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 田雪松 薛浩
本文受到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YB20-05)、天津理工大学教材建设基金(JC20-11)、天津理工大学双一流培育课程项目(3110765)等项目的支持。
摘要:目前正处于下一代人工智能变革的前夜,在新时代人工智慧的变革中,只有我国的人工智能课程朝着科学化的方向迈进,我国才能在这场决定未来的变革前夜占领高地。由于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关知识储备薄弱,故会出现学习意愿不強、能动思考不足等现象,利用涵盖逻辑性、生动性、问题驱动性及思政结合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打破壁垒,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动性的结合。
关键词: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教学模式
一、引言
人工智能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而深远,不断颠覆各个领域的认知,高等教育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和冲击[1]。人工智能课程涵盖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广泛,能够培养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教学改革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动力,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不可避免,梳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并更好地探究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实现路径,为教育的变革提供更加坚定的力量。
二、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人工智能》是高校新工科专业的通识类课程,该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课程培养目标[2]。为了进一步强化高职《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成效,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效梳理和针对性设计,国内部分院校进行了有益尝试。
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国内部分高校分别提出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基于学科前沿与实践应用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应用实践能力;进行以“新工科”计划中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的工程教育为目标的人工智能课程改革等模式。
国内对于人工智能及同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取得许多进展,但多针对工程教育,对基于问题的教育模式尚未涉及。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借鉴国内外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以问题驱动为基础,注重教学内容的逻辑性、生动性,相应地融合思政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人工智能课程中,始于问题、基于发现、凸显创造的新教学模式。
三、课程建设改革方案
根据对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改革方案。
1.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生动性
首先,课程要有清晰的逻辑主线和逻辑脉络;第二,课程内容间要有合理的逻辑关系;第三,课程内容要有生动的吸引力。授课内容尽量引入学生们关心的实际问题,激发同学们对课程的渴望。其次,在课程的展开过程中,尽量将课程内容用问题多角度连接起来,使得课程的发展丝丝入扣、层层展开,让学生们主动跟进、深入思考。并且注重课程整体及局部的逻辑性,尽量发掘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和观点。
2. 教学方法上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动性的结合
首先,通过问题驱动来推进教学内容的展开;第二,通过课堂笔记来让学生复现课程内容;第三,通过课堂练习来检验课程内容展开的效果。充分发挥多媒体和实际电子产品形象化、信息量大、贴近现实、易引起共鸣等优点,将多媒体、实际电子产品与具有逻辑性和生动性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方式结合。
3. 思想引导上要实现思政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将思政育人与课堂教学工作相结合,充分的发挥新媒体的教学优势,为思政教育进行积极服务[3],用生动有而吸引力的思政事例、爱国主义先进事迹、英雄人物事迹等引发学生们的共鸣,用学生们感同身受的问题来引发他们的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们,让他们的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实现寓思政于课堂教学,融课堂教学于思政。
4. 利用教学反馈,及时改进
利用学生问卷、答疑中的反馈、与同类学生成绩的对比等方法,评估改进教学模式后的学生能力和成绩是否有提高,并根据反馈适当。并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国内外的前沿研究问题结合,引入讲座、第三课堂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解决其中的问题。
四、总结
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教育系统进入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现代教育模式,构建了一个智能化、信息化、多样化的学习场景,对教育和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促使学生从传统学习中脱离出来[4],尝试深层次理解,搭建思维框架。适时变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人工智能时代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卢嘉仪,易丽.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渐进特征及方向[J].软件导刊,2022,21(01):56-61.
[2]王建华,闵小翠,吴明宇.高职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内容建设的教学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20):108-109.
[3]高启荣.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全新思考[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4):96-97.
[4]曹培杰.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J].教育研究,2018,39(08):121-128.E25030CA-B760-4F99-B7D0-08DEC66747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