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影响下民宿的演变、发展模式及展望

2022-06-29 08:58刘婧媛徐菲菲何云梦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2年7期
关键词:住宿民宿

刘婧媛,徐菲菲,何云梦,韩 磊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0 引言

共享经济是一种通过建立信任来共享使用权的节俭式创新[1],其颠覆和超越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作为最具潜力和可持续性的经济形态,共享经济有效解决了市场信息和资源不对等的问题,在空间分享、交通分享和技能分享等领域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的特点[3],并在疫情冲击下表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交通领域的Uber和住宿领域的Airbnb 为典型代表。在共享经济影响下,民宿作为一种既能满足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旅游住宿需求,又能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的新兴旅游业态,迅速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闲置资源活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载体。据Airbnb中国官网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 年,Airbnb房源已覆盖全球220 个国家和地区,平台用户超过7.5亿人。共享经济背景下,民宿展现出来的广阔前景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

目前,学术界围绕民宿开展了多主体、跨学科、宽领域的研究[4],但较少关注共享经济背景下民宿的特征演变,以及在此基础上演化出的新发展模式,且常常将民宿、共享住宿和共享民宿混淆,阻碍了相关学术研究和行业发展。基于此,本文总结了共享经济影响下民宿内涵特征的演变及发展模式,分析了城市共享住宿和乡村共享民宿对社区的影响,并对民宿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共享经济浪潮中民宿业的繁荣和规范化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引导。

1 民宿的概念

学术界有关“民宿”起源的说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起源于日本的Minshuku,指依托乡村闲置民居,以住宿和餐饮为主要功能的住宿形态[5];另一种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的英国,认为民宿是提供家庭式住宿和早餐的民居场所,简称B&B(Bed and Breakfast)[6]。民宿因文化差异而形态各异,目前知名度较高的主要有英国的B&B和美国的Homestay[7]。此外,也 有 学 者 使 用 Family Hotel、Family Inn、Guest House、Hostel、House Hotel 和House Stay 等 术 语 来 表示民宿。

我国国内民宿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的台湾,而大陆民宿的早期表现形式是20 世纪90 年代出现的农家乐。目前,国内对民宿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相关概念主要有民居客栈、旅游民宿、农家乐和家庭旅馆等。学者们侧重于从住宿接待功能[8-10]、旅游属性[11,12]、闲置民居特征[13,14]等角度定义“民宿”,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民宿的概念界定Table 1 Definitions of homestay

由此可见,目前学界的民宿概念研究极少关注共享经济背景下民宿的内涵演变,导致既有研究解释力不足。首先,共享经济影响下的民宿除了可以满足旅游者食宿等基本生理需求,还是一种能够满足旅游者文旅体验等精神需求的综合性旅游产品,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其次,民宿随着共享经济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日新月异,专职房东和城市民宿异军突起,传统民宿的副业式和乡村性特征被打破。第三,部分精品民宿和主题民宿因其标准化的硬设施和特色化的软服务成为网红打卡地,逐渐从旅游民宿向民宿旅游转变。因此,本文基于民宿的产品特色和发展定位,认为民宿是以闲置民居空间为载体,以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为依托,以旅游体验服务为特色的新型住宿业态。

2 共享经济影响下民宿的特征演变

2.1 传统民宿的特征

民宿能盘活闲置民居资源,结合当地地域景观和文化禀赋打造满足房客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和体验价值的主客社交空间,是原真性和创意性的结合。传统民宿具有以下特征:①传统民宿的本质是以闲置民居为主要载体,以“家庭副业”为经营方式的小规模住宿设施。民宿最初是当地居民利用自有或租赁的闲置民宅、民居、民房为游客提供住宿和早餐,以获得家庭经济补贴的住宿形态。此外,社交体验和情怀动机也是民宿主分享生活空间的重要动力。民宿的早期形态是农家乐、家庭旅馆和客栈等,属于民宿中档次较低的产品类型[15],其区别于酒店的最大特征是居民的非商业性介入和产品分布的零散性。②传统民宿注重社区氛围的营造,主客互动是其主要特色。民宿重塑了住宿业中的主客关系,民宿管理者既能是民宿房东,也能是民宿管家;既是当地居民,也是服务人员[16]。互动模式和游客体验是民宿主客关系研究的热点。民宿中的主客互动涵盖住前沟通、住中体验和住后反馈3 个阶段[17],整个过程的完成情况直接决定了房客的住宿体验质量。因此,具备家庭氛围的主客交互社区是民宿吸引房客的重要特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③传统民宿注重家庭式服务、民俗化产品和个性化体验。传统民宿具有较强的文旅融合体验属性,除了满足旅游住宿需求之外,房客还可以体验当地的人文特色、地域景观和生产生活。民宿经营者会结合当地的民居资源和文化特色设计民宿建筑、装修风格和社群氛围,为房客提供有情怀的生活体验、有文化的旅居产品和有温度的管家服务。其中,旅游体验、产品品质、环境氛围对房客的民宿选择意愿具有决定性影响[18]。

2.2 共享型民宿的特征

共享经济改变了民宿的供需匹配模式,传统民宿逐渐向“共享型民宿”转型,使得产品、平台、供需双方等核心要素异质化。①民宿产品方面,其种类更加丰富,品质化和主题化特征更明显。精品民宿的出现使得民宿与传统酒店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但共享型民宿会从附近高端酒店的业绩溢出效应中获益,与酒店形成良性竞合关系[19]。②平台方面,民宿客源逐渐从专业平台(如携程)向共享平台(如Airbnb)分流,对在线平台的信任保障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市场监管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宿在平台上的网络口碑也开始成为民宿定价[20,21]和游客决策[22]的重要考量因素。③房客方面,共享经济中民宿房客的覆盖面更广,从线下关系网络扩展到线上全民网络,由口碑效应下的社群经济向网红效应下的粉丝经济发展。房客使用民宿的动机也更加复杂,在原有经济动机、体验动机、社交动机的基础上增加了可持续性动机[23]。④房东方面,其主客互动行为由线下拓展到线上社交媒体平台,出现了一批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的职业房东、超赞房东[24,25]。此外,民宿旅游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包括外地投资个体、当地政府和商业公司等,房东群体的构造日渐复杂。

2.3 民宿的演变趋势

发展规模化——民宿旅游集聚区出现。民宿从乡村兴起,依托共享平台在城市进行空间扩散,又因乡村文化保存完整的优势和城市居民逃离生活的需求逐渐向郊区下沉。民宿在这样的集散循环中出现了具有规模效应的乡村民宿集群和城市民宿集群,并形成了区位导向型、品牌导向型、景点导向型、交通导向型、政策导向型等不同的集聚模式[26]。从微观层面来看,民宿共享的规模逐渐由单个房间共享向整套房屋共享拓展,并在不同细分群体中呈现出差异化的选择意愿[27],反映出后现代主义思潮下消费者对住宿产品需求的多样性。

经营品牌化——由家庭个体经营转向连锁品牌经营。共享经济通过资本运作将零散的家庭式民宿单体进行整合,并建立连锁品牌不断吸引分店投资加盟,为房客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为适应民宿品牌化发展的新趋势,国家和地方政府也不断完善行业标准,对民宿进行等级化分类。2021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最新修订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将民宿划分为甲、乙、丙3 个级别。浙江省则依据民宿的接待设施和服务质量,将民宿划分为白金宿、金宿和银宿。民宿品牌化趋势推动着民宿IP的建立,目前国内已形成“山水间”“原舍”“过云山居”等多个知名民宿IP。

主体多元化——政府、企业、协会、社区等多方利益主体涉入。共享平台的出现使做房东变得更加容易,越来越多的群体参与到民宿经营管理当中。近年来,一些专业的商业公司批量式开发民宿,并委托职业房东对民宿进行标准化经营管理,民宿的经营主体逐渐由C 端消费者业务市场向B 端企业服务市场拓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共享”理念。民宿的利益相关者逐渐多元化,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协会管理+社区组织+精英引领+个体经营”的发展模式。

营销平台化——智能化共享平台成为主流。共享经济中的房东与房客可以通过点对点的供需匹配模式进行资源交换和信息传递,具有明显的双边市场性质。在共享经济推动下,Airbnb 和途家等民宿共享平台逐渐形成B2C(企业对顾客)全托管和C2C(顾客对顾客)纯平台两类主打商业模式[28]。疫情冲击下,线上线下多渠道混合的营销模式表现出更强的抗风险韧性,促使民宿经营者将住宿产品向OTA渠道转移。因此,通过支付佣金或按比例分成的方式在共享平台推行主客社交化营销、品牌信任度营销、房屋智能化营销等多种方式,将是民宿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

产业融合化——“民宿+”不断拓宽内涵。共享经济时代民宿的发展方向是将其本身打造成旅游资源,从浅层次的乡村旅游观光模式向深度文化体验、度假旅居、社交康养等方向发展。目前,我国民宿主要遵循“乡间观光型—文化体验型—休闲度假型—社交康养型”的脉络发展,在“民宿+生态农业”“民宿+民俗节庆”“民宿+研学旅游”“民宿+医疗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中为房客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游览和娱乐体验[29],由餐饮、住宿等刚性功能延伸出游览、购物、娱乐等弹性功能。

3 共享经济影响下民宿的新发展模式

当前,共享经济生态圈逐渐拓展到民宿领域,并分别以城镇民宿和乡村民宿为前身开展了城市共享住宿和乡村共享民宿两种“共享型民宿”的新模式探索,对城市和乡村社区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城市共享住宿和乡村共享民宿因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规模逐渐扩大,而在共享研究领域备受关注。

3.1 城市共享住宿模式

从概念起源来看,国外的共享住宿兴起于美国。2003 年,美国出现全球首个以交友为主要目的的“沙发客自助旅游”网站“Couchsurfing”,这种“沙发客”文化被认为是共享住宿的雏形。2008 年,美国成立Airbnb公司(Air Bed and Breakfast),住宿空间共享行为开始由非营利型向营利型转变。国家信息中心对共享住宿的官方界定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整合共享海量分散的住宿资源,满足多样化住宿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30]。国内外学者则从住宿形式[31]、平台 运 营[32]、主 客 供 需 关 系[33]、经 济 交 易[34]等角度对共享住宿进行概念界定,提出分享住宿(sharing accommodation)、点对点住宿(peer-to-peer accommodation)、共享短租(sharing short- term rental)、在线短租(online short- term rental)等相近概念,将共享住宿视作共享经济中的新型住宿业态。然而,随着共享经济和城市民宿的融合逐步加深,共享住宿的产品、平台、经营主体内部逐渐异质化,已有概念界定不再具有普适性。因此,本文从共享经济角度出发,认为城市共享住宿是以城市的闲置零散房源为载体,以共享经济为主要动力,以共享平台为媒介,以获得经济收入和社交效益为主要动机的民宿发展新模式。

城市共享住宿对城市社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4 个方面:①增强游客逗留意愿,盘活淡季旅游市场。城市共享住宿重塑了传统酒店业中的主客关系,通过提供情感性社交、个性化产品和真实性体验,提高游客满意度和重游率,进而带动城市旅游的发展。此外,城市共享住宿涵盖了集装箱、房车、轰趴馆等多种旅游产品,涉足医疗康养、体育运动等不受季节限制的领域,有利于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和情感体验,通过吸引淡季客源,缓解旅游市场的季节性失衡。②改变居民生活方式,增强城市社区活力。城市共享住宿是极具情怀和温度的旅居度假空间,为居民提供了逃离快节奏生活的“第二居所”,使其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此外,民宿选址具有区位导向和景区导向等集聚特征,城市共享住宿的时空演变不仅会改变城市肌理,还能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城乡流动,进而转化成城市社区的活力和竞争力。③提升城市就业水平,完善市场监管机制。一方面,城市共享住宿的规模化经营不仅会增加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的就业岗位,还会因共享平台的介入而带动互联网、交通、餐饮、娱乐等行业的发展[35],刺激就业人员技能水平的提升和住宿行业运行模式的改善;另一方面,城市共享住宿关联消防、文旅、卫生防疫、劳动局和社区等多个部门,传统酒店业的监管制度已经不适用于民宿的非标化特征和平台化营销,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监管机制和行业标准来维持市场公平竞争的生态,以利于整个城市营商环境的优化[36]。④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保护。“文化性”是城市共享住宿的关键卖点,互联网平台是主要营销渠道。城市共享住宿秉承融合文化特色与现代技术的理念,不但在设计上保留着城市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而且在运营过程中引入共享平台特有的C2C和B2C等商业模式,将城市的管理经验、先进技术、高端人才等资本要素与人文资源有机链接,进一步带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3.2 乡村共享民宿模式

目前学界关于乡村共享民宿的概念界定莫衷一是。从房源性质、核心依托和发展动力来看,乡村共享民宿具有3 个基本特征:①房源是民宿主自有或者租赁的闲置住宅;②依托乡村生态和人文资源提供体验式住宿;③依靠共享经济和乡村民宿旅游共同驱动,充分体现了“共享”和“民宿”的双层特质。相较于传统的乡村民宿,乡村共享民宿的外延更加广泛。结合已有研究[37],本文认为乡村共享民宿是以乡村闲置民居为载体,以乡村旅游为主要动力,以共享平台为媒介,以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为主要吸引力的民宿发展新模式。

乡村共享民宿对乡村社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4 个方面:①重塑乡村社区“三生”空间。乡村共享民宿能为美丽乡村建设践行精品主义和培育精英人群,使得乡村空间逐渐景观化和商业化,改变了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其中,乡村生活空间由地缘聚集的邻里关系向业缘聚集的社会关系转变[38],生产空间由农业生产空间向农旅兼营空间、旅游消费空间演化[39],生态空间由村民局部建设向政府整体打造发展。这加速了乡村的生态修复和时空修复,为“三生”空间相互融合和“三农”问题稳步解决不断助力。②吸纳乡村精英和城市资本。乡村共享民宿为乡村发展吸纳了众多有资本的经济精英、有经验的治理精英和有情怀的文化精英,有效缓解了乡村“空心化”的问题,推动了乡村“绅士化”的进程。这些乡村精英主要由常驻村民、回乡村民、外地创客构成,在民宿经营中发挥着组织和引领的作用,帮助村民培养互联网思维以完成职业技能的转换,使其形成“农旅兼容”和主副业兼顾的“两栖性”,在获得经济收入和社交效益的同时不断增强自我角色认同。此外,不少城市资本向乡村倾斜,通过村企合作模式参与民宿建设,使乡村的农耕农业逐渐向休闲农业转变,而农业生产逐渐向旅游生产转变,实现了资本的跨产业流动,并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反哺共享经济。③加速村民生计可持续性转型。乡村是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洼地,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帮助乡村生计资本扩大规模和优化结构,推动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发展[40]。乡村共享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高阶发展模式,比传统乡村民宿具有更明显的制度优势、更广泛的客源基础和更稳定的社会投资,且民宿主需要不断进行能力建设以适应其经营管理要求,这将全面提升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等生计资本储量,促进生计策略由传统的农业主导型生计、务工主导型生计向新型的旅游业主导型生计演化[41],这种相对优化的生计资本结构和高效的生计策略可进一步形成可持续生计结果。除了加速多重性生计资本的社会互动、渗透和转化之外,乡村共享民宿对社区文化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的乡村营造有着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探索可持续生计中社会可持续性和生态可持续性的长效融合机制[42]。④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将乡村民宿列为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的重要内容,而乡村共享民宿相较于传统乡村民宿具有更强大的惠农强村功能。除了为游客提供基础的食宿服务,乡村共享民宿还遵循“民宿资源化—资源产品化—产品市场化—市场品牌化—品牌个性化—个性效益化”的创新路径不断优化乡村闲置资源配置,将乡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社会效益,促进生产要素的城乡流动,为乡村产业兴旺、社会治理、文化传播、生态建设、人才培养提供了“造血式”的内生动力,全方位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

4 共享经济影响下民宿的发展演变机制

如前所述,共享经济革新了市场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对住宿领域中民宿业的影响尤为显著。在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共同驱动下,共享经济背景下的共享型民宿表现出与传统民宿截然不同的内涵特征,并形成了规律性的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民宿分别在城市和乡村环境中孕育出共享住宿和共享民宿两种新发展模式,对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产生了多方面的差异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演变机制和发展路径(图1)。在此过程中,城乡民宿的产品和服务特征差异日益明显,有利于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建立可持续的竞合关系,进而促进民宿产业和共享经济的发展,形成闭合的良性循环。

图1 共享经济影响下民宿的发展演变机制Figure 1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 homesta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haring economy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本文基于对民宿起源和概念的梳理,探讨了共享经济影响前后民宿的内涵特征及演变趋势,并对其新发展模式和发展演变机制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民宿的定义尚未统一。已有研究主要从住宿接待功能、旅游属性、闲置民居特征3 个角度进行概念探讨,极少关注共享经济背景下民宿的特征演变。②相较于传统民宿的闲置属性、副业经营、主客互动、个性体验、“家”的氛围等内涵特征,共享型民宿的产品、平台和主客双方都更加贴合共享经济的特质。民宿逐渐由传统型向共享型转变,整体呈现出发展规模化、经营品牌化、主体多元化、营销平台化、产业融合化的演变趋势。③在共享经济影响下,民宿在城乡不同的发展环境中分化出城市共享住宿和乡村共享民宿两种新模式,对城乡社区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影响显著。这两种发展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城市人文风光为体验要素,以共享经济为主要动力;后者则以乡村自然生态为体验要素,以乡村旅游为主要动力。④共享经济背景下的民宿形成了“内外部动力驱动—内涵特征演变—演变趋势形成—发展模式更新—影响效应释放”的演变机制,为传统民宿向共享型民宿转变提供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5.2 民宿未来发展的展望

首先,全面整合民宿领域,推动疫后转型升级,疫情后的民宿业在经历优胜劣汰后迎来整合期。①制度方面,政府应出台政策帮扶民宿企业和恢复游客信心,同时规范各方主体行为,针对大数据“杀熟”现象进行反垄断监管,对房客破坏民宿和房东侵犯隐私等劣根性问题依法追责。②民宿方面,后疫情时代的游客更追求个性体验、高端品质和环境安全,定制游、周边游、自驾游和乡村游需求旺盛。民宿可根据地方特色和市场导向延伸立体化产业链,如城市共享住宿可与体育健身、医疗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而乡村共享民宿除了与传统的农林牧副渔产业结合之外,还可与养生养老、研学教育、亲子娱乐等产业联合打造沉浸式体验。此外,民宿可利用AI智能技术办理“无接触”入住和提供机器人服务,完成防疫阶段的数字化转型和标准化建设。③平台方面,疫情的影响凸显了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共生耦合的重要性。平台企业可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云讲解”民宿环境和营销周边产品,形成“种草”—预订—体验的消费闭环。

其次,打造特色民宿IP,改善房东社区生态。在行业标准化、房东职业化的主流趋势下,共享经济中的民宿逐渐陷入同质化困境,打造文旅融合的特色IP、塑造房东个人魅力成为民宿跨界布局的重要路径。从产品来看,民宿可将传统建筑特色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加强房客在民俗节庆、生产生活、传统服饰、地域饮食等方面的文化体验,通过外在建筑表征与内在精神体验彰显浓烈的地域特征和风土人情。从房东来看,可在游客“住前”通过发布民宿真实照片、认证“超级房东”徽章、加快信息回复速度来提高成交率[43],在“住时”提供贴心服务,加强主客互动以发展回头客,在“住后”提供评价渠道并根据反馈及时做出调整,增强游客粘性。此外,非职业房东可以利用专业的民宿定价系统进行“智能定价”,减少定价效率较低、获利空间有限的问题;职业房东可通过“房东学院”等社区平台开展经验分享的主题课程,释放信息和资源沟通的裂变效应,形成兼职房东和专职房东共生共赢的社区生态。

第三,推进智慧民宿建设,增强各方信任感知。目前,不确定的民宿环境、偏主观的网络评价和待完善的监管体系使得平台、房东和房客之间共享信任基础薄弱,解决这一问题需将已有的平台优势与技术优势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平台角度看,各平台应在C2C、B2C、C2B2C等共享经济模式的选择上精准定位,明确自身作为中介方或经营者的角色,吸引更多的城乡民宿加入。同时,加强监管,严格核验供需端的准入资质,建立双向的评价机制和黑白名单,将信誉管理与公安系统、芝麻信用等平台的数据对接。从技术角度看,可借助区块链、智能合约等数字化技术为民宿赋能,构建“区块链+民宿”的智慧民宿模式。区块链作为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开放性、安全性等特征的分布式信息技术,其共识机制使主客双方信息互通,可直接协商达成交易意愿,由平台自动生成智能合约,入住后的房费扣除和分成发放均由智能合约完成,并通过P2P 网络发布和储存具有时间戳的交易记录。相较于Airbnb 等平台的中心化管理模式,智慧民宿模式减少了平台中介参与的环节,为主客双方提供了更高效、更个性的信息搜索和咨询服务,可为增强各方信任感知提供技术性支撑和可行性论证。

第四,协调民宿多元主体,构建共建共享机制。要正确处理好政府、投资者、民宿协会、共享平台等外源性主体和居民、社区等内源性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政府+企业+协会+社区+平台+精英+居民”的多层次、全方位共享模式,使共享经济的成果惠及民宿的各方参与主体。既充分发挥外源性主体在政策保障、运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资源获取等方面的驱动优势,又让居民切实参与乡村旅游空间生产和享受资本增值,避免出现“旅游飞地”与本地社区边缘化的困境。

猜你喜欢
住宿民宿
孪生院子民宿
东胡林民宿
睡眠研究所民宿
来野·莫干山民宿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民宿市场占比已超星级酒店
你是民宿达人吗
P大的住宿学院
酒店住宿
“住”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