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2-06-29 14:56崔海燕
今日健康 2022年7期
关键词:导管隧道静脉

崔海燕

新疆巴州人民医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库尔勒市 841000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而言,化疗治疗是十分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方法借助静脉输入的方式将化疗药物输入到患者体内,以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化疗药物自身具有的化学性及酸碱性等特点给病人的血管带来严重的刺激和损伤,引起局部疼痛,基本所有病人的浅表静脉最后都会变硬变黑。而且多数肿瘤患者需要每隔一个月左右接受一次化疗,而传统的治疗需要反复的穿刺,如此长时间的操作会增加病人的感染风险,也会给病人带来更多的疼痛感和绝望感[1-3]。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的降低肿瘤患者的痛苦,近年来临床上广泛采用PICC技术,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有效缓解了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损伤,提高了病人的治疗舒适度,影响最终治疗效果的同时得到了患者的广泛肯定[4-5]。本研究旨在分析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适宜的干预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20年8月-2021年8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4例经颈内静脉PICC置管患者,进行随机抽取,各抽取27例,设为研究和对照两组,其中,研究组女患者15例,男患者12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66.38±2.12)岁,其中乳腺癌12例,肺癌10例,胰腺癌3例,其他2例;对照组女患者14例,男患者13例,年龄37-79岁,平均年龄(66.05±2.26)岁,其中乳腺癌11例,肺癌11例,胰腺癌3例,其他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疾病类型均可比(P>0.05)。纳入标准:本次参加试验的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均自愿参加;所有患者均符合PICC置管的临床诊断标准;穿刺留置时长均超过6天。排除标准:纵膈肿瘤患者,存在认知障碍和精神系统疾病患者,以及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配合完成此次研究工作,中途退出研究的病人。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经颈内静脉PICC置管:选择临床经验丰富的专科护理人员协同医生开展经颈内静脉PICC置管操作,通过B超的引导,经颈内静脉开展PICC置管,穿刺针在进入患者颈内静脉过程中,需尽量防止同颈动脉处于同一轴线上,剩余步骤遵照PICC置管术的常规操作开展。研究组采用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具体操作如下:病人采用平卧位,引导病人将头部向对侧偏转。在接受局部麻醉后,通过颈内静脉穿刺将微导丝插入,在导丝旁选择做一切口,长约5毫米左右。进行皮下组织分离,然后更换导管鞘,将导管置入。在同侧下胸骨柄旁位置选择做一切口,通过隧道针搭建隧道,把导管移动到胸壁处的切口,把导管尖部放于右心耳水平位置。修剪,确认后进行封管操作,最后通过组织胶水对颈部切口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PICC平均维护周期,PICC的并发症(导管堵塞、导管异位、感染以及静脉炎)发生情况,患者生活质量(通过SF-36评价量表开展评价,具体包括四个指标,分别为精神状态、生理健康、躯体功能以及社会支持,每项指标总分25分,生活质量随分值增高而提升)以及患者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评价,80分以上非常满意,60到80分一般满意,60分以下不满意,总满意度等于前两项例数之和占总例数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ICC平均维护周期、PICC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均用n%表示,x²检验;患者生活质量用±s表示,t检验。P<0.05为试验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PICC平均维护周期对比

研究组的PICC平均维护周期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PICC平均维护周期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PICC平均维护周期对比(±s)

组别例数(n) 维护周期(天)研究组 27 5.15±0.36对照组 27 7.28±0.21 t 12.053 P 0.000

2.2 两组患者PICC的并发症对比

研究组病人出现导管堵塞、导管异位、感染以及静脉炎等PICC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93%,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PICC的并发症对比(n%)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病人的总满意度96.30%比对照组77.78%高,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2.4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

研究组患者精神状态、生理健康、躯体功能以及社会支持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s)

表4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s)

精神状态(分)组别例数(n)生理健康(分)躯体功能(分)社会支持(分)研究组 27 21.60±1.37 20.14±2.22 20.53±3.32 22.43±2.49对照组 27 18.48±2.34 18.67±2.16 18.61±2.15 20.01±1.56 t 8.746 7.973 6.087 5.894 P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PICC置管能够更好的保护病人的血管和穿刺点附近的皮肤软组织,防止病人因为反复穿刺产生更多的疼痛,降低静脉炎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PICC置管类型较多,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属于较为新颖的PICC方法,该技术具有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以及建立前胸壁与颈部穿刺点间皮下隧道等技术特点[6-7]。经颈内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将导管的出口调整到远端更为理想位置,而且颈内静脉到上腔静脉走形非常直接,可以大幅度提高送管成功几率。同时将导管出口设置在胸骨旁皮肤较为平整的位置,固定贴膜后更加容易隐藏,在美观及舒适等方面均具有较大应用优势[8-12]。

本次在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研究中发现:研究组的PICC平均维护周期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人出现导管堵塞、导管异位、感染以及静脉炎等PICC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93%,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人的总满意度96.30%比对照组77.78%高,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精神状态、生理健康、躯体功能以及社会支持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病人PICC的平均维护周期以及多种PICC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显著改善病人的精神状态、生理健康、躯体功能以及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与常规PICC置管对比,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的静脉位置相对固定,操作方法更加简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少二次穿刺的发生几率。而且隧道式PICC置管的穿刺位置同皮肤血管是错开的,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细菌通过插管位置沿导管进入人体,避免感染的发生。因此,隧道式PICC置管病人出现静脉炎及其他不良情况的发生率较低。此外,常规PICC置管的留置时间普遍少于1年,很多病情较重或年龄较大的病患由于恐惧再次置管的疼痛,加之对疾病治疗的绝望,导致他们最终选择了放弃再次置管,造成导管留置时间太长,出现断裂,影响疾病的整体治疗效果。而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具有更长的导管可留置时间,能显著减少病人再置管的痛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人的治疗依从性,给经历了复杂且痛苦的肿瘤治疗患者带去更多的治疗舒适感。

综上所述,将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用于临床护理中能够显著降低PICC置管平均维护周期,可减少患者PICC并发症的出现,改善患者治疗舒适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导管隧道静脉
新型浅水浮托导管架的应用介绍
神奇的泥巴山隧道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LED隧道照明节能改造探讨
活血化瘀法治疗颈内静脉置管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介入治疗髂静脉肿瘤性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