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影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与传承研究

2022-06-30 05:30崔依云邵衡璐郭楚楚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困境大学生

崔依云 邵衡璐 郭楚楚

摘要:红色影视作为红色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与传承手段,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性,使青年群体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更加深入地理解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文化。文章的研究目的是使大学生更好地成长为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兼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从红色影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程度以及其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出发,围绕红色影视资源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媒体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可行性展开调查研究,进一步挖掘红色影视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并提高其深入人心程度所面临的客观问题,旨在明晰红色影视在大學生群体中传播与传承的发展困境和发展路径,构筑有效的传播与传承之路。

关键词:红色影视;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与传承;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9-0075-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宁波财经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红色影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与传承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42221048

一、前言

红色影视作为红色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与传承手段,其蕴含的红色文化、时代理想、战斗精神、奋斗精神作为人民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和人们奋勇前行的精神激励,牢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以匡助大学生群体实现主流价值观的稳固构建。新时代下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红色影视资源仍需在大学生群体中做好传播以助力红色文化传承。

二、红色影视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与传承的现状

红色影视是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主要因素,也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因素[1]。

在如今新兴媒介锐不可当的发展趋势下,青年群体成为红色影视及其文化影响的重点辐射对象。红色影视能够帮助青年群体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去芜存菁地厘清红色文化内涵,从而使青年价值观的塑造与红色基因的传承相辅相成,实现红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红色文化共通和革命精神共鸣。与此同时,红色影视作为一种思想教育材料,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及文化精神,以娱乐形式将高度凝聚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核注入其中,使大学生在接受红色影视作品熏陶的过程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笔者查阅搜集到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已有的研究以红色影视内涵及其作用的理论分析为主,少有从大学生视角出发对红色影视认知程度的实证研究,因此研究红色影视对大学生群体的切实影响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红色影视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与传承的困境

红色影视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形成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模式对大学生思想成长引导的藩篱,但红色影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仍存在一定问题,影响着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辐射圈及文化传承路径。

(一)影视作品内容

1.叙事逻辑空泛化

红色影视作品不乏一些扭曲历史、形象扁平的“高大全”人物。创作者若将真实生活束之高阁,会导致作品缺少能打动观众的人情味。《作为叙事的人类传播》的作者沃尔特·费希尔认为,人们接受一个故事,其实就是在接受人们将要成为的人物类型,而人们更易于接受在他们看来真实和有人情味的叙事。在判断一个故事是否逼真时,不仅是在确认共享的价值观,甚至有可能以开放的态度让他们影响自己的信念和行动[2]。影视作品中叙事语言的真实性与一致性能帮助观众理解人物形象,邀请观众基于自身现实生活来解读其意义并认可其价值。

部分红色影视剧为了刻意煽情,忽略逻辑上的步调一致,导致影像与现实产生割裂,影视作品刻画的英雄人物和事件难以形成有机整体,进而影响故事中价值观在理性视角的客观呈现,无法走进观影者的内心。

2.题材类型同质化

我国部分红色影视作品呈现出题材选择上的同质化现象。现今高包容性时代下衍生出的红色影视作品五花八门,而由于广大观众对群像型历史影视的喜爱态度显著,市场不断涌现出题材雷同、形式单一的影视作品。随着红色影视热度不断攀升,行业资本舍本逐末,不计后果地迎合市场观众,进而导致反复出现模仿雷同的现象。影视工作者亟待开辟一条创新之路,让红色影视百花齐放,健康发展,避免急功近利的样板化复刻,落入创作形式机械化的窠臼,警惕红色作品失去精神灵性与民族特色。

3.影像质量参差化

置身于目前影视体系的商业框架,红色文化题材下的影视作品也无法避免“快餐化”市场环境的影响,出现画面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如部分影片以商业利益为主要目的,不顾对影像视听语言呈现水准的严格要求,大肆采用投机取巧、高效率流水线生产方式;部分影片以讨好粉丝文化影响下的受众观众为创作动机,以观众买账为根本目标,迎合明星文化及娱乐文化,导致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整体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种市场情况直接导致制作方难以拓宽传统视域并走向注重社会群体的价值塑造和精神追求的道路。参差化的影像质量会导致其传播空间受到一定挤压,未发挥好红色影视具有的引导教育的功能性作用。

(二)影视传播媒介

1.宣传方式与大学生群体的接受习惯不符

红色影视针对青年受众群体的宣传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只有更贴近青年群体的信息接收习惯,才能让红色影视更深入青年群体。如今传播平台、传播手段等实现全面数字化、媒体化更新,对比一些影视作品常规的曝光手段,如上映前曝光演员、主题曲及海报等,或者作品上线后进行节目宣传等,网络至SNS渠道的推广是更符合大学生受众群体接受习惯的宣传方式。以2021年上映的规模性营销电影《长津湖》为例,该片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线上推送,借助吴京、易烊千玺等主演的IP流量进行大幅度的商业化宣传,成功吸引了青年主力观影群体的注意力,并一举打破当时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基于大学生群体广泛使用网络社交平台的普遍程度,传播者可以利用线上平台推广营销加深印象,或凭借知名IP等手段拓宽对大学生群体的覆盖面。

2.传播力度与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脱节

传媒从未成功地告诉读者他们要思考哪些事,却在告诉读者需要聚焦什么时惊人的有效[2]。影视作品的宣传不断深入社会化营销渠道,使其在社交网络上的传播范围愈加广泛,而红色影视的传播力度在各类影视作品中稍显逊色,导致其不能广泛深刻地发挥思想教育功能。尽管各类文化传播途径已渗透进青年群体的生活,然而红色影视作品若没有牢牢把握时代机遇充分进行传播,其发挥的引导教育力量则会不尽如人意。新媒体的发展日益繁荣,但真正用于红色影视传播的资源并不多[3]。例如上映前没有进行大规模宣传营销的《古田军号》,上映首日仅有近350万元的票房,还不如同期上映的《烈火英雄》的零头。目前各大影视平台主推的影视作品题材偏向于流量、青春、职场等,红色主题的推荐指数并不占据高位。大数据时代的网络环境极易形成信息茧房,若不及时解决,就会使得观众观看意愿及媒体推送频率两者呈现恶性循环的状态。若红色影视作品的传播力度不足,便难以广泛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

(三)大学生受众群体

1.大学生群体现有价值观的不稳定性

由于影视制作技术的成熟、媒体传播范围的拓宽,进入大学生视野的影视作品与日俱增。媒体的使用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日常化、普遍化,这种泛滥式的信息接触提高了甄别作品的难度,也增加了大学生价值观判断的难度。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经常性地随影视作品渗透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观念。西方在经济上的强势地位导致了其价值观念在传播上的强势地位,其价值观随电影渗透而影响东方人民[4]。西方价值观及文化凭借其在媒体传播方面的科技优势,渗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冲击他们的理性判断[5]。尚未形成成熟价值观的大学生易受到新媒体环境下不同文化的冲击,若不加以引导,将会引发更混乱的局面,因此具有较强传播力的影视作品在其中所起的教化作用更加不容忽视。

2.大学生群体观影目的娱乐化倾向

当下的大学生群体在娱乐化风气盛行环境中成长,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可能并不受青睐。现代“快餐式”文化的侵袭导致创作模式跟风化,观影模式碎片化,大众观影目的娱乐化。如今媒体也走向娱乐化生产的道路,部分形式单一、趣味性不足的红色影视作品并不受观众的青睐,尤其是对习惯接受新兴事物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枯燥、古板、教条类型的红色影视作品难以引起自发性的广泛传播。

3.大学生群体对红色影视的刻板印象

近年来红色影视作品逐渐站上舞台中央,这主要归功于其创新性发展。在视听语言和故事逻辑等方面,红色影视突破了对红色历史文化的传统演绎模版,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创新呈现打破了“神剧”的固有成见,但年轻受众群体对红色影视作品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即对红色影视已有的、基于过去影视作品的评价并未完全消解。这些固有印象使得大学生群体对红色影视仍存在不同的认知,使其在选择影视作品时对红色主题作品带有一定的主观偏见,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群体对红色影视的理解和认可程度。

四、红色影视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与传承的策略

根据以上传播困境,笔者针对红色影视在大学生群体中如何更好地传播、传承提出几点策略。

(一)填补红色影视的创新性内容

针对红色影视题材同质化、质量参差化的问题,创作者应不断提高红色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各方面的创新能力,尝试将历史故事、英雄事迹等已有的题材进行创新表达,或者挖掘多類视角进行创意讲述。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应规避“高大全”等片面的形象刻画,减少多余情节。同时,在制作过程中严加把关,对上映影视作品进行筛选,避免粗制滥造、扭曲历史的商业产物上线,强化“把关人”概念,提高影视行业的门槛,将红色作品的影像质量带向更高水准,从而逐步使大学生群体自发性地消解对红色影视作品的刻板印象。创作者需拥有突破过去已有传统思维的勇气、不断创新以打破固有成见的毅力,将新的理解、新的认知融入新的社会环境,才能在时代的洗礼中将红色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二)增加红色影视的多元化表达

单薄而片面的人物形象难以吸引强调自由和个性的大学生。红色影视中的代表人物应增加更为立体、真实的形象诠释,不断增添人物的多元化色彩,让红色影视的文化表达更加真实贴切、深入人心。当红色影视作品中存在一个鲜明、生动的英雄人物形象时,观众会不由自主地被人物的一举一动影响,从而受到其精神思想的影响。例如备受大学生喜爱的《觉醒年代》以不拘一格的创新题材立意和创作模式,打破了以往创作平铺直叙及人物扁平化的桎梏,以人物画像和性格魅力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伟人。在影视作品这个载体上,对红色文化的表达和呈现不能拘泥于某几种形式,而是要不断探索多种表现手法的可能性,在构建非凡面叙事的同时,保留普通面元素,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多元。

(三)加强红色影视的渗透性宣传

红色影视作品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宣传载体,应进一步渗透大学生的娱乐生活,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包括构建线上红色影视网络文化,扩大线下红色体验表演,开展“红色影视进校园”“红色影像创作联盟”“红色文化大讲堂”等活动。这些宣传手段的叠加与重复使用,能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将红色人文精髓在大学生群体中深刻弘扬并广泛传承下去。

影片记载是最能追溯历史的,它以影像的形式最直观地将过去的历史展现出来。影片在原始记忆的基础上加工成跌宕起伏的曲折剧情,而红色影视作品在赋予剧情灵魂的同时,又对社会主流思想及价值观有一定的引领作用。文化传播者需要结合红色影视文化传播性与引领性的特征,立足于当前媒体介质大融合的时代背景,进一步增强红色影视传播的社会渗透性,使得红色文化及其精神内涵随影视作品渗透而影响包括青年群体在内的受众群体,实现大学生群体主流价值观的构建。

五、结语

红色影视作品耦合文化的传承性及引领性两大特点,辅以媒体的高效性和及时性,将学术性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提高作品的感染力与传播力,让青年群体得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协同深入明晰红色文化精神,显著提升对英雄事迹、革命精神等的正向认知,进而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实现思想上的转变和升华。

明晰红色影视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与传承的发展困境与发展路径,构筑有效的传播与传承之路,可帮助大学生成长为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兼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李城.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对红色影视剧的接受与国家认同研究:基于全国12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4):177-184.

[2] 埃姆·格里芬.初识传播学[M]. 7版.展江,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321-326,386.

[3] 翟玉蓉.媒介融合背景下红色影视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及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2):114-116.

[4] 杜静,王丙珍.东方文化与西方电影的悖论[J].电影文学,2013(17):4-5.

[5] 陈建.媒体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34-36.

作者简介?崔依云,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传媒。?邵衡璐,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传媒。?郭楚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传媒。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困境大学生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跟踪导练(一)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