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宋寅,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搜救教员机长、飞行管理部党支部書记。她是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宋寅喜欢大海,大学选择了上海海事大学的航海专业。2007年,读大四的宋寅痴迷一个电视剧中的救援飞行队,碰巧“东一飞”(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来学校招收女飞行员,她便第一时间报了名。在层层选拔下,宋寅从50个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其后经过各项苛刻训练和考核,宋寅正式成为一名搜救飞行员。
作为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宋寅自2010年执行第一次任务以来,共参与301次救援任务。恶劣天气下, 于惊涛骇浪之中解救遇险者;在船舶着火、碰撞等危急时刻迎难而上,宋寅和同事们的工作是与死神较量。
搜救飞行员飞出去的每一秒都是极其危险的。宋寅说,“但是我不希望一命换一命,而是一命救一命,用专业的技术传递生的希望与安全感。”
在宋寅看来,执行海上搜救任务、及时挽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这一职业肩负的职责使命。从接到搜救任务的那刻起,制定飞行计划、配置装备、航前检查、全机组就位到飞机离地,必须在最快时间内沉着冷静、专业细致地完成。作为一名搜救机长,宋寅需要与时间赛跑。“每快一分钟,便是为海上搜救争取更多的生命希望。”宋寅说,“我驾驶的正是拯救生命的直升机,我的职责就是当海上发生事故时,从大海和死神手中抢回生命。搜救飞行不分男女,只有行与不行。”
昼间搜救飞行已经困难重重,夜间飞行就面临更大的困难和风险。夜晚天空能见度低导致飞行员分辨海面和障碍物的难度增大,这就需要飞行员更全面地评估风险,并且在飞行时克服生理上的错觉,相信仪表。可以说,夜间飞行1小时的风险相当于白天飞行7小时。“每一次的搜救飞行都是未知的。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搜救飞行员、搜救机长,就要迎难而上,不断突破。将不安全的因素扼杀在摇篮之中,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安全第一、救助第一。”宋寅说。
从业十余年,宋寅参与了上百次救援任务,常常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
2016年12月,宋寅经历了职业生涯中救援人数最多、也是困难程度最大的一次任务。那天,有一艘渔船起火,船上有10人被困。当宋寅带队执行任务时却收到新消息:因海浪过大,着火渔船的新位置与任务书上的坐标差了20多海里。由于直升机所载油量有限,这意味着现场救援时间将大大缩短。等靠近搜救目标时,恶劣的海上气象条件和着火船的烟雾又使救援难度再次增大。大风中的救生员像秋千一样越荡越高,随时会碰触到着火船的障碍物导致生命危险。千钧一发时刻,宋寅和团队默契配合,不断选择合适的作业位置,以最快的速度将10名受困人员全部救起。“搜救时,船的上下起伏就有七八米的高度落差,这让每一次搜救都充满了挑战。但是回过头来想,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险境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潜能。”
无论是大雾笼罩的凌晨,还是风雨交加的深夜,宋寅和她的团队都需要克服恶劣天气和各种不可预料的困难,飞向险境完成搜救任务。从事这样的高危工作,经常需要直面生死,有没有恐惧或退缩的瞬间?“来不及害怕,海上搜救飞行需要快速高效。如果按秒来计算的话我已经承担且规避了1100万次可能发生的风险。”宋寅说。
成功执行海上搜救任务,不仅需要专业细致地制定救援计划,更需要机组成员的默契配合,各司其职应对一系列无法预估的风险。这些,都来自于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年复一年的坚守担当、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宋寅举例,搜救飞行员的救生衣中藏着十来斤的逃生气瓶。为了延长飞行时间,扩大飞行范围,直升机上原有的空调位置也被换作了副油箱。夏日高空,舱内的温度升到40摄氏度是常态。“有人说飞行很酷,有人说飞行很浪漫。对于我们来说,‘酷’是酷暑,‘浪漫’是大风大浪。但是我的人生因为搜救飞行,有了不一样的酷与浪漫。”宋寅说。
宋寅坦言,和民航飞行相比,搜救飞行并不为一般人所了解。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带动更多青年投身到搜救飞行事业中。她作为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曾代表中国赴爱尔兰参加欧洲搜救大会并进行演讲,讲述中国救捞事业的发展和规划;同时,她多次走进高校,并在互联网社交平台分享救援经历,让更多人了解到搜救飞行背后的故事。
“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全力以赴为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宋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