期
关键词:景观绿色建筑

文/何茹芬 上海蕴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 200072

1、项目背景和概况

南通,东抵黄海、南濒长江,是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现代化港口城市,更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北翼门户。当前随着第三机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南通市海门区迎来了百年未有的机遇,其北部新城区位将成为海门区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核心区。

总部基地项目位于海门北部新城核心交通要塞区,距离海门高铁新城站仅1公里,是该片区的政府重大工程项目。该项目北至红海路、南距河海路,西至悦来路、东至长江路。用地面积37948平方米,容积率2.8,总建筑面积约17.1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部分约10.62万平方米,地下部分约6.48万平方米。项目中有三栋100米左右的高层办公楼,分别用于海门农商行总部大楼、康佳华东总部大楼及商办综合楼(可售)。塔楼标准层面积均基本控制在1500平方米左右。项目作为北部新城集商业、服务业、商务办公于一体的园区服务中心,将服务于项目5-10公里范围内约20万人口。项目在规划理念上紧紧围绕“科技●商务●时尚的经济示范基地”来展开,在快速变化的城市开发竞争中,着重生态化发展原则,全面贯彻南通市政府发文大力推进的“绿色建筑”概念。

作为该项目建设单位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我按海门区政府、北部新城园区管委会及集团公司的要求,对已立项展开设计工作的总部基地项目的设计成果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对照国家相关的绿色建筑规范进行逐条梳理,通过对该项目的设计细节的研究,将绿色建筑的达标款逐一落实在该项目中。最终于2019年7月完成国家相关绿色建筑报批手续,通过江苏省相关绿色评价考核,取得“绿色建筑二星”的设计标识。该项目计划在后续同步申报LEED金奖认证。

图1 项目透视效果图

2、项目绿色整体策略

总部基地从最初的概念性规划设计到随后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到最后的施工图设计、施工整个过程都形成了一个集约的全寿命周期。因项目在2019年年中完成绿色建筑报审,故整个项目采用的是旧版评价标准,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该标准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我们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场地条件,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资源、环境、经济、人文等特点,在满足功能需求基础上,注重绿色健康、舒适便利、经济适用、注重建筑品质和风貌,使建筑的绿色综合性能和效率达到最优,最大限度的满足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七类指标(其中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不参与设计评价指标评定)。

在该项目绿色整体策略中我们一共采取了一般项数40项,优选项数15项指标来控制整个项目的绿色性能。这些控制策略延伸到整个项目的方方面面。全文仅挑选一些在过程中个人觉得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内容来分析。

3、合理的规划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

如何合理、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是本项目研究的首要重点,我们采取的措施是:采用独一无二的礼仪轴线,多层次景观空间体系,将功能分区合理的三核心有序串联形成品字格局,用下沉式广场、中庭来组织地上地下的商业办公空间联系、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使用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做到自然景观最大化。

本项目的功能结构为“三心、两轴、一环”,三栋塔楼围绕地块南侧的中心大水景形成对称的品字格局,通过南北、东西的景观主次轴,形成主轴5进院落,次轴3进院落的尊贵礼仪秩序,加上链接游廊有机耦合成收放自如的多层次景观空间,使整个规划布局大气、稳重又不失灵活。建筑立面为简洁、大气的现代风格,采用石材、金属玻璃两种幕墙结构,充分展示出高层总部大楼的中正、开放与积极向上的企业形象与精神。既满足长江路主干道的城市景观视觉要求,又能提升室内环境办公品质的整体性作用,给人一定的视觉冲击力,成为北部新城的新地标建筑。交通处理上则是围绕着商业办公裙楼形成环形的道路体系,使得基地内交通可达性效率最大化。

本项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指标RP1、RP得分较高。采用地下二层设计,每层面积均为3.24万平米;地下一层主要功能为银行员工餐厅、金库、保险箱库、安防等设备用房及车库,地下二层主要功能为地下车库和设备机房。其中,地块西北侧为员工餐厅及辅助商业,通过下沉广场、扶梯与地上空间相连。地下停车库主要布置在地块南侧的地下空间,南北两个片区通过防火卷帘进行必要的分隔与联系,使三栋塔楼有各自的独立使用空间,互不干扰。

项目规划要求绿地率至少15%,我们的设计达到规划要求的200%以上,并完全向公众开放。地块景观中轴和建筑总体布局相呼应,围绕中心水域,绿化环境化整为零,和建筑主体相互契合。此外我们不止步于这个最低标准,基于节能、利用、循环的生态设计原则,在建筑的裙房采用了屋顶绿化、墙面垂直绿化和阳台绿化的设计手法,我们提出“装配式”园林的概念,即采用统一标准的绿化种植箱和铺装单元模块来组成具有“可变性”的绿化体系,各模块之间可自由组合,随时更新,并可返厂“循环再生”,满足建筑室外环境功能更新要求,对建筑在全面降低能耗上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图2 项目鸟瞰图

4、交通设置——精细多元化独立的交通体系

作为政府重点打造的北部新城总部园区中心及周边地区的公共服务中心,项目承担了产业园区商业、金融、办公和文化配套功能,承受巨大的交通压力。除了要解决好外部交通,内部交通的处理显得更为重要。合理便捷的交通流线的设计、多元化的立体交通体系构想都是成为功能实现的基本保证。

在地块南、西和北侧共设置三个车行主出入口,紧邻三栋塔楼山墙面共设置四个地库出入口,车行与中心景观区以及北部形成两个闭合车行回路。车行道路在园区内部采用单循环设置,避免交通发生交叉与冲突。商业配套入口与办公入口完全分流,车辆下到地下一层,靠近商业及配套区;办公车流直接下到地下二层,从二层直达大堂,在一层商业区办公楼的电梯不停,这样完全分开了商业与办公人流;卸货区放在地下一层,快速导入,减少了大型车辆对办公人员的干扰。项目在后期运营中,会考虑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使用效率。同时在地块、建筑出入口附近合理布置了地面访客机动车位与非机动车停车位,并设有遮阳防雨的阳光顶棚,方便员工环保出行。

项目规划以增加地块出入口数量为原则,使地块各个方向的人流均能便捷快速的进入总部基地。枝状的人行道路和景观步道有机组合,车流和人流相对独立,互不干扰,且均考虑了无障碍设计,保证了行人的安全。地块一共设置了五个人行出入口,结合中心景观及风雨连廊连接三栋塔楼;部分出入口结合下沉广场设计,向周边区域开放,为远期总部基地与周边地块连通提供条件。步行交通穿行于周边的公共绿地、下沉式广场、庭园绿地、景观轴线之间,丰富而有趣,增加了步行的乐趣。

图3 项目车行人行分析

5、建筑单体绿色策略——可持续的设计重点

本项目中实现绿色建筑的主要策略除了常规层面的控制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处理手法。

5.1 节能与能源利用

项目力求在保证最优室内环境的同时,减少能源需求与碳排放,被动优先主动优化。

在被动式策略方面我们除了考虑方正的建筑体型、让建筑尽量获得最佳的建筑朝向外、还采用大中庭与呼吸式幕墙作为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缓冲空间以调节室内环境等。

项目结合场地自然条件,三栋塔楼均采用方正的矩形平面,正南北向布置,楼栋间距达到60米以上,具有非常好的通风采光。塔楼标准层面积约1500㎡,核心筒共8部电梯,高低分区,同时拥有一部VIP电梯,矩形平面分为南北两片办公,通过活力岛(员工的交流的平台;员工与访客的交互空间;休息与景观的空间)相连,活力岛靠近通高中庭,采光观景极佳。为保证项目建筑入驻前与后都有稳定的立面效果,过程中我们采用建筑开窗、节能、遮阳与装饰的一体化整合设计,通过良好的窗墙比,具有钻石切面的铝构件遮阳系统,结合空调系统形成优质的节能效果;整块落地玻璃,无遮挡观景视线。内开内倒窗保证采光、视线、通风的钻石级舒适度。

在主动式策略方面,我们考虑分布式能源,基于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蓄能型冷热辐射楼板,即在建筑楼板内埋设循环冷热水管。夏天夜间通过高温冷水循环将冷量储存在建筑蓄热结构内,白天通过楼板冷热辐射方式缓解释放。冬季类似地板与辐射吊顶采暖;新风全热回收;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风能供电能与生活热水;热源热泵。

项目照明数量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采用低烟低毒、绝缘不然、安全耐久性环保材料;具有家电控制、照明控制、环境监测、建筑设备控制等智能服务。采取了分区、分组控制、定时控制、节能自熄、光控的节能控制方式。 项目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现行行业标准的规定,室外景观照明无直射光射入空中,且照明光线无超出被照区域的溢散光。

项目地下车库设置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与排风设备联动。同时对以上的策略我们建立了能源智能管理平台,通过能源监测计量、室内外环境监控系统、气候中庭与呼吸式幕墙自动通风控制、信息化互动展示等手段来实现。

图4 项目幕墙节点大样

5.2 室内环境品质

在这方面我们的目标是要提供一个健康、舒适、高效的室内环境。

(1)在室内采光上通过下沉广场、采光中庭及活力岛的处理使建筑的重要交往空间成为具有令人愉悦的自然采光环境,办公环境都做到在充分的无眩光的自然彩光环境,通过面宽进深控制、导光反光设备、浅色内装与防眩光的措施来实现。

(2)在室内热湿环境处理上,高蓄能性冷热辐射楼板中独立热湿控制,维持室内温度恒定舒适,冬暖夏凉,并提供接近恒温恒湿的健康室内环境;可开启顶式大中庭与办公区的双层呼吸式幕墙,是建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缓冲区。缓冲空间在外界恶劣天气条件下时关闭,比如寒冷、炎热、大雾等情况,在外界气候较好的时候,可以开敞与外界连通,并利用自然减少建筑能耗。

(3)在室内声环境上,通过合理组织空间布局及选材来降低噪声;如将设备机房放置地下层;对室内声环境要求高的房间尽可能远离设备机房;采用低噪音设备;做好设备隔声降噪措施;围护结构材料选择密致重型、隔声效果好的材料。同时内部装饰采用吸声表面处理,通过设置气候缓冲区,阻止室外噪声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4)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上,办公空间采用置换通风,使清洁舒适的新风维持在使用者工作活动的高度,回风从天花板高度被排走;可开启的外窗,提高室内通风换气的可调节性与舒适性;在活力岛与办公空间的室内利用绿植设置增加温度、降温、降噪和清洁室内空气;同时选用低挥发性绿色环保材料,最小化室内空气污染。卫生间、餐厅等配套用房设置全面的机械通风系统,避免空气与污染物串通到其他空间或室外活动场所,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5.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本项目中最小化市政自来水的使用,建立了园区与建筑单体的雨水收集网络,形成完善的雨水收集休系。经园区内的集中水处理,可满足绿化灌溉、车辆冲洗、道路清洗、马桶冲水等需求。另外,达到节水的目标,我们还利用了屋顶与景观雨水收集、处理回用;雨水下渗滞留景观,回填地下水;中水收集、处理、回用;节水洁具;节水景观灌溉;减少制冷用冷却塔的补水量等措施来实现。

5.4 资源再利用

本项目的功能复杂、体量庞大,势必未来使用中会有大量的办公与生活垃圾产生。我们在设计中就考虑到垃圾的分类收集与处理,并在施工图设计与建设中落实这些策略,变废为宝,减少垃圾污染与填埋对环境的影响,也促使园区使用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语:

以上所述,仅作为绿色建筑设计的几个部分。项目的设计和创作需关注的方面还很多。现在的项目设计者和管理者不能再局限于建筑设计的本身,要综合考虑到相他相关工种,包括绿色设计、景观、幕墙、装配式、泛光照明、标识标牌设计等内容,负责人统筹协调能力越全面,项目的成形会越圆满。作为一名专业的建筑师,我们不仅要注重创作,更需要的是一种设计的态度,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思考、学习,才能适应现代建筑体系的更新和新的建筑功能变化更迭的可能。

猜你喜欢
景观绿色建筑
绿色低碳
景观别墅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火山塑造景观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沙子的景观
建筑的“芯”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