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玉琴
劳动教育作为新阶段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近来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侧重劳动知识传授、忽视劳动情感和观念培养等问题,急需采取相应策略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以落实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
一、当前我国小学生的劳动素质教育现状
现阶段推行的素质教育十分重视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作为重点内容,在此影响下,各地所实施的劳动教育有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劳动教育功利化、未能认识到劳动教育的真切内涵、劳动流于形式等,因此学生并不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主动劳动意识严重匮乏,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并未对学生进行劳动素质的联合教育,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一)劳动素质认知匮乏
近些年来,虽然劳动教育如火如荼地在小学教育中施行着,但很多活动浮于表面,真正触及劳动教育本质的活动比较少,再加上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更加容易混淆劳动教育与劳动的概念,认识不到真正的劳动教育的意义。在教师和家长的错误观念引领下,小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逐渐片面化,过度追求体力劳动,将“劳动教育”和“劳动”混为一谈,忽略了劳动教育的本质,并未在劳动教育中提升自己,劳动教育所要达到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责任意识及沟通交流能力等目标并未实现,如此劳动教育效果甚微。学生在片面追求劳动过程的同时,并没有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只是被动、机械地重复性劳动。部分家长、教师也过于追求成绩和分数,忽略了学生的内心需要,埋没了劳动教育中蕴涵的独特育人价值,最终并未实现学生劳动素质的提升。
(二)主动劳动意识缺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情况也越来越多,同时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改变,因此学生对劳动产生观念偏差,以往“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也在不断退化,部分学生对劳动嗤之以鼻。由此来看,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观念给劳动教育带来挑战,学生的主动劳动意识缺乏,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劳动素质教育的推行。
(三)三方不能有效联合
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施行劳动素质教育的三个关键主体,在现阶段未做到对学生的联合培养,因此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能最大化。家庭一方的局限在于劳动形式有限,仅限于家庭劳动;学校在施行劳动素质教育时,过于注重传授劳动知识,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学生被动完成劳动过程;同时学校未与校外部门联合,不能做到有效协调与校外劳动部门和劳动基地之间的合作,因此学生缺乏社会劳动实践。
(四)各级教育人为脱节
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再引申到高等教育,整个过程是自然衔接的,但是教育脱节的情况愈来愈严重。教育功利化使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受到的教育只是一味地追求分数和排名,忽略了学生本身的认知和发展需求,学生对自身价值和社会发展认知浅显。现阶段的劳动教育需要持续地贯彻和施行,才能对学生的认知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他们进入大学和社会时提供动力,减少浮躁和不如意,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二、提升小学生劳动素质的现实意义
从国家发展角度来看,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国家建设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
(一)增强学生体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与行皆离不开强健的体魄,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保证学生在生活中充满活力。在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劳动教育早已被电子产品替代,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狭隘,认为是指体力劳动,而忽视了劳动教育中蕴涵的独特育人价值。促进小学生劳动素质的提升可以增强学生体魄,有助于学生锻炼体能,因此劳动教育要实实在在地在小学生中推行,教师要切实将劳育发展放在同德智体美同样的位置上,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为国家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二)获得幸福体验
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质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幸福观念,让他们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奋斗出美好生活。人是社会型动物,需要不断地在群体中劳动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实践正确的劳动教育推行方式,引导小学生广泛参与劳动教育,提升幸福感。此外,学生要结合自身行为特点不断尝试不同形式的劳动,寻找能真正使人开心的一项或多项劳动,实现创造性劳动,获得丰富的幸福体验。
(三)树立劳模意识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培养学生形成艰苦奋斗的劳动品质,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理念,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积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劳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以先进劳动模范为榜样,不断提升个人价值,并为社会创造价值,且从中获得荣誉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四)提高创新能力
现在社会人们的生产劳动行为不再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主,而更加注重劳动中的创造性过程。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质,在劳动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锻炼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发展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一個人若是不思进取,不增强自己的创造能力,则会逐渐被机器取代,核心竞争力降低。因此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至关重要,这是融入社会生活的途径之一。在劳动中重要的不是简单的可被替代的劳动动作,重要的是在劳动中认识、了解和不断自我进化、创新的过程。施行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劳动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国家发展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
三、劳动教育背景下提升小学生劳动素质的现实途径
(一)正确理解劳动素质内涵
在施行劳动教育时,要设计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认知的劳动课程,避免形式化和分数论,让学生享受整个劳动过程。学生需要在劳动中具有成就感,并能通过劳动提升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在合作交流中提升自身的劳动魅力。在劳动中,教师同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要求,根据不同劳动培养的能力设置不通过的劳动要求,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自我劳动意识,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比如,打扫教室卫生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整洁的学习环境,种植劳动可以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获得成就感等。
(二)全面重视劳动素质教育
要实现劳动教育作用在素质教育中的充分发挥,家、校和学生首先要改变对劳动教育的态度,充分重视劳动素质教育,为劳动教育效果最大化创造首要条件。学校要积极承担起为学生提供良好劳动教育平台的责任,从教育教学的内容设计、课程时间安排、教学环境和条件配置等多个角度出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要充分认识到除升学率之外对学生更重要的东西,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身先士卒,积极为学生的劳育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从家庭角度来说,家长要积极和学校联合培养,协助学校和教师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劳动条件。学生应积极地参与劳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劳动体验感,用心感受整个劳动过程,逐步提高自身的劳动综合素养。
(三)创新劳动教育系统设计
劳动教育的系统设计不仅体现在劳动理念和素质内涵的系统性上,还体现在教育方式、内容和具体知识点的系统性安排上。劳动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需要和德智体美结合发展,教师通过对劳动教育的不断优化和安排,促进学生通过具体、明确和鲜活的劳动实践获得真切、直接的劳动体验,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立足于独特明确的劳动观点,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最终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品行、体能和知识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四)有机安排劳动教育内容
劳动教育安排的有机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最终是为学生的劳动素质的提高服务的。首先,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不同历史、地区和发展水平的劳动教育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有机安排学生的劳动教育。其次,劳动教育方法和多种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如家校社三方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等,能有效促进劳动教育效果最大化。
(五)相关教育部门合力助推
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教育媒体应尽快达成劳动教育全方位合作,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形成合力,大力促进学生的劳动素质提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教学政策和方针、教学内容引导以及相关的奖惩制度上大力推行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效果优良的教学单位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在行政范围内设置教学模范,巩固教学成果,扩大劳动教育影响力。相关教育媒体应将部分目光转向劳动素质良好的学生,利用自身影响力,在媒体受众中建立正面的劳动教育影响,为劳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自身的力量。
(六)借用多元程序激发兴趣
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质根本在于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劳动理念,摆脱被动劳动的无趣性。因此教师在教育中可以借助多种立体丰富的手机小程序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利用小学生喜欢接触电子设备的行为特点促进劳动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生活。
以“开心劳动”为例,此款应用程序以闯关游戏为主,不同的关卡对应不同的闯关任务,且只有在上一关卡完成时才可进入下一关卡,实现升级。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成就感,同时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在关卡升级的成就感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形成一种正向激励。该应用程序设计了“简单生长”“社会服务劳动”“劳动科普剧”等项目,不同项目围绕的主题不同,学生获得的游戏体验感也完全不同,增加了学生的劳动兴趣。在“简单生长”这个项目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性种植水果、蔬菜等植物,在种植中有两种方式获得培植树苗需要的水滴。方法一:学生需要回答蔬菜、水果的相关外形、周期和生长变化等特点;方法二:学生需要写“观察日记”,该日记主要是对水果和蔬菜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描绘和刻画,写出自己对生长的感悟,总结植物的生长特点并预测之后的生长情况等。以上两种方式促进学生了解植物、水果和蔬菜的生长发展过程,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做到线上线下联合培养,全方位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质。
(七)指导学生参与劳动过程
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在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负起责任,对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导,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形成自身对实践劳动的认识和感知,劳动素质全面提升,實践性和教育性充分结合。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做到“两个保证”和“四个到位”:
两个保证:第一,学校和教师要保证劳动必备的各项因素齐全,即劳动场地、物质基础和劳动条件。学校可以多加联合校办工厂、种植基地等具备劳动条件的单位,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让学生在校园内寻找劳动场地,参与学校的建设。第二,全员参与劳动是提高学生劳动素质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要保证所有学生的参与率,提高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兴趣,促使学生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四个到位:第一,教学形式组织到位,在劳动实践中,宜采取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劳动教学。第二,操作要求明确到位,对小学生来说,明确操作要求很重要,除此之外还要明确操作步骤、劳动质量和环境保护等。第三,分类指导具体到位,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劳动要求,并进行相应指导。第四,着眼于发展要启发到位,劳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劳动素质的提高,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劳动。
(八)引导学生进行赏评教育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劳动进行鼓励评价是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年龄和特点进行评价,可以包括劳动态度、劳动表现、劳动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等方面。同时评价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围绕自我评价、组内互评和教师总评的评价方式,综合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劳动过程,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促进学生的劳动素质发展。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生的劳动素质仍然是很重要的一个教育课题。家、校和社会多个方面应对小学生联合教育,社会各界应将教育重点转向教学设施、教育内容和办学模式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劳动素质的提升,为国家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劳动教育专项课题“基于‘以劳育人’理念下的城镇小学生劳动素养提升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X224)研究成果。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