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身边大工匠 感受精益求精的魅力

2022-06-29 16:23本刊编辑部
工会博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李兵水文家具

□本刊编辑部

工匠不只是一个称谓,更代表一种精神。建设新时代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做好本职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力。只有像工匠求艺那样,做到经得住压力、受得住挫折、忍得住磨砺、顶得住诱惑,执着不懈坚持下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才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本期带大家走近我们身边的“北京大工匠”,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专注、敬业、精益求精的魅力。

刘更生:一榫一卯 匠艺传承

走进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建材城中路27号的龙顺成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憾,雕梁画栋、不落窠臼的装饰和外部景观都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原料大厅内,一排排价值不菲的原料整齐地摆放着,且每一行、每一列都有明确的标注;各工序错落有致,形成一个个宽敞、明亮、整洁独具特色的制作空间。不管是2014 年APEC 会议上为21 位国家首脑量身定制的“皇宫椅”,还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 周年“座屏”等作品,都出自龙顺成。北京金隅天坛家具龙顺成工作室“京作”红木家具第五代传人刘更生和他的工匠团队,正是这些作品的创新设计者。

“传统家具制作讲究‘型材意韵’。‘型’ 是指家具的形状和造型;‘材’ 是指所使用的红木材料;‘艺’ 是指红木家具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制作工艺;‘韵’ 是指红木家具在型、材、艺相互辉映的基础上,展现出的独特风格与神韵。”提起自己对家具的理解,刘更生打开了“话匣子”。

最让刘更生难忘的是2014 年,随着举世瞩目的APEC 峰会的到来,他们接到为会议制作领导人座椅的艰巨任务。要求既要充分发挥现代家居功能先进的设计优势,又要保持中国古典家具的特色与韵味。为此,刘更生大胆提出了将现代转椅与传统清式圈椅相融合的方案,就是在“皇宫椅”托泥版下边的龟角里隐藏一个直径约为2 厘米的滑轮。这样设计,不仅有效地克服传统清式圈椅过于笨重不便于移动的问题,而且在外观上完全没有破坏中式家具的美感。另外,为充分展现京作家具的精髓,刘更生采用“一木连做”的传统工艺。所谓“一木连做”,就是圈椅的四条腿和通直向上的部分用一整根的红木原料,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椅子强度更高,使用寿命更长。

如果说2014 年APEC 会议主会场定制圈椅是龙顺成向亚太地区国家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开场,那么在2022 年冬奥会上,龙顺成更是向全球人民展示了中国京作家具的文化自信。

202 1 年4 月26 日,龙顺成入选成为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生活家具供应商,为冬奥会的贵宾厅、要客区和冬奥村制作传统的红木家具。“这次能为冬奥会贡献一份力量,我作为一名中国传统家具的匠人感到非常光荣。”刘更生对记者说,这不仅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

“为了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在设计之初定下了‘冬去春来’ 的设计主题,在图案搭配上融入了冬奥元素。”刘更生对记者说道,“中国传统雕刻图案的卷草花,寓意富贵吉祥。我们在此基础上新融入了一些元素,比如专门为冬奥会设计的八扇折屏,上面的图案采用了中国传统冰嬉图,而挂衣架则融入了冰裂纹的设计理念,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古典文化与大国风范。”

展陈家具从原料到成品需要经历100 多道大小工序,十分复杂。刘更生对记者说:“国家对红木家具的平整度要求为小于0.2 毫米,而我们对冬奥会的产品要求是小于0.1 毫米。”

“这次为冬奥会提供的家具,从选料、榫卯制作、手工雕刻到打磨烫蜡,制作手法主要都是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但也进行了很多现代化的改良。”刘更生介绍道,“以托泥圈椅为例,我们制作团队对其进行了大小47 处改良。从观感上说,别看它表面非常光亮,其实是没有上过漆的。家具做好,我们水磨后再进行传统的烫蜡工艺,这样一来家具没有任何异味,非常环保。”刘更生带领团队为北京冬奥村等11 个场馆提供了包括托泥圈椅在内的18 个传统家具品类,共计435 件中式京作红木家具,圆满完成保供任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样式家具之美。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更生认为,自己最大的使命与职责,就是像当年自己师傅带徒弟一样,把自己掌握的技艺全部精心地传授给下一代,使“京作”家具制作更好地传承下去。

因此,刘更生非常注重新学徒木工技艺的培养。“首先要热爱这份事业,其次是学艺时能够专心、静心,始终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时刻牢记传统家具工艺传承的责任与使命。”刘更生说,每一位新学徒都必须从制作工具学起,然后再学拉锯子、拿刨子、凿眼等。刘更生希望他们能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如今,制作家具虽然有了机器的辅助,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核心工艺还是要靠人来把控的。”刘更生说,“只有牢牢掌握了制作技艺,才能更好地使用机器来工作。”

刘更生告诉记者:“目前,工作室正在实施‘1351 传承工程’ 计划,即在第六代的传承人当中培养一个非遗的传承人,30 个技术能手,50 个制作团队骨干,10 个设计精英团队,就是为了把我们传统京作技艺和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同时,他还会带领徒弟参加各种比赛,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技艺,更希望将技艺进行推广,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年人加强对传统工艺的了解。

龚义新:乘风破浪“把脉”河湖

烈日炎炎,波光粼粼的运潮减河上有一艘橙色的ADCP 走航船,“向左前方行驶,速度慢一点。”岸上,市水文总站所辖的通州区水文站站长龚义新身穿救生衣、手持电脑,一边告诉同事操作方向,一边通过屏幕紧盯水位、流量等数据变化。结束测流后,龚义新脱掉救生衣,后背全湿透了。

别看机电专业毕业的龚义新是名“80 后”,他却已经扎根在水文监测一线22 年了,既见证了北京水文事业的发展,也苦练出一身硬本领。如今,他已从水文勘测行业的“门外汉”跻身全国顶尖水文勘测工的行列。

水文工作有三个特点:业务性强、标准高、责任重。龚义新在校学的专业是机电工程,一毕业就来到雁翅水文站工作,切身领悟了什么叫“隔行如隔山”。“刚到岗是‘两眼一抹黑’。”龚义新坦言,“怎么办?只有往前冲,不能退缩。”因此,他把全部时间用在“恶补”水文专业知识上。向书本求知、在实践中学习、虚心向身边同事取经……二十出头的他把所有的求知欲都献给了水文领域。

为了检测自己的知识积累程度,龚义新信心满满地参加北京市水文勘测技能竞赛。结果,理论考试确实进了决赛,但实际操作根本晋不了级。第一次竞赛失利之后,龚义新意识到水文勘测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更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不断的经验积累。在之后的工作中,他着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日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水文业务能手。

随着水文技术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水文监测工作,成了龚义新的一个新挑战。他开始深入研究新仪器新设备,钻研透彻每个技术细节。他认为,规范使用仪器是水文工作者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只有使用规范,才能测量出精准的数据。为此,龚义新带领同事在不同天气和水流条件下,进行了大量的对比分析,总结方式方法和应用技巧,还参与撰写《电波水流量测验规程》,成为北京市地方标准,延续使用至今。他还主持研究《称重式自动蒸发计》,获得两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证书,参与撰写的《北京市水文测验手册》 已经在北京范围内推广应用。

2007 年至2017 年间,龚义新连续参加四届北京市水文勘测技能竞赛,全部夺得竞赛第一名,代表北京市参加了三届全国水文勘测工技能比赛。2020年,在第二届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水文勘测工挑战赛中,龚义新作为种子选手取得挑战赛冠军,在经过网络票选和专家评比后,最终获得“北京大工匠”,成为北京市第一个水文勘测大工匠。

龚义新有一个拿手的技能——熟悉北京市大多数水文测站的基本情况,精通各种流量推求方法,能够准确地绘制出各测验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这个在外人看来比较枯燥难懂的技能,其实是水文勘测工的基本功。具体来讲,水位流量关系就是江河渠道中某断面的流量与同时水位之间的对应关系。此项关系要根据该断面的多次实测流量和同时水位的资料来确定,通常用水位为纵坐标、流量为横坐标的关系曲线来表示,有时也可以选配适当的数学方程式,还可以根据曲线或方程式列出便于查读的水位流量关系表。

它的主要用途是在资料整编时,将连续的水位资料,通过它转换为连续的流量资料。在水文预报、水文计算、水利管理工作中也常用它来作水位、流量间的换算。但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换算,没点儿悟性和钻劲儿很难做到精通、精准。

在每年的全市定线工作中,龚义新多次利用自己精湛扎实的业务能力解决某些断面受上下游水工建筑物、水草、断面冲淤变化等因素影响使水位流量关系不稳定的难题。龚义新说:“水文工作,用数据说话,数据质量关乎宏观规划,防汛抗旱,容不得半点马虎。水文勘测工,是一个追求细节的工种,‘差不多就行’ 这种心理最害人,要保持一颗追求工匠精神的心。”

自2006 年起,龚义新就成了百年老站通州区水文站的站长,成为北京水文最年轻的站长之一。自担任站长以来,每年汛期的每一份水情电报,无论谁值班,只要龚义新在,必定会在拍发之前让他审核一遍,数据上从未出现半点纰漏。2021 年,北京市水文总站成立了龚义新创新工作室,由龚义新带领团队开展水文相关研究。

回望22 年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日子,龚义新觉得乐多于苦。“既然选择了,就要敬业。”他认为,做事先做人,追求水文行业工匠精神,首先是要做好“人”。做人踏实,做事才能踏实。确实,在平凡的岗位上,龚义新用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恪尽职守、勤奋敬业,书写着北京水文华章的“匠心”。

李兵:托起自主品牌汽车梦

“不用去现场,只要他接听电话,听描述,就知道车辆故障在哪儿。我们形象地说,他这是闭上眼睛修汽车。”同事们口中那个赞不绝口、技艺高超的人就是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研究院试制专家李兵。下线的新车,每根电线怎么走,每个电脑模块什么脾气,他都一清二楚。听听看看,轰几下油门,几分钟的工夫他就能找准症结,让电装质量有瑕疵的新车“手到病除”。

作为加入北京现代的第一批员工,李兵用细致入微和勇于创新参与实现了北汽几代人的轿车梦。但他却并不满足于此,实现自主品牌一直是他追逐的终极目标。在不断摸索、试验、改进的过程中,他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自主品牌创新之路。

“我干了一辈子汽车,这个车我造不好,我也就没饭碗了,这就是我的责任;不拼,我没退路,我对不起自己的责任。”回想起刚从北京现代来到北汽自主品牌的那段时间,李兵至今难以忘怀。2011 年,在北汽“合资反哺自主”战略下,李兵和他的很多同事从“零”起步,开始带头组建自主品牌的生产体系。之所以用“组建”这样的字眼,是因为在他们刚来的时候,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体系,也没人教他们到底如何干自主品牌,也没人会,并且之前合资品牌的经验也不适用。

虽然说得比较委婉,但可以想象当时的困难。“合资公司的经验告诉我,当时最大的目标就是搭建起来的适用于自主品牌的研发和生产体系。”他所负责的总装车间是汽车生产中最后一个环节,要将一辆车的两千多个零件装在车里,为车辆赋予功能性和产品性。

当时他接手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北汽自主品牌首款车型D70 的生产。“当看到第一辆试装车的时候,我们心都凉了,有种想退缩的感觉,因为这款车跟外国的那些车差得太远了,就好像东拼西凑出来的东西一样,所有的管路、动力性能乱得一塌糊涂。”因为没有完善的生产体系,他坦言当时真的不想生产,但是不生产、不摸索永远形不成一套体系。在“鸡生蛋、蛋生鸡”的折磨下,他和他的同事还是将D70 生产了出来,“只能靠以往的经验来套。”

不出他的意外,D70 交了学费,市场的反应一塌糊涂。“这个车卖不好,我们作为工人,心里非常沉痛,到现在想起来都非常感慨。”李兵说,作为生产最后一道工序,每一辆下线的汽车都好像是他们的孩子,感情很深。

这款车的失败深深地刺激了他,“下一个生产任务是D50,我们这帮工人就开始与研究院的工程师争夺话语权。”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当时给D70一个大否定之后和研究院交涉,但是被说成“不懂车,不懂成本等等”。没有交涉成功的结果,就是这款车的市场反响很差。

面对李兵的据理力争,北汽研究院最后选择了妥协。“逐渐有了话语权,生产和研发如何配合、如何协作,后来就慢慢捋顺了。”李兵举了一个例子,收购来的绅宝技术也包括生产体系,但是按照它的标准,可能某些配件安装需要把车横过来去安装,但国内没有那样的机械吊臂,因此人工安装的时候需要趴在车底来操作或者根本无法安装。在关系顺畅了之后,他们可以直接把需求提给研发部门要求改进。

在经过了D50 的体系磨合阶段之后,在后面的几款车的生产中,总装和研发的配合越来越默契,他们创造并积累的体系也逐渐形成。“到了X55 这款车的时候,我们配合已经非常默契,大家都知道自己的角色与职责。我们通过试装,发现问题,反馈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都清楚这个流程,互相协调。”正是由于体系的建立,研发和生产的沟通十分顺畅,可以把出现的问题解决掉,所以成产的产品质量自然就有了飞速的提升。“X55 这款车已经可以媲美合资品牌了。”

回顾过去的工作经历,李兵说:“在合资品牌干的时候就是苦,因为你就是干活的,核心的部分人家根本不让你动。但是干自主的时候整个舞台就是你的,你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的天地。”2016 年,“李兵工作室”与“张立玲创新工作室”强强联合,创新开发“汽车总装技术多媒体培训软件”,获得国家著作权、北京市发明创新大赛铜奖,至此揭开了汽车总装培训新时代,也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

“创新就是源动力,通过自主联盟创新将大家的经验值融合在一起,聚力服务自主品牌,卯足了劲,奔着这个目标去拼。”从成立创新工作室,到组建创新联盟,再到荣获“北京大工匠”称号,李兵的目标从没有动摇过。在自主品牌汽车创新的大道上,他走得坚定不移。

猜你喜欢
李兵水文家具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How To Achieve Efficient Reading
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