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林
如今学生能力的培养取代知识的教学成了教学的重点,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了每个学科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从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形象了解区域特征;有效问题设计,推动学生思考研究进行;应用电子地图,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区域;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区域分析能力;转变评价指标,促进针对区域认知反思;开展研学旅行,帮助学生进行区域认知六个方面展开探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核心素养是学生当今需要培养的能在未来发挥积极作用的能力,在学生能力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学生从区域角度出发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相比高中,初中地理的教学以区域地理为主,与区域认知这一素养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即需要通过多种方法有效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以此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当今教学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形象了解区域特征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充分了解所学区域。而在过去,受空间距离的影响,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很好地了解所学区域,掌握区域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确保相应的教学展示来让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若想让初中阶段的学生学好地理知识,教师需开阔学生的地理学习视野,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图像分析及识别能力,确保初中生可以从多元化角度认知地理问题,提高地理知识综合素养。在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提供了视频展示这一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相比传统以图文素材为主的教学手段,其不仅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更加形象地展现各个区域的特征,且对学生充分理解不同区域的区位条件,有效培养自身区域认知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为了实现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有效培养,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素材进行导入,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区域条件。
例如在“‘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这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以纪录片《航拍中国》中关于东北三省的素材进行导入。相比传统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以高空俯视的视角入手,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当地景色的全貌,这对学生充分了解一个区域的特征,尤其是自然地理特征有着巨大的作用。当然,基于东北三省这一区域的知识架构和知识点学习顺序,教师也可以将导入视频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导入自然地理部分和人文地理知识。这样,通过信息技术的利用,教师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学生后续问题回答时更加积极,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对一个区域的特点进行了感知,这对学生形象地了解一个区域的特征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有效问题设计,推动学生思考研究
教学提问的构建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可以借助教学提问的开展来引导学生就一些内容进行思考。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也会设计教学提问,但其在问题设计和问题提出的考虑上做出的研究不足,这使问题的提出缺乏充足的有效性,学生的思考程度也不够深刻。在当前,为了确保教学提问可以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有效达成设计的效果,教师在教学准备环节需要就教学问题的有效设计进行研究,想办法围绕当前的教学实际内容来构建问题。在问题的构建中,教师要秉着趣味化、梯度化、生活化、有效化四大原则进行研究。在问题构建完成后,教师还需要联系所设计的问题,思考有效问题提出的时机,确保在课上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深度的研究思考。
例如,在进行“俄罗斯”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问题的设计来引导学生对俄罗斯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帮助其进行深入认知。在课前,教师需要就问题的设计进行研究,并预设学生的回答,做好学生回答的回馈和追问设计。其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围绕“俄罗斯的自然环境”“俄罗斯的地理位置”“俄罗斯的民风民俗等”。在问题提出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认知,教师还需要预先搜集一些与问题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源,来为学生做出佐证。在问题提出时机的选择上,教师则需要就导入、引申、总结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并构建相对应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因为实际的课堂教学环境较为复杂,学生所做出的问题回答可能会出乎教师的预想,在此时,教师需要及時地做出调整与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进行思考。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与提出,教师就可以运用问题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研究,这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应用电子地图,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区域
地理核心素养是相互关联的,而在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中,也包含着与综合思维相关的要求。即区域认知能力要求学生全面地认知一个区域,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地理信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顺序展示出来,构建学生关于这一区域完整的知识架构相当重要。在这一方面,地图是相当重要的一种工具。但在过去,教师搜集地图来源有限,这是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泛在地图资源,相比课本和练习册上的地图,其不仅数量更多,还有着多分辨率、多图层的特点,能让教师合理展现想展示的内容,这对学生全面地认识一个区域有着巨大的作用。
例如,在“中东”这一区域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谷歌地球进行该区域不同地理要素的展示。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习的顺序,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图层,不同的分辨率。如在课堂教学的开始,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中东”这一区域所在的位置,教师可以先展示整个地球,再逐渐拉近,到亚欧大陆,再具体到中东这一“三山五海”之地。当然,在地形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只勾选地形图;在人文地理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则需要勾选城市、交通等图层。而相比教师寻找的多张地图,电子地图不仅更加方便,还能让学生将几种信息一一对应,这对学生全面认识中东有着巨大的作用。通过电子地图的应用,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区域形成总体的认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发展。
四、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区域分析能力
区域综合分析能力是区域认知能力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针对区域地理的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感知、记忆不同区域的特点,还需要以比较和推理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对一个区域的发展进行预测。在这样的情况下,再采用原本以教师为主,以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是不合适的。区域分析能力的发展是地理教学的重点目标。在具备较强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后,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将会有效提升。与单一化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会有效实现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教育目标。根据图像教学理念和教学优势进行分析,为学生构建思维能力发展方向,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对此,地理教师需结合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进行分析,保证图像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基本学习特点,从而实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初中地理“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图像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在图像模式辅助作用下,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明确亚洲的范围及经济发展与人口状况。
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图像模式的辅助作用,可以充分构建图像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图像学习方法了解亚洲的范围及分布,同时以较强的思维能力探究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在图像教学模式的辅助作用下,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方向可以有效被延伸和拓展,这是传统单一化教学模式无法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保证学生的学习范围被合理拓展和延伸,进一步发展学生地理综合素养与学习效果。因此,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主,加强图像教学方法的应用,对学生思维能力与自主分析能力的发展均有促进作用。如今,随着新课改教学观念的提出,学习者中心地位和学习的过程充分得到重视,探究式教学方法也成了当今相当主流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即需要构建合适的情境,将区域综合分析与探究式教学结合起来,以有效培养学生区域分析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例如,在“华北平原”这一区域的学习中,在具体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学习后,教师就可以引入当今热门的“大气污染问题”让学生对华北平原的整体区位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询问:“为什么华北地区的大气污染会这么严重呢?”而在学生探究并回答出“工业结构”“交通”和“气候”后,教师还可以接着询问:“为什么华北地区会出现这样的气候,在冬季的扩散条件为什么会这么差呢?”以此引导学生从地形阻挡冬季季风思考。这样,通过探究式活动,教师让学生把握了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其关系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探究,有效培养了学生区域综合分析能力。
五、转变评价指标,促进针对区域认知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高效的教学模式是离不开学生的反思的。而在同一种教学理念下,教学和反思也应该相互协调。如今,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越发受到重视,再采用原本记忆为主的习题对学生进行测验,以单纯的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不合适的。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搭配新的评价方法。而基于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师则需要转变评价的指标,一方面在题目中更多地设计区域认知的内容,另一方面开展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基于区域认知能力进行反思,以此在之后更长的时间里让学生主动培养自身区域认知能力。
例如,在“中国的地理差异”这一章,教师就可以以传统的课后作业成绩和量表两种方法进行评价。其中,在课后作业的构建方面,教师要更多地加入不同区域的对比问题,引入这些不同会引发什么问题的思考题目。而在量表方面,教师则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评价两部分。其中,定量评价按照核心素养的结构划分为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四个部分。当然,在这一活动中,如果未开展相应的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实践力一栏就可以空置。在这一课,区域认知这一栏可以分为能否准确区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能否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不同等指标。这样,通过相关评价指标的引入,教师有效引导学生从区域认知角度进行反思,这对全面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有着相当巨大的作用。
六、开展研学旅行,帮助学生进行区域认知
实地验证也是实现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在过去,教师在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集中于理论讲授,学生所能学到的、见到的都是教师处理完成的知识,学生并不能真实地进行感受。地理作为一门与现实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必要的研学旅行开展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基于此,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可以联系当地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来开展研学旅行。這样一来,在实际的研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联系学生的所见所闻为学生做出展现,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加以认知。
例如,在进行“河流”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到当地的河流进行研学旅行。在实际的准备环节,教师需要对当地所有河流的信息进行整理,从安全性、代表性、吸引性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定合适的研学目的。为确保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可以顺利进行探究,教师需要预先进行学生小组的构建,将学生划分为几个研究小组。为避免学生遇到危险,教师需要与其他地理教师做出协商,每一位地理教师都要作为一个小组的领队人参与研学活动。这样的设计不但可以保障学生的研学旅行处于一个安全可控的范围,在到达具体的目的地时,地理教师还可以给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作出河流地形的讲解,帮助其对当地的河流情况做出分析。在学生的地理研学活动结束后,作为回顾整理部分,教师要要求各小组学生写出自己的实际调研报告,在其中展示自己小组在研学过程中调查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对河流生态的观察记录,也可以是河流污染情况的评估。这样,通过研学旅行的实际开展,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实地勘测进行分析研究的机会,实现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有效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而在具体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视频和电子地图等一系列新的工具,另一方面也需要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和评价方法。教无定法,在教学观念迅速变革的当下,中小学的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也只有利用多种方法切实培养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教师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地理学科必须要掌握的能力,从而满足当今教学越来越高的要求。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