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奕锦
剛上大学那会,我们抽签被分在了34栋,楼栋离图书馆很近,抄小路不到五分钟,但我从没去过,那时对图书馆有种历经高考重生过后的嗤之以鼻,觉得奋力考上的大学要有和高中不一样的丰富与明艳。于是同学六点半起床,八点等开馆,我九点自然醒,十点才吃早餐,就这样逆着潮流,时间也不紧不慢地过去了。
直到大一下学期开学,班助给我发了信息,大概意思是上学期成绩出来,我的成绩和他预想的结果有些差距,希望我这学期多多努力,并一连串发来了一些学习方法与阅读书籍,本着心里那一点点羞愧和对班助的感激,我开始短暂地往返图书馆和寝室,预约座位、找出专业书籍,再对着笔记本一章一章地整理,当时同学以为我转了性,还打趣我是不是被外星人掉包了。可那时我多少还有点躲着人,总觉得都上大学了还去图书馆看书莫名带了点俗气,不够个性。但很快我发现,泡在图书馆才是大家的生活常态,同学仔细给我列举了图书馆的大小事,什么插座在哪,开水在哪,哪条小路近,哪里空位少之类的,我后知后觉,俗气的竟是我自己。
心理转机是大二上学期,微信里突然跳出了一条推送信息,我点开一看,是新生入学时参加入馆培训顺手加的公众号,里面推送了信息检索的比赛内容,奖品一栏赫然写着一等奖拉杆箱,我眼前一亮。因为学校就在本地,我的行李大多是车接车送,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拉杆箱,这个比赛奖品无疑是不小的诱惑,我赶忙照着报名要求注册了比赛的账号。那时的我,仅仅是想得到那个拉杆箱,还不知道至此之后的大学时光,竟会与图书馆的昼夜建立微妙而长久的联系。
我还记得大概报名后的第三周,图书馆停电了,而我正在二楼走廊准备着比赛题目。那时匆忙赶晚课的学生在我们周围来来往往,队友举着开了电筒的手机,我则快速翻找着借来的工具书,我们能感觉到,在走道的另一侧,纸笔摩擦的窸窸窣窣声越来越明显,我们企图平复内心的躁动,无奈脚步声、耳语声在夏日的晚上格外刺耳,仿佛连空调也停了一般,闷热的湿气包裹着我们。在黑暗中我们很难看清具体的轮廓,却不得不借着手机的微光继续准备比赛,还好很快,图书馆照明恢复,霎时灯亮了起来,我和队友对望,油然而生一种突破重围的雀跃。也是那时,我突然理解了大家泡在图书馆的那种心境,无关他人的看法,也无关最终的结果,重要的是在日日夜夜中,那些突发奇想、恍然大悟以及踔厉奋发的执笔与书写能够在安静无声的图书馆里被见证、被洗礼,而后成为心灵的涤荡与升华。
就这样,我由偶尔光顾图书馆变成了泡在图书馆的一份子,我不再觉得去图书馆有损大学生特色,反而在朝阳与晚霞交替的几百天里,在图书馆的书架旁读完了我所喜爱的书。卡着开馆时间出现,等着闭馆的铃声回寝成了我大学生活的常态,我慢慢捡起了高中的摘抄习惯,甚至开始参加学校团委组织的各种征文比赛。后来快要毕业时我应学校要求写了一篇毕业征文,对于图书馆我没有多加描述,只有一句简单的话语:“迎朝霞而起,踏星辰而归。”我想它足以概括我的图书馆时光了。
现在,我凭借本科专业成绩和各种比赛奖项保研到了目前的学校,而图书馆之行还在继续,不过是换了个地点罢了。B50F4544-86DC-42FC-AB73-14E142C61A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