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同
今年66岁的沈见华,是一位独立艺术家,上海人,年轻时就已经在画家圈里小有名气。十几年前,妻子由于常年辛劳,心理压力大,身体出现了问题,经常头痛、肚子痛,看了很多医院都查不出原因,吃药收效甚微。
沈见华心疼妻子,就对她说:“别干了,干脆我们换个环境生活,找个农村去住吧。空气好,最适合调养身体。”妻子点头答应了。2008年,他带着妻子和9岁的女儿离开了上海,一路旅行辗转来到大理。
沈老师本来就是做独立艺术的,在哪里都能创作。他们先是在双廊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又搬到山上,自建房屋住了下来,想找点“避世”的自由自在。他原计划在这里呆上几年,等妻子身体好了,就重回上海。没想到,因为在伙山村结识了一帮老太太,就再也离不开了。
原来,沈老师一家来到这里之后,很快就成了当地的名人,乡亲们都喜欢到他家去串门。有一天,一位78岁的老太太听说从上海来了个艺术家,也上门来寻。找到沈见华,就丢给他一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大包袱。他打開一看惊呆了:只见里边是一叠先进党员证,还有人民日报记者写的一本书,其中写到了她,说这老太太思想觉悟高。
老人名叫王秉秀,白族。很快她就说明了来意:战争年代,她14岁就当了地下党,专为游击队送情报,老了之后有低保,但是最近这两年,政府可能忘记发了,她觉得艺术家一定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希望能帮她跟政府说一下。
沈见华当即决定帮助老人,提出教她画画,由自己拿去卖。可是,当问王秉秀愿不愿意跟自己学习时,老太太却连连摇头说:“不行不行,我不识字,刺绣还可以做,画画真是想都没想过。”
就连一旁的妻子秋秋都颇感纳闷:教一个年近八十的农民奶奶画画,不困难吗?沈见华却笑着说:“人类最早在山洞里生活的时候就会唱歌、跳舞、绘画,这是人的本能,我是搞艺术的,对这个一点都不怀疑。”但老太太还是没信心。
沈见华说:“我教你学画画,不收学费,还管饭。你不妨试试,如果实在不行也没啥损失呀!”老太太一听乐了,心想这画家对人也够好的。就这样,王秉秀成了沈见华在这里的第一个学生。
教绘画还没有收入,材料、画具、颜料等都是他免费提供的。沈见华教最基本的绘画知识和技巧,比如布局和结构。还有配色,他买了很多种颜色,从暖到冷一字排开,让老太太慢慢感受。
刚开始王秉秀很没有信心,沈老师却说:“你不用怀疑,绝对能画好的,因为生活就是艺术。”就这样,在画家鼓励下,王秉秀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绘画:大房子一间,小房子几间,歪歪扭扭,画的是白族村落。
后来,王秉秀拿起画笔就有了灵感,脑子里自然就有想画的画面。白族生活的点点滴滴被她融进画中。让王老太太万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她的这幅油画,很快就被一个年轻人5000元买走了,顶得上她领两三年的低保,老人惊喜异常。
很快,邻居听说了这件事,便向王秉秀请教,她是怎样“成功”的。老太太说,最初她连啥是暖色调、冷色调都不懂。她最喜欢用的颜色就是红、蓝等,都是白族最常见的颜色搭配。没想到把过去刺绣常用的色彩搭配用到画作上,效果竟然非常好。连买家都对这幅充满乡土风情的农民画作赞不绝口。
消息传出,一下就轰动了十里八村,很多人开始动心了。她们说,一个不识字、年近八旬的人都能学会,兴许自己也行。于是就一起找到沈见华家要求拜师。
后来越来越多的奶奶要加入进来,她们中有曾经的乡村赤脚医生、渔民、接生婆等等,普遍文化程度很低,有的甚至没读过一天书。
沈见华说,最有气质的一位学生,包着花头巾,腰系滚边围裙,文化程度初中一年级,名叫王淑和。她曾经是队里的赤脚医生,平时务农,有人来找,就出去看病。她年轻时风风火火的个性,有点像莫言小说《蛙》中的“我姑姑”。她做赤脚医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接生了2946个娃儿。
这些奶奶中有不少人都心灵手巧,会纺线、织布、刺绣等等,沈见华称她们是“乡土艺术家”。于是,2012年春节,他就顺势成立了“农民画社”。
有一个叫定龙的,他原来是水泥匠,后来去外面打工,回来后听爷爷说双廊新来一个邻居是艺术家,他就来拜师了。沈见华见他非常聪明,就让他担任农民画社的社长。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些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也有54岁,最大的年近八旬,标准的“祖母级”。初来学画时,奶奶们不会写名字,沈见华就帮她们写好各自的名字,然后让她们在上面描摹。慢慢地,大家也就会写自己的名字了。
有了美术工具后,沈见华开始教她们画画。面对这些一辈子拿过锄头和渔网却没有拿过画笔的老人,沈老师也不用教美院学生的办法来教她们,他专门做了一个敞口的颜料橱,就像一架横放的梯子,上面放上99瓶颜料,由着她们自由取用。
与正规美术学校的授课方式完全不同,对于绘画的题材,沈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想画什么就画什么,随心所欲最好。”沈见华说,白族女人到老都有一种儿童般天真纯朴的气质。双廊的自然条件这么好,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山上跑的,样样可以成为笔下的题材。
备齐颜料,钉好画布,奶奶们就开始画画了,她们就像找一股丝线来刺绣那么自然。整幅画的构图,飞鸟走兽细部的特征,景物的远近透视关系等等,沈老师统统都不教,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白鹤并不要人教它舞蹈,画眉并不要人教它歌唱。”意思是说,白族的民族文化与日常生活的美感,已经给了老奶奶们“下笔有锦绣”的潜能,不教,就是最好的教化。
沈见华说,其实根本没必要给老太太们讲解深奥的美术理论,不然她们一听准会头大,马上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绘画的三个因素:配色、造型、布局,都是他用这种不教而教的方式完成的。
春天来了,赤脚医生王淑和说要画开花的桃树林。她路过那里時,见到奶牛、羊和母鸡正在开花的桃树下徜徉,它们悠然觅食,抬头望花,被这无言的幸福场景感动了,但她没有画过牛羊,也没有画过开花的树,不知怎样下笔。沈老师找来苍山上的黏土,教她捏出牛羊的模样,说来也怪,捏得出来,也就画得出来;至于桃花的形状,沈老师立刻找了一朵“活的花”来,让王奶奶看太阳下花朵的投影,说:“照着画!”
五天后,《小树林》完成了。桃树们自由自在不遵节令,有的在开花,有的在结果,有的嫁接了其他品种的好看花儿。更有趣的是,树根全部裸露着,就像树也在偷笑着踮脚起舞。尽管看起来略显幼稚,但沈老师并没有批评她画得不合逻辑,而是对她说:“春天到了,树也想到外面走走呢,最好像赤脚医生一样,翻山过水,走遍十里八乡。”王奶奶不免掩嘴偷乐。
就这样,学画画不到一年,王秉秀老人的画就有了点样子,几幅作品还被云南当地网红民宿收藏。最少的5000元,最多的一幅油画卖了2万元。王秉秀还被媒体称为“乡村艺术家”,这也让老姐妹们备受鼓舞。
苍山洱海给了老太太们无穷的灵感,白族悠久独特的文化更是取之不尽的素材库。擅长画双廊历史故事的她们,用画讲述了一个个白族的古老传说,展示双廊田园渔歌的动人场景。尤其王秉秀的画,常被懂行的人形容“用色大胆”,色彩浓艳却又表达着最质朴的情感。
沈见华后来发现,每个奶奶画出来的画作题材、风格都不一样,“大家画的都是自己的真实生活,每个人的生活各不相同。”有一位奶奶笔下的洱海,猪竟然在湖底跑。在外人看来,这不是明显违背生活常识吗?其实白族鱼调里有一种创作题材,叫反调,也就是反着唱。奶奶们也会把这种创作手法自然而然地加入到画中。
比如有一句词唱道:“洱海里跑着马,山上去抓鱼。”她们就会把船画在山上,把马画在水里。社长定龙说:“白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她们的画作,就是绝无仅有的白族记忆。”
2017年,沈见华和妻子秋秋,带着老太太们在深圳举办了画展,不仅赢得好评,还卖出了一批画。有内行说,奶奶们的油画,虽有沈见华的点拨,但是从过去熟悉的传统工艺、刺绣、蜡染和手工中,转换出丰富而具有个性的表达方式,这才是打动观众的“魂魄”。后来,画社几乎每年都会去一个城市办画展,每到一地,都颇受好评。
年龄最大的王秉秀老人一直有个心愿,那就是自己干了一辈子革命,却没去过天安门。如果能在那里拍一张照片,这辈子也就没有遗憾了。听完这番话,沈见华鼓励阿婆说:“只要继续好好画画。以后我带你去北京开画展。”
后来,老太太终于梦想成真,在天安门照了相,首都画展大获成功,让很多人第一次领略到了农民画的魅力。之后沈见华带领他们去了很多城市,几乎去每一个城市,舞蹈家杨丽萍、美术家叶永青、电影导演张杨等人,都会亲自出席开展仪式,为他们站台“打Call”,让很多年轻人也注意到了画展。
杨丽萍对白族奶奶的画作给予了很高评价:“这纯粹是白族人血液里的东西。她们看到窗外的蝴蝶就画蝴蝶,看到驴子就画驴子。画最原始最单纯的东西,就是一种认定。”
白族奶奶的画作,有一种不曾沾染世俗的天真,那是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纯净。社长定龙直言,他的画只要有素描基础的人都能画出来,但奶奶们的画,最厉害的画家也画不出。
上海一位美术教授感慨地说,没人能画出来这种极具感染力的画。奶奶们的画作,脱离了某种既定的程序和秩序,有一种野生但蓬勃的力量。
跟着沈老师学画画十几年的小双娘,已经画了100多幅画。她的画作主要取材于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例如父亲划船卖布,夫妻俩在海中撒网捕鱼、捞螺蛳等等。小双娘擅长于描绘大场面,将海面上的热闹场景画得栩栩如生,落笔出手不凡。因为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完成一幅80×80厘米的画作常常需要四五十天,但画成后价格也比较可观,有一幅画竟卖出了8万元的高价。
2021年4月份,小双娘又创作了一幅5米×1米的5连幅“大理洱海全景图”,将洱海周边村镇所有的“本主”画出了艺术的高度。为此,沈见华专门为她召开了一次研讨会,邀请了多位民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到双廊参加研讨,从专业的层面对这幅画提出修改意见。
沈见华说:“一开始年轻人不多,一听是农民画就没什么兴趣,但那些来了的,都很喜欢,介绍给了身边人,后来年轻人的比例就越来越高。”每到一个新城市,奶奶们都会收获一群新粉丝。
有一次,美术家叶永青来沈见华家做客,两人喝着咖啡聊天,旁边就是这些老奶奶们在画画。叶老师感叹说:“这样的氛围,简直就像一场行为艺术。”
2022年春节前,沈见华为年龄最大的学生王秉秀过了92岁的生日。老太太自豪地说,因为有了名气,现在她的画已被不少企业家买去收藏。每次过年都可以给孙子发大红包了,这让她很是开心。
在伙山村,导演张杨为沈见华和他的“奶奶团”拍摄了电影《火山》。此外,他们还出现在了《画油画的白族老奶奶们》《探寻白族》《中国白族》等纪录片中。网友称这些老人是中国版的“摩西奶奶”。后来,双廊的美被越来越多人发现,农民画社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少游客会进来参观,还给正在画画的奶奶们拍照。
在外人看来,七八十岁的老奶奶们画油画,是个新鲜事,在她们自己看来,为了家庭操持大半辈子,眼瞅着到了知天命甚至古稀年龄,却玩起了艺术,真是惊喜层出不穷。
身为云南本土人的杨丽萍,还希望能把奶奶们的画作带到国外展览,让全世界的人都领略到中国农民画的魅力。沈见华说,等疫情稳定了,他们就会马上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