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战略思考

2022-06-29 05:55李晓阳
政工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国化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李晓阳 李 琦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而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首要的战略问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从战略高度重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也是进行战略思维、作出战略决策、凝练战略智慧的历史进程。深入研究和总结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战略智慧,从中汲取察大势、应变局、观未来的精神滋养,有利于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掌握历史主动,继而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不断丰富、更加完善。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牢牢掌握历史主动

中国共产党是一贯重视思想指导、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解决现实问题,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思想旗帜,成为中华民族独立和复兴的精神支柱。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大势、抓住变革机遇、勇立时代潮头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充分彰显了百年大党提升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的战略智慧。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能否学好用好发展好马克思主义,直接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斗争与发展的主动权。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在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等主观主义倾向斗争中,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使“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也为中国共产党铸造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善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求把目光聚焦到追赶先进、把握现代化浪潮,探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中国把握住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机遇,开始大踏步赶上时代。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娴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新时代的具体实际,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开创性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采取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从胜利走向胜利。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科学分析和把握历史大势,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始终掌握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无止境、中国具体实际变化无终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社会发展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继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征程。

二、始终坚持立足中国实际守正创新,不断推进复兴伟业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发展与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守正创新既是我们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人民实现自信自强的重要方法。百年来,我们党科学把握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互牵引、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既不迷信他人的经验,也不局限固有的教条,坚持以自立自强为基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不断壮大接续复兴的自身实力,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战略智慧。

毛泽东同志是以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十分反对“言必称希腊”,专门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特别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也强调不能迷信苏联模式,要求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建设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可以说,毛泽东思想这一“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强大思想引擎和巨大精神动能。邓小平同志在推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进程中,依然秉持对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继承前人,又根据改革开放新的实践、创新发展,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正确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守正创新”的科学概念,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和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在实践创新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功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概言之,秉承守正创新的原则,中国共产党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既没有封闭僵化,更没有改旗易帜,从浴血奋斗闯出革命之路到自力更生铺就建设探索之路,从敢闯敢试开启改革开放之路到砥砺奋进擘画强国富民之路,使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继续坚持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辩证统一,注重从普遍性着眼和从特殊性着手,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历史进程中,深入总结新鲜实践经验,充分吸取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创造,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三、始终坚持围绕矛盾问题聚力突破,递进提升发展层次

马克思曾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贯彻始终的方法论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历史使命,坚持将理论创新同解决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课题相结合,在对时代之问的追索与回应中不断揭示新的规律、引领新的发展,体现出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高远战略智慧。

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胸怀为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时代使命,先后围绕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确立“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中心任务,围绕国民党新军阀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围绕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广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围绕国民党反对派和中国人民的矛盾领导解放战争。通过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和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我们党科学制定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引领中国革命航船破浪向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制定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结合新的历史特点,以敢于直面问题的政治勇气、善于发现问题的政治智慧和长于解决问题的政治能力,科学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努力破解党和国家改革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难题,引领中国人民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不难看出,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理论学说,而是一支可以运用于实践、解决现实问题的锋利之“箭”。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不断焕发生命活力,就是因为我们党坚持以战略的眼光将问题的现实性与目标的未来性相结合,推动问题与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过渡,从而在不断破解矛盾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与时代和实践同行并进。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辩证统一的内在逻辑,立足我国实际,着眼现实需要,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召唤,勇于结合新的实践推进理论创新,善于利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风采和真理力量。

四、始终坚持汲取群众智慧民族精神,全面彰显中国气派

马克思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和不竭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注重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营养和精神滋养,通过总结凝练和创新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彰显出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和提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远战略智慧。

毛泽东同志深谙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强调群众是“可敬爱的先生”和“真正的英雄”,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针对当时中国的现实状况尤其是农村情况,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深刻、全面而细致的调查研究,明确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并通过宣传鼓动大力激发民族独立意识和民族自强精神,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邓小平同志把生产力的基础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在一起,把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作为自己理论创新的原料来源,正如他在南方谈话中所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通过总结集中群众经验突破成规、解放思想,团结领导群众闯出新路、锐意进取,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尤其重视人民至上理念在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延伸,要求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利益和美好生活文化需要,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总而言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而要想进一步植根人民群众、掌握人民群众,必然也要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不断创新转化发展,从而使理论既有浓烈的人文关怀气息又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色,并科学指导实践、引领事业发展。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紧密联系亿万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批判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时满足新的利益诉求和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充分挖掘提炼新的历史经验和民族智慧,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广阔、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根基,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感召力、生命力。

猜你喜欢
中国化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