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国宾
铜陵市人民医院 安徽 铜陵 244000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治疗,往往选择手术治疗方法,为此,在救治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控制患者病情、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具有重要的意义[1-5]。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特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本次研究,对比分析PTCD和ENBD的临床疗效差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12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诊断标准,并得到确诊,排除合并心肺功能不全、严重肝肾功能衰竭、严重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62例。观察组患者男性35例,女性27例,年龄分布在33-79岁之间,平均为(55.48±4.55)岁,病程2-10d,平均为(5.33±1.92)d,对照组患者男性32例,女性30例,年龄分布在32-78岁,平均为(54.93±6.32)岁,病程为2-11d,平均为(5.02±2.07)d,所有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在入院后,患者均需要接受抗休克、抗感染、补液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情况和酸碱度,完善术前彩超、CT、心电图、血常规、肝功、肾功、凝血功能等的检查。给予对照组经皮肝胆管引流术(PTCD):术前禁食6h以上,麻醉方式采用硬膜外麻醉,对胆道进行系统检查,对穿刺点进行明确,并确定进针深度和角度。术中,通过带穿刺探头B超的引导,将F4细针穿刺靶胆管,后拔出针芯,可见脓性胆汁渗出,经金属导管置入胆管,并借助C型臂光机弯曲导丝,并推进套管,并将其固定在皮肤切开1cm切口处,将导丝拔出,接入无菌瓶,患者病情稳定后实施手术治疗。给予观察组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患者取侧卧位,将造影导管置入胆管,将脓性胆汁抽出,并注入造影剂,对胆管梗阻部位和原因进行明确,并利用扩张管和条状光带,找出肝门部位,保留导丝,在导丝的辅助下,在肝门处置入鼻胆管直至肝门部,当胆汁由导管渗出时,退出内镜,留置鼻胆管,并固定,与引流袋相连接[6-10]。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住院时间、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其中,治疗有效率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等级,以临床症状消失程度以及生化检查结果为评价标准。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痊愈)/总例数*100%[11-14]。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接受t检验,计数资料接受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治疗总有效率统计 详见表1,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6.77%vs83.8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统计[n(%)]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和住院时间对比 详见表2,在引流量、血清BIL、腹痛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和住院时间对比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患者所出现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套管阻塞、胆瘘、脱管等,其中,观察组患者共有2例(3.23%)出现出血症状,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23%,对照组出现1例出血病例、5例套管阻塞病例,胆瘘和脱管各1例,总发生率为12.90%,x2=5.8705,P=0.01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肝胆胰外科经常会接诊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根据临床统计,该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胆管结石的存在,导致胆管梗阻、胆汁瘀滞,从而使细菌得以从胃肠道进入胆管,从而引发炎症。该病发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肝胆系统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5-28]。在本次研究中,选用不同的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开展治疗,结果显示: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6.77%vs83.8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引流量、血清BIL、腹痛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的应用,与经皮肝胆管引流术相比,对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