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热点

2022-06-30 21:25闫夏
VOGUE服饰与美容 2022年7期
关键词:热点情绪

闫夏

疫情、元宇宙、居家办公、“三胎”、心理疗愈、股票基金、国潮、文化自信、户外露营、钓鱼、冬奥会、“我的朋友”谷爱凌……2022年上半年,我们的生活段落被各式各样的“热点”串联。

在这样的节奏中,播客《随机波动》的发起人张之琪发现,很多与热点相关的假新闻、谣言或误传中体现的都是真实的人的情绪,我们应该去正视它生存的土壤,而不是假装它不存在。对节目制作人、艺术家姜思达而言,“热点”是可以被工具化对待的,成为热点本身比追逐它更有意义。心理学学者李松蔚认为,此起彼伏的“热点”背后是孤独,人们需要热点,因为“世界很热闹,我们无所适从,所以用流光幻影的碎片联结彼此”。up主、内容运营人全嘻嘻说,“热点”是部分人的注视,很多时候注视本身也是一种特权。而电影制片人马双在思考:“热点”要如何转化为大众流行文化产品,形成二次引爆,从而引发人们更多的深层思考。在这次讨论中,我们没有对“热点”一词设置定义和边界,希望得到表达者们真实、自由、个性化的回应。

一个事件如何成为热点?从最浅层次的观察来看,首先,它必须具备一个夺人眼球的名词。其次,它要具有强情绪关联性。

不久前,张之琪在《随机波动》的一期节目中和心理咨询师张春谈到了一个热词“政治性抑郁”。在大众讨论的语境里,“政治性抑郁”指人们因知道、关注世界各个角落的灾难性事件,而长期处于一种低落无助无望的生活状态。当时刚发生了东航的坠机事故,远方有战争,身边有反复的疫情,很多人都陷入了情绪低谷。张之琪希望张春能谈谈面对突发灾难,人们该如何疏解自己的心理问题,要如何应对“政治性抑郁”。张春却完全解构了这个说法,“她在解构我们提出的所有问题以及问题的预设的同时,也解构了我们的烦恼。”在这次谈话中,一个吸引眼球的热词被剥开。张春并不想止步于这个归纳式的翻译,她说,每个人对于“政治性抑郁”也许都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有来访者跟她说,自己正在经历“政治性抑郁”,她一定会继续追问下去,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他的感受具体是什么样的。张春说,不开心和抑郁,在我们今天的文化里被污名了,仿佛它们是一定要被矫正,或者说是要被改变的一种状态。她认为抑郁也有堂堂正正存在的理由,人面对危险会感到害怕,面对复杂和不确定性,会感到抑郁,这完全是一种自然、健康的情绪反应。做完这期节目,《随机波动》的三位主创都感觉“被短暂地治愈了”。在这期节目收到的两千三百多条评论中,很多听众觉得放松、被治愈,也有人感到愤怒,认为张春回避了真正的问题。

“热点”永远和大众的强情绪相关。张之琪近几年在思考,要如何看待人们面对新闻事件,特别是“假新闻”(fake news)时所产生的情绪。很长时间,微博热搜都是我们判断一件事或一个人是否“热门”的直接指标。当发现“假新闻”和紧随的辟谣公告经常接续登上榜单,人们会感慨社交媒体时代已经丧失了所谓的“真实”。“其实很多假新闻、谣言或者误传中,体现的都是真实的人的情绪,或是愤怒,或是恐惧,或是一种狂热。这些情绪在过去被认为是不重要的,或是认为它们干扰了所谓的‘事实’本身。”张之琪说,“但今天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可以生产、获取、传播信息,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假新闻’。”

心理学学者李松蔚认为,热点层出不穷,迅速登顶又被迅速替换的背后是孤独。人们需要热点,因为“世界很热闹,我们无所适从,所以用流光幻影的碎片联结彼此”。李松蔚不喜歡热点,因为“热点事件往往很能刺激我的情绪,这些情绪的大起大落密集出现在我的生活里,意味着我能分给每一次情绪的时间就很少。我的情绪一下被拔到很高,又必须在一个小时之内降下去,甚至要被忘掉”。对此,他的处理方式是:看到一个热点的同时不往心里去,用最快的速度处理它,就像把滚烫的汤碗端上餐桌,在还来不及感觉烫的同时就抽开手,“这可能是现代人必备的生活技能,但我不喜欢这个技能。我怀念可以花好几天时间,对着一件事慢慢处理情绪的时候。”在采访中,我们想请李松蔚聊聊社交媒体正对人们的心理世界带来哪些影响;为什么人们对“热点”的反应过程会形成一种社会现象;“热点”是如何左右用户心理,达到深层的商业目的7李松蔚认为,这些问题本身已经有了他所不喜欢的“热点”的气味。热词:时代、影响、社交媒体、操纵、深层、商业目的,扑面而来。‘这些词组合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结论,或代表某种态度吧,我说不好。但我感觉到自己有点着急,也许是被这些词唤起了某种情绪,这些情绪在推着我给出反应。我努力避免这么快地给出反应,我感觉在情绪下不能好好思考”,李松蔚回复。最后他选择慢一点,把这个问题放了过去。他拒绝了我们,自己却因此舒服了一些。

作为up主、内容运营者,全嘻嘻的工作一直和“热点”有关。从内容生产和话题营造的角度,她认为内容从业者如果以为仅仅是一种内容表达或技巧就能带来“热点”,就太自负了。“‘热点’这个词本就是傲慢的。谁的热点?谁的注视才能变成热点?很多时候我们的注视本身也是一种特权。不要沉迷在热点里,看不到静默的更大部分。”全嘻嘻说。作为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内容从业者中的一员,全嘻嘻知道她和我们所感知的热点,是在跟身边相同背景的圈子里反复多次谈论的内容。感受上来说很热烈,但从绝对人数上看这个群体是很小的。“我非常明白,最快的制造热点的方式就是在一个小众的相同人群内反复出现,所以自己接收热点时更要谨慎,你知道这并不是世界的全部。‘热点’只是我们看待世界的其中一个棱镜而已,要区分什么是真正的热点,不被展示不一定不是热点,被反复展示也不一定就是热点。”

她将日常接收到的热点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向的,是温暖、是共鸣、是励志;另一种是负向的,是贪婪、是焦虑、是恐惧。在创作内容、输出观点时,她希望选择前者。“我不是很喜欢那种‘价值摆烂’的热点,破坏是比建设更容易一些的,但有妥协的建设也是建设。不要相信负面情感带来的短暂传播,也不要轻视温暖的力量。”全嘻嘻工作中曾经做过一次和热点现象有关的“恐惧营销”,即激发人对某种后果或状态的恐惧,令用户急切进入营销者设置的消费场景,寻求解决办法。“但结果你会明白,通过恐惧营销成为用户的人,对品牌不会有真正的认可,这对你和用户是一种双向的危险。要做建设者,而不是相反。”

姜思达在制作自己的节目时并不追逐热点。“因为这个东西变化特别快,你跟了它之后很可能它已经退热了,就不是特别有必要。我觉得最好的是你本身就是热点,你干什么都有人关心。”姜思达2014年参加《奇葩说》后成为了热点本人。他今年29岁,“相当于我四分之一的人生都是在曝光当中度过的,所以没有觉得自己的热度短暂过”。他认为,现在发生的绝大多数热门事件都是不新鲜的。“那只不过是换在另外一个时空,发生在另外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版本而已。”因此身处这个热点丛生、快起快落的时代,姜思达说:“永远都是这样,但凡有传播它就会这样,我对这个没有什么敌意,我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很糟糕的时代,因为很需要被帮助的人的声音也会更快地被听见。”对姜思达来说,热点是可以被工具化看待的。在其中就好好营业,不想的时候,“也不用非得经常和时代共舞,可以不活在中心,也可以退居二线,等想回来的时候再回来,选择权都是在自己手里”。

如果把围绕社会热点进行的记录与创作也看成它的一部分,热点就不再是点状存在。在具有充分的表达空间的前提下,流行文化作品有潜力成为影响更广、更深远的新热点,并引发更多人对原事件的思考与关注。

2021年,翻拍自韩国同名电影的《门锁》上映。影片聚焦了独居女性的安全问题。制片人马双认为,“热点”对于电影是一个积极的元素,观众看到基于社会热点创作的电影,自然而然会抱着好奇,带着一些浅层关切进入它。这种“未映先热”的效果对电影很重要。但看上去自带流量的题材,往往也有超高的破题难度。要真正消解观众的旁观感,除了足够吸引人的故事,主角的困境还需要有足够的代入感。因此在马双的观察中,一部现象级的电影,要同时具备共情、共趣、共鸣、话题性和奇观性。一个社会话题要转化为电影产品需要经过复杂的推演思辨。

关注到“独居女性”,首先和马双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关。马双2003年从山东考入北京的大学,之后结识的很多女性朋友至今单身。她们的工作越来越好,情感却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马双看来,她所属的80-代人见证了中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移动和改变,科技带来便利,经济发展和城市生长带来机会,但也令现代人越来越感到孤独。尽管各不相同,热点话题反映的都是人的情感需求、困境和与时代的关系。马双因此为电影选择了“门锁”这个符号——是门锁,也是心锁。门锁讲述恐惧与安全,心锁讲中国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困境。在拆解这个话题的过程中,马双希望“热点”背后的“冷点”至少可以作为问题被抛出。“今日所谓的女性独立是不是真的独立?我们可以在床头放金斯伯格的传记,却也不忘在门口放双大拖鞋,阳台挂件男士衣服。我们内心真正恐惧与妥协的是否可以攻克,使整个人变得平和与自洽,而不是矛盾的?”马双相信《门锁>的聚焦是准确的,虽然电影拍摄的过程留有遗憾,但电影始终是一种“高于生活”的事物,这个高于应该体现在:现实很残酷,但人要有行动与力量,要有温暖与爱,电影要给观众希望。所以,最近她正在开发一个有关“重逢”的爱情故事。

張之琪和傅适野、冷建国创办《随机波动》后发现,播客具有一些特殊之处,它的流量积累有非常明显的长尾效应。一期播客,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还会有人来听,或反复听。“这就意味着,播客有潜力可以去容纳一些非热点的、静态的内容。比如,去年植树节的时候,我们做了一期聊树的节目,这期节目或许在每一年春天,或者在听众每一次想去植物园玩的时候,都会被翻出来听一下。”张之琪、傅适野、冷建国都曾是文字记者或文字编辑,转做播客后,三人还是在用之前在机构媒体工作时操作选题的方式。她认为,播客实质上是篇幅(时长)较长、需要相对沉浸式的阅读或者收听的内容,这是和其他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快讯、短视频这样短平快内容之间的区别。“它的时长和内容的体量,决定了我们可以更细致和深入地去讨论一个问题,对话双方的观点可以在聊天的过程中发生变化,产生交锋。同样,我觉得长稿子和长视频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张之琪认为,追热点对于播客的数据表现一定是有好处的,“因为对于任何内容生产者来说,无论采用的是怎样的媒介,她都需要向受众提供一种‘相关性’,而热点是建立这种‘相关性’最简单的方式之一。”当丰县的热点出现的时候,《随机波动》很长时间都没有去聊它。“当时也收到了很多听众的私信,问我们为什么不聊,其实答案很简单,找不到能聊的嘉宾。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需要愿意发声的专业人士来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做这期节目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不过是重复互联网上的一些愤怒表态。我们希望可以做出热点事件中的信息增量,能提供新的角度。”

《随机波动》的三位创办者都是女性,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她们讨论过非常多的女性议题,从女童的性教育,到老年女性的衰老、病痛和孤独。“但有趣的是,女性立场好像总是被认为是不够公正的,或是先入为主的。事实上,男性谈问题,也会自然地代入男性立场。没有人是完全中立或者透明的吧。同时,男性立场原本就占据着社会主流的话语,我们需要更多的女性立场来平衡。”张之琪说,在谈到女性话题时,她们想要尽量输出一些正确的观念,比如男女平等,比如女性有生育自主权,比如女性在家庭付出的无偿劳动是不被社会承认的。“在谈论议题本身的时候,我们常常觉得是在一遍遍重复一些基本问题,推动社会在某一个议题上的进步,也许就是需要不断地重复、强化。但另一方面,在同一个议题下面,每个女性的个体生命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总有新的故事、新的情感,能够丰富议题本身,或者把它推向更宽更深处。”今年,《随机波动》推出了亲子向的迷你系列《亲爱的Love,Actually》,张之琪希望能把游戏、虚拟现实、流动的外来务工者这些话题,放在家庭和教育的框架下讨论,“算是一个新的切入角度”。

全嘻嘻在2021年高考月发布了她与老公聊天的视频节目,释放了十年来她一直在进行的对学历的反思。这次对话在朋友圈和视频平台上形成了一次比较集中的观看和讨论。视频发布的第一天有三四百人观看,过了一个周末,已经有十万人看过。现在全嘻嘻还会再看一年前的这次讨论。尽管会有一些新思考,她仍然觉得留住那个时候的想法对她是有价值的。今年3月全嘻嘻和两位同学一起录制了《北大同宿舍三人10年》系列,同样以聊天的方式收获了单期近二百万的播放量和近四千条弹幕。“这个感觉跟我的职业——内容制作人——不太一样,职业是工作,目标是更功利的,解决问题和商业化这样的工具属性更强。”在自己的视频里,她选择的话题一定不是工具性的。例如,不想上班、奇葩同事、奇葩老板都是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全嘻嘻认为,“其实职场也很需要情感教育,我们工作的很多痛苦并不来自技能本身,而是職场对人情感的扭曲和否认。我就很想聊这些学校和公司没教而自己一直在琢磨的东西。”在创作方式上,全嘻嘻坦言自己还是会不自觉地想“上价值”。她做不出那种“无所事事的快乐”的东西,老忍不住想让别人带走一点什么,学到一点什么,特别好为人师,也特别害怕浪费别人的时间。

视频发布后,全嘻嘻收到的第一条正向反馈,来自一位不熟悉的朋友圈好友:“谢谢您做这个视频。如果没有视频,我可能需要很久才能自己想明白。”这两句信息的截图一直是她的手机桌面。如果把视频本身看成一个小型热点,能启动不同立场的理性探讨,是全嘻嘻认为很难但很有价值的事情。“我发现很多人都很想参与到讨论中来,但没有经过讨论的训练,门槛最低的参与方式好像是找茬。相较于一本书,一个视频能包含的逻辑链数量是非常少的,如果一个人的思考方式是通过看视频尤其是短视频训练出来的,那么他很难看到这个世界很复杂的部分。短视频老给人‘大词儿’:内卷、渣男、PUA、985……然后你就拿着这些大词儿看这个世界,挺简单粗暴的。这个世界就变成了在不同标签上非此即彼的游戏,并在标签和标签之间堆砌了很多愤怒。我经常看到有那种举着大词儿在评论区刺你的人,我每次都回,咱们先名词解释一下,你理解的新自由主义和我理解的新自由主义是不是一个意思。”全嘻嘻说。

无论是马双通过《门锁》多次将“独居女性”四个字送上媒体版面,张之琪在《随机波动》与张春对谈后获得两千多条评论,还是全嘻嘻的视频系列激发的共鸣与辩论,都展示出创作及深层讨论可以激发出新热点这个事实。这是一种更加良性的、非单纯宣泄情绪的讨论所引发的交锋与思考,关乎创作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共情、共同经历和共同生态。在多次的理性言说和表达中,创作者们建立起他们精确而忠实的听众/观众群体,一方面拥有流量,有了可持续发声分享的可能,另一方面,也为悬浮着的热点热词找到了一条回到地表的路。

在这次采访中,姜思达、李松蔚和全嘻嘻都问过我们正在讨论的“热点”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全嘻嘻提到的与找茬网友对话的经历,也在提醒我们去确认,在这篇文章里出现的与“热点”有关的大词儿的冲击下,我们到底能做什么?是否有机会突破信息茧房的包围,保持理性开阔,至少读到假新闻不要被骗,不要以各种形式的网暴伪正义,同时保持勇敢。当社交媒体、购物网站的算法,让我们越来越精准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我们应该如何与既爆炸又封闭的信息相处?

李松蔚说,他所理解的“信息茧房”就是人们倾向于接收跟自己认知相符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最大好处是印证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从而给自己带来舒适,这是人类自我维持的本能。如果想要吸收更多的气味,他的建议是,时不时接收一点违反本能的信息:不舒适的信息,让你想骂人,转发到朋友圈“呵呵”的东西——“这么说吧,你去找一个跟你气味相投的朋友,看看他/她的朋友圈最近转发的那条让他/她破口大骂的信息。在那里停留一段时间,直到你情绪平静地理解了它在表达什么。这就够了,你不需要同意它。你感觉不好,这些信息不符合你对世界的看法,没关系。舒适是好东西,不舒适也是。有时,如果做不了太多事情,就把目光放到当下,想想怎么让自己度过现在这段时间。”

全嘻嘻做视频创作的初心,曾在一次视频里表达过,并与李松蔚的观点有重合之处。“我想通过我的频道跟大家探讨,生活是很复杂的,好的没那么好,坏的也没那么坏;你以为的巅峰往往是陷阱,而人生的绝望之谷也常常会拥抱你。只要我们还活着,更好的和更坏的就都会发生,不要傲慢,也不要失去希望。”因为做内容运营和经纪工作,全嘻嘻的脑子就是一个热点数据库,她认为没有必要刻意与热点保持距离。“热点就是我工作里的一部分。但不要让自己的生活变成一场表演,当真实也被零距离消解掉之后,人是很空洞的,好像什么都与你有关,但又什么都抓不住。去实实在在地生活,去生产,去劳动,去养孩子,去流血流泪流汗,就是我们最好地保证自己不被热点吞噬的唯一方法。”

猜你喜欢
热点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热点大爆炸
三大精选热点风格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