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装江苏”背后的江苏省区域文化认同问题与对策

2022-06-29 00:48顾伊琳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区域文化文化认同江苏省

顾伊琳

摘 要:“散装江苏”一词近年来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是对江苏省13市区域认同度不高的调侃。“散装”背后的实质是江苏省内各区域经济的竞争性与文化的差异性导致的区域认同感的缺乏。在对江苏省的区域文化认同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明区域文化认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提高江苏区域文化认同度的对策建议,有利于为江苏省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关键词:“散装江苏”;文化认同;江苏省;区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6-0052-03

引言

2020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明确提出:“深入推進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促进省域一体化”,强调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提高区域竞争力,构建形成推进省域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可以说,区域协调发展、整体发展是中央和地方“十四五”期间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江苏省域一体化的发展远景,需要省内各区域加强合作、协同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GDP”导向下的经济发展,形塑了一种“晋升锦标赛治理模式”的地方政府官员晋升模式。这就导致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性”远大于“合作性”,“散装江苏”现象就是典型表现。新冠疫情初期,各省都派出了援鄂医疗队驰援湖北,而“江苏省援鄂医疗队”则是由各自地级市或县级市几十支队伍组成的,一时引发网络热议。

实际上,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经济文化强省,江苏省内各地拥有各自独特的历史人文特色,然而却互相之间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不高,这种“分散”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省“一盘棋”的整体协调发展。“散装江苏”“内斗大省”现象折射出的是江苏省内各市的竞争性大于合作性的特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良性竞争固然能促进各自的发展进步,但是从长远来看,区域协调发展和省域一体化才能推动整体持续高质量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为了实现竞争性与合作性的平衡,亟须提升区域文化认同,让更开放和包容的区域文化推动区域间的沟通、协调、合作,以文化为桥梁推动区域整体的合作协调发展。

一、区域文化认同的内涵与功能

(一)区域文化认同的内涵

文化是某一地区的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出的,历经时间沉淀下来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的地域孕育出的文化也各有特色,从这个意义上看,所谓区域文化,指的是表现为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地貌和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划条件下,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特定区域内地方共同的思维方式、社会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共同语言、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所谓认同,指的是同一性,心理学中将其理解为个体将某个群体的特征归属自己。本文所谓的区域文化认同,指的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人们经过长期实践累积下来的用以界定自我、区别与其他地域的人的重要媒介,是拥有共同区域文化内涵的群体的重要标志。

(二)区域文化认同的功能

区域文化认同是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其核心就是对区域基本价值的认同。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晋商”“浙商”等都是在一定的区域文化认同基础上通过互相合作创造的商业发展典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同样具有反作用。故而,文化亦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学者研究指出,大约只有30%的经济合作是由于技术、战略等方面的问题产生的,而大约70%的失败是由于文化沟通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因此,提升区域文化认同对提高区域凝聚力,增强区域交流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正如亨廷顿所指出的,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认同,才使欧洲从低层次的自由贸易区逐步发展到更高层次的机制协调并上升到货币联盟。

区域文化认同天然起着提升区域凝聚力的作用。一方面,提升区域文化认同,有利于形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降低交流沟通的门槛,提高区域合作效率;另一方面,区域文化是特定地区人们的精神根源和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区域文化认同,有利于区域之间的深度一体化。

二、江苏省区域文化认同现状与问题

(一)江苏省区域文化认同的现状

江苏省被横亘的长江与淮河分隔为苏南、苏中、苏北三部分。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一江之隔即为天堑,是天然的地理屏障。河流阻隔了两地的交通往来,在地理上给人“外地”之感,极大地降低了彼此之间的认同感。而如今,苏北的铁路交通网络也远不如苏南地区密集。至今,泰州市仍然没有已经开通的高铁站,江苏仍未实现“市市通高铁”。在经济层面,江苏是中国的经济强省,13个地级市全都跻身全国百强。但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突出。2020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破10万亿元,其中经济最强的苏州市GDP为20 170.5亿元,省会南京市为14 817亿元,而最低的宿迁市仅为3 262.4亿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比较突出。苏北地区无论是GDP,还是其他经济指标,如居民收入、一般公共预算等,都与苏南地区有较大差距。

经济与文化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既有促进也有制约作用,不同的区域文化作用于经济,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结果。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也对区域文化认同带来了相应的影响。一般来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互相之间对于彼此区域文化的接纳度与包容性则更强。江苏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区域文化认同度不高的现状。

(二)江苏省区域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1.省级认同感较低,县级认同感较高。在县级认同感方面,江苏与邻省浙江相同。由于县域经济发达,两地的人们对于县级认同感较高,市级认同感相对偏弱。有所不同的是,浙江人民对于省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极高,即便“县不认市”,却都互认浙江老乡,即县级与省级认同均高于市级。而江苏则不同,区域认同感自县级至市级至省级递减,苏州人与徐州人互认老乡的情况几乎不存在,也很少有人会自称“江苏人”。

2.文化内部排他性较强。江苏省区域文化多元,苏北的楚汉文化、苏中的淮扬文化和苏南的吴越文化各自历史悠久、性格鲜明,文化差异较大,因此各区域文化融合程度不高,存在着一定的内部排他性,降低了对于整体的区域文化认同。一般而言,社会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区域文化被接受的程度也相对越高。在多数人眼中,苏南的吴越文化被认为是“精致、温润、高雅”的代表,而苏北的区域文化气质较为粗犷,被一小部分人偏见对待。不过,也存在一种“反向排他”的现象,如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苏南地区和同根同源的邻市上海经常被认为“优越感强、吝啬、小家子气”,而经济发展程度在省内较低的苏北地区被认为“豪爽、直率、不拘小节”。区域文化的较大差异,导致了江苏省区域文化内部的排他性较其他省份更高。

3.区域代表文化缺失。上段所述,江苏省区域文化多元,各地文化都特征鲜明,且少有共同点,因此难以形成具有高度代表性的区域文化標志。烟雨朦胧的江南、虎踞龙盘的金陵、楚汉之风的徐州,没有哪种文化能够完全代表江苏。“吴风汉韵”一词兼顾南北,含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气质,是一种较为综合的表述,却仍不能完全体现出江苏各区文化的纷呈。

强势的区域代表文化,是加强区域认同感的重要符号和精神标识。诚然,百花齐放的区域文化是文化繁荣的表现,然而区域代表文化的缺失,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于江苏省整体区域文化的认同。

三、提升江苏省区域文化认同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区域文化整合

提升区域文化认同离不开和谐包容的文化环境。一方面,完善省内的公共交通网络建设,缩短各区域之间的地理距离,在时空方面一体化的同时也有利于精神文化的一体化。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和一体化战略,努力打破各级行政壁垒,完善区域文化合作的法规体系,降低各区域合作交流的门槛,有利于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提升文化交流的频率和效率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完善,从而达到推动区域文化交流、提升整体文化认同的目的。

(二)推动区域文化创新

吴越文化、江淮文化、楚汉文化都有其各自的丰富内涵,但同时也都存在着相应的局限。要提升江苏省的区域文化认同,既要正视各自文化的特点与价值所在,也要看到各自尚存的不足,并对其进行扬弃,在现有的文化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从而发展出内涵更高、包容性更强、更易为彼此所接受的区域文化,从而促进区域文化的融合,提升整个江苏省的区域文化认同。

(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提升区域文化认同,也要注重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既要保留各地区域文化特色,也要重视整体性。一方面,要努力弥补区域发展的短板,以产业分工的视角来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合理布局各区域的产业分布以提升整体优势,如大力推动苏北县域经济发展,促进苏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另一方面,要打破资源分配不平衡的态势,提升苏南地区的带动能力,发挥调节作用,让更多的资源和要素流入苏北地区,推动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只有不断缩小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区域文化认同与凝聚力。

结语

区域文化认同有助于消除隔阂与壁垒,增进区域交流合作的意愿,并跳脱发展的思维局限,从更大的格局、更高的视角制定发展策略。在加强各要素流动的同时,促进资源整合,形成产业空间集聚效应,从而推动各地产业更高质量发展,为江苏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高效驱动力。某种程度上来说,区域文化认同是实现深度同城化、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区域文化认同所带来的价值认同为整合区域资源、推动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也有益于发挥群体优势和规模效益,弥补各区域发展短板,促进江苏省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提升江苏省的区域文化认同,不仅对省内各区域的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具有驱动作用,也有助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为长三角地区的深度融合提供有效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36-50.

[2]  陈安国,柴哲涛.重建区域文化认同,促进城市区域经济合作[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3):73-76.

[3]  杨绮瑕,徐明生.提升区域文化认同助推宁镇扬一体化建设[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9,(4):68-71.

[4]  王成银.解析文化差异在现代经济合作中的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04,(6):38-39.

[5]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  孟召宜,苗长虹,沈正平,渠爱雪.江苏省文化区的形成与划分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8,(12):88-96.

[7]  韩鹏云.乡村文化的历史转型与振兴路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9.

[8]  沈荣荣.民俗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汉字文化,2020,(4):191-192.

[9]  朱季康.反思、应对、建构:对区域文化研究、宣传与发扬的思考——以吴文化、淮扬文化为例[J].地域文化研究,2019,(3):1-6+153.

[10]  关杨卓凡.休闲农业中乡土文化的发掘与利用[J].汉字文化,2020,(22):144-145.

[11]  刘熙雨,潘承亚.“孝”文化变迁与城市家庭养老重构[J].汉字文化,2020,(19):130-131.

[12]  汪伟全.长三角区域文化融合研究:基于区域一体化的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2014,(4):84-86.

[13]  易艷阳,周沛.文化资本与助残社会组织文化建设[J].宁夏社会科学,2020,(1):120-126.

[14]  于锦兰.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经贸实践,2016,(17):5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gional Cultural Identity in Jiangsu Province Behind “Bulk Jiangsu”

GU Yi-lin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

Abstract:The word“Bulk Jiangsu” has rapidly become popular on the Internet in recent years,which is a ridicule for the low recognition of the 13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The essence behind“Bulk”is the lack of regional identity caused by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economie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Jiangsu Province.On the basi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identity in Jiangsu Province,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faced by regional cultural identity,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degree of regional cultural identity in Jiangsu Province,which is conducive to laying a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in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Bulk Jiangsu”;cultural identity;Jiangsu Province;regional culture

猜你喜欢
区域文化文化认同江苏省
吃火锅的发现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油画风景表现语言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区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选送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