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辰
看着眼前车轮已经锈迹斑斑的车,阿婆和我的故事总如老唱片一样吱吱呀呀地响起来。
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放学都是阿婆骑车来接我的。
那是一辆老式的自行车,为了接我,阿婆专门在后轮上安装了一个座椅,外面罩着一个小雨蓬,只要拉上帘子,座椅便是一个不怕风雨的堡垒。那辆车,在风雨里织就了我兒时岁月无尽的梦,个个温馨而甜蜜。
阿婆身体硬朗,日复一日地蹬车,让她练就了高超的车技。
倘若哪个同学也坐着自行车同道而行,我们之间便少不了一场竞争。我催促阿婆快点儿加速:“快,快!他们追上来啦!”我惊心动魄地喊着,阿婆则从容且淡定地说:“好嘞,看阿婆的。宝贝,抓稳了!”说完便前屈身子,蹬着脚踏,双目圆瞪,注视前方,警惕地探寻路况。透过她弯曲有力的腿,我似乎看到了阿婆浑身绷紧的筋骨。这时,耳边就起了风声。对方也不甘示弱,“嘿呦嘿呦”地用力蹬着,但眼看与我们的车距渐渐拉大,不久他们也就停下了车,大喘粗气,表示认输。阿婆呢,她就会放慢速度,缓缓停车,转过头对我微笑。她眼角的鱼尾纹聚在了一起,挤压得额头上的“八字纹”更深了。年少的我用捶背来回馈阿婆,用歌声来回馈阿婆,微风轻轻拂过她花白的鬓发,发丝一根根的在风中飞舞。
稍稍休息后,阿婆骑得更轻盈了。风在耳畔又是大呼又是喊叫,吹得我痒痒的。我悄悄把脑袋贴近阿婆的后背,从阿婆宽大的背上,听见了她的心跳。阿婆的那颗心伴随着蹬车,正有节奏地喘息着。
平路后是一段上坡,每一次上坡都是一次考验。
阿婆停下车,先撸起袖子,然后握着车把拧了拧,接着一只脚支撑重心,“宝贝,坐稳了!”话刚说完,另一只脚就踩上了脚踏,用力一蹬,我整个人就向后倾了倾。上坡的过程不能停,若停了,车就会和人一同溜下去。阿婆才爬到坡腰子,就已是满头大汗了。为了使上劲儿,阿婆整个人直接站立在脚踏上,踏左脚时人往左倾,踏右脚时人往右倾,像一个醉翁左右摇摆。阿婆的每个动作都揪着我的心,不是怕她摔倒,就是怕她累着。每逢此时,我总会埋怨自己太小,不会骑车,只好攥着拳头使着无用的力。我也曾要求下车走路上坡,却总被阿婆断然拒绝:“阿婆有的是力气,怎么能让我的宝贝受累呢?”短短的几十米愣是骑了十多分钟。下坡时,风扑面而来,阿婆身上的汗瞬间被吹得冰凉。到平路了,我会用小手抚去阿婆脸上的汗珠,阿婆则会用大手拍拍我的脑瓜。于是,我们又笑了。
如今,眼前这辆金黄色的自行车,却被岁月推入了角落。几年未曾转动的车轮已经锈迹斑斑,但灰尘下的金黄色却未曾暗淡。我曾幻想阿婆再次载着我上坡,后来才意识到,如今长大的我,应该握住车把,载着外婆,就像儿时一样,一路兜风,一路欢笑。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指导教师:陈治勇
[吉吉工作室][ JIJIGONGZUOSHI]
这篇文章最大的闪光点就是人物的动作描写。著名的俄国作家高尔基认为,写好人物的秘诀就在于多行动,少说话;老舍先生也曾说过,只有描写行动,才能让人物站起来。可见,动作描写对于人物的塑造有多大作用。作者就是通过两处细致的动作描写,不仅显示出了阿婆高超的车技,更让我们感受到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
第一处,为了满足孙儿的好胜心,阿婆铆足了劲儿:她前“屈”着身体,“蹬”着脚踏,双目圆“瞪”,浑身的筋骨都好像紧“绷”了起来,这些动词的运用,不仅准确,更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比赛节奏,让读者也不禁为阿婆捏了一把汗;第二处,则描写得更为动人心魄。对于阿婆而言,每一次骑车上坡,都是一次考验。为此,她总是做足了准备:停下车后,先“撸”起袖子,然后“拧”好车把,接着,一只脚“支撑”重心,另外一只脚则“踩上”脚踏。可是,爬得越高,坡就越陡,为了稳住重心,阿婆就会整个人“站”在脚踏上,左右“倾斜”,活像一个醉翁。可无论怎样吃力,阿婆都不会让孙儿下车,她总是像个脚踩祥云的英雄,最终安安稳稳地载着作者,顺利下坡。
一辆车,两个人,几段回忆,就这样停驻在了作者的脑海里,那些被爱包围的日子,回忆起来,总是那样温馨,那样迷人。
【适用文题】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那一种姿态;难忘的笑脸……
(鸣燕)97C9F478-DF0B-43EB-AB56-9388C325DD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