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产是才之基,才是产之魂。产才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靖江产业基础扎实,拥有14个工业门类6500余家制造业企业,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迫切需要依托人才资源来引领和支撑产业转型。我们将锚定“长三角智造市”目标定位,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致力创新推动产才融合的靖江实践,以人才“关键变量”赋能产业“最大增量”。
一、树牢“统”的思维,全盘布局提升产才融合组织力
产才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关联度高、耦合性强,只有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人才”的深刻意义,统筹好各方面力量相互支持、协同用力,才能培育组织优势、形成发展胜势。
深化“一盘棋”意识,落实“党管人才”最强战略。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推进人才工作,必须将党管人才作为“头等大事”。各级党组织要牵好头,建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实体化运作人才办,不断完善领导机制。职能部门要尽到责,进一步强化做好人才工作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真正做到“抓产业同步抓人才,管行业同步管人才”。市场主体要跟得上,充分激活用人单位的首位作用,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职能,共同汇聚起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强化“一把手”责任,释放“大抓人才”最高效能。产才融合既是人才工作也是经济工作,既是党建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只有“一把手”亲自抓、亲自促,靠前指挥、挂帅出征,才能变“说到”为“做到”,变“做到”为“做好”。要强化“置顶”推进意识,坚持“逢会必讲、逢才必见、逢难必帮”,真正像抓项目一样抓人才。搭建靠实推进的载体,推广实施人才工作“书记项目”,引导部门属地主要负责人自主探索人才工作痛点、难点问题,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提升,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掀起“大抓人才”的工作热潮。
优化“一揽子”机制,激发“发展人才”最大活力。人才之“水”取决于制度之“渠”,渠道通达才能吸引贤达,共同滋养好产才融合这棵大树。着眼放权放活,健全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切实向用人主体、基层属地、人才个人“三方”授权。着眼配优配强,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在镇街园区设立专岗专职“人才秘书”,定期面向重点企业选聘人才专员,持续扩大人才工作网络覆盖面。着眼从实从勤,健全人才考核激励机制,全面推行人才工作述职制度,将人才工作成果作为班子评优、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大力营造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二、打通“融”的通道,全链铆合提升产才融合牵引力
人才与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推进产才融合,既要立足当前,为产业集聚人才,又要面向长远,以人才引领产业。必须着眼发展所需全线发力,持续拓宽产才融合通道,推动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
集聚“关键少数”,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高位融合。人才中最难得的是高层次人才。历次产业重大变革迭代,都是靠高层次人才这个创新主轴旋转、发力。靖江的产业总体上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必须坚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深入对接龙头企业、大院大所等“人才富矿”,大力招引战略科学家、科技人才等顶级资源,撬动产业能级加速跃升。同时,立足突破小城市聚才的“天花板”,主动策应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区域人才走廊建设,加快到中心城市布局“人才飞地”,推广候鸟式共享等柔性引才模式,不求所有、不拘一格嫁接高端智力要素。
壮大“中坚力量”,促进生产力与创新力深度聚合。企业家是产业发展的主导者,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深化产才融合,必须充分激发企业家的能动作用,让企业家真正成为推动产业转型的中流砥柱。要紧密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实施科技企业家支持计划,围绕生产制造、投资融资等全流程定制培养举措,持续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夯实“人才塔基”,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耦合。实用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本盘”,深化产才融合,切忌好高騖远、顾此失彼,必须把实用人才引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体化布局人才战略与人口战略。持续关注量的积累,面向大专院校毕业生实施留凤、引凤、还凤工程,针对性创设就业见习、云聘云投等渠道,为产业人才梯队“蓄好水”“育好苗”。更加注重质的提升,以培育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为重点,加大校企合作,全面完善“双师制”“订单式”等培养机制,加快锻造一支水平精湛、数量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三、育出“好”的生态,全域优化提升产才融合吸附力
花香蝶必至,梧高凤必栖。推进产才融合发展,关键在于凸显“产业特质、城市特色、人才特区”的综合竞争力,倾力解决好人才的发展大事、关键小事、各类难事,打造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最优生态。
坚持“用生态创造生态”。唯有立足人才政策“硬生态”创造人才发展“软生态”,解决好人才的“急难愁盼”,才能留住人才的“一往情深”。要遵循人才发展规律、流动规律,实施含金量更高、针对性更强的人才政策,着眼人才生活安居、创新创业全过程,量身定制支持举措,回应好人才各方面需求,不惜重金集聚天下英才。持续提升政策精准度和科学性,调优政策入口,推行人才待遇“配额制”“转让制”“贡献认定制”,支持用人单位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和技能等级鉴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浓厚氛围。
坚持“为空间创造空间”。对人才来说,最担心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最在意的是发展空间、施才舞台。激发人才活力,必须为各类“创意想象空间”创造“有为发展空间”。要提供物理生长空间,分层建设人才项目孵化器,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开辟价值实现空间,开通优秀人才公共资源供给“绿色通道”,建立人才项目用地、用工等会商会办制度,助力人才创新无虑、创业无忧。预留创新容错空间,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加快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防范风险的创新创业容错机制,切实为各类先行先试“保驾护航”。
坚持“以真心换取真心”。筑巢引凤,靠政策更靠服务,比真金更比真心。要突出增强人才归属感,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制度,加强与人才的思想联系、情感交流。突出增强人才幸福感,加快打造人才服务中心、人才服务平台等线上线下服务综合体,推行专人、专窗、专办“一对一”服务模式,“一网通办”人才事项,切实让人才舒心落地、安心扎根。突出增强人才成就感,建立健全人才表彰奖励制度,注重从优秀人才中推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加大先进典型宣传推介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敬才爱才的新风尚。
(作者系中共靖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