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里的感动,人心中的坐标

2022-06-29 12:44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2年14期
关键词:杨振宁高原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李鸿理

在远去的2021年,有这么一群人在我们的记忆中镌刻下温暖和感动,他们的人格力量震撼人心,指引着大家在变局中前行,他们便是央视“感动中国”人物。

历经二十载,万众瞩目的《感动中国》渐渐成为了新春时中国观众的“必修课”,如同岁月微尘中始终粲然的宝石般历久弥新、从未“掉粉”。主持人白岩松说:“感动没那么简单,感动有的时候背后有震动,甚至还有改变的冲动,所以一个感动很复杂,不能最后只留下感动一个层面的东西。”当“感动中国”的奖杯颁发给获奖者,其实是我们对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的选择和肯定。

这些获奖者来自天南海北,身处不同的职业领域,但他们都有一股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走过一条坎坷不平的奋斗之路,他们用“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人生轨迹,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正能量,什么叫真善美。

人物卡片:杨振宁

【明月共同途】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颁奖词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这一串头衔,无一不印证着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高山仰止”般的存在。

在杨振宁的童年时代,中国正经历内忧外患。但是在清华园里,杨振宁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八年童年时光。对于那段生活,他曾眷恋地回忆——“清华园里每一棵树我都爬过,每一棵草我都曾研究过。能在一个学术环境浓厚的氛围中成长,是我一生中第一个极大的幸运。”

16岁,杨振宁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也是那年招收的年龄最小的学生。有一次,日本飞机轰炸昆明,他的家被炸毁,他拿了把铁锹,翻挖半天,才从废墟里找到已经被压得变形的书籍。他抱着那些书,如获至宝。当时,杨振宁和他的同学都有同样一种思维,希望能通过知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之后,他赴美专心从事物理学研究工作,并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从西南联大到美国,他凭借对物理世界孜孜不倦的研究,终于在35岁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富兰克林奖章给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他的贡献,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成就比肩,必将给未来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这是父亲在1957年送给杨振宁的一句话,从此也成为他一生的激励。自1971年首次访问新中国以来,杨振宁几乎每年都要回国一到两次,把世界先进科研成果引入到国内。他多次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筹集资金给各大高校建造顶级的实验室。在2002年,杨振宁更是回国定居,2004年,82岁高龄的他,主动为二百多个大一新生教了一整个学期的《大学物理》课。

在华师一附中讲学时,曾有学生问:“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杨振宁说:“最重要的是方向正确。从一生的长远发展着眼,最重要的并不是你所学到的这个技术、那个技术,或者这个定理、那个定理,关键是要走对方向,所谓正确的方向,就是指你20年、30年、40年之间大有发展的空间。要选择走到将来有发展的方向。只要方向对了,路走对了,就别怕路途遥远。”

素材解读

杨振宁用自己的辉煌经历告诉我们,人生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即使路再遠,也有到达的时刻;即使路再难,只要有一种叫家国情怀的光陪伴,就无惧无畏。我们不可能人人都取得杨振宁一样的成就,但是有正确的目标,就能在属于自己的航道上高歌猛进。其实,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我们就会跟杨振宁一样的充实;只要我们有向上的心,我们就会跟杨振宁一样不断地进步。看清目标,踔厉前行,你也行。

【适用话题】路标;赤子之心;原来,我也行;执着……

人物卡片:陈贝儿

【江海意无穷】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颁奖词

你印象中的贫困地区是怎样的?好像可以概括为: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很苦。但看过TVB拍摄的纪录片《无穷之路》,许多人眼中的贫困变得更具体了。

贫是《山海情》的原型,宁夏西海固,饱受风沙侵袭,曾被联合国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当地人连喝水都难,祖祖辈辈经历着没有希望的穷。

困是四川大凉山的悬崖村,那里的人出门要爬藤梯,稍不注意就会跌落丧命。小孩子想去山脚下的小学读书,必须花4个小时往返。

如今,这些地方已成功实现了“授人以渔”式脱贫:西海固、悬崖村实现了易地搬迁,在河流众多、通行不便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曾经许多人想前往对岸,只能依赖简易的溜索。2016年,77个“溜索改桥项目”实施,当地居民全面进入“大桥时代”……

香港无线电视制作出品的纪录片《无穷之路》历时三个月拍摄完成,这支不足10人的团队,穿梭全国6个省份,深入10个脱贫地区,包括海南热带雨林、戈壁沙漠……“无穷之路”是摆脱贫穷之路,也是见证脱贫之路,更是向观众介绍中国成就的艰辛之路。

真诚——是人们对这部纪录片最大的感受,主持人陈贝儿花六小时爬上千米钢梯,挂上溜索滑过怒江,在纪录片中,她一直在表达真实的感受。爬悬崖天梯时的累,在理塘高原反应的头痛,过大峡谷溜索的惊险;还有种种不经意间邂逅的感动,川藏高原摆路边摊的婆婆递上的一根粟米,“溜索医生”邓前堆因为一份承诺而留守村庄的事迹……

无穷之路,“穷”对应“富”字,跟扶贫呼应,而“无穷”这两个字,更有无尽、无限的意思。脱贫,是一条无穷之路,不知终点在何方。但《无穷之路》让人们相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素材解读0036EC14-318F-471C-BE01-DD47A7E4AD85

丰衣足食,这千百年来的梦想,在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一支不足10人的团队,把这梦想又搬上了荧屏。一个是扶贫者,一个是讲述脱贫故事的人,他们让扶贫这一旷世伟业从田间地头,走向千家万户。是什么让陈贝儿有如此的勇气?是真诚,因为真诚,她和他们不负使命。是什么让陈贝儿面对困难不退缩?是扶贫工作者的感人故事,因为感动,所以不惧艰辛。无论是扶贫者,还是讲述扶贫故事的人,都用行动告诉我们: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适用话题】记录者;改变;要有一颗____的心……

人物卡片:吴天一

【长松荫高原】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颁奖词

“实际上,我身体算是‘粉身碎骨了。长期高原缺氧,我现在带着心脏起搏器,因为经历过无数次车祸,我骨头都断完了。”吴天一曾这样感慨地形容自己。

1958年,21岁的吴天一参加过抗美援朝后,又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带着一句誓言来到青海。一天,有位患者被紧急送到吴天一所在的医院,医生们两天两夜没合眼,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在朝鲜,飞机大炮没把我打倒,在高原上得了这种怪病,看样子是挺不过去了!”患者离世前这句话,刺痛了吴天一的心。此后,在高原上,他挨家去牧民的毡房做群体调查,夜深人静时,就蜷缩在帐篷里,整理白天收集的资料。在摸底基础上,他钻研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高原病防治措施。调研期间,他遭遇车祸,全身14处骨折;长期奔波中,他耳膜穿孔、双眼患白内障,患慢性高原心脏病……但他说:“没有这样的付出,不会有这样的获得。”

20世纪末,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青海:“火车要开上青藏高原!”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铁路将途经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要在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上开凿长达1338米的隧道。刚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吴天一,被任命为铁道部青藏铁路一期建设高原医学顾问和二期建设高原生理研究组组长。他带着精心编写的《高原性疾病预防常识》和《青藏高原卫生健康保护手册》走遍每个工地,建起23个供氧站、25个高压舱站,把抗缺氧药物装进每个工人的口袋。

2001年至2006年,青藏铁路施工期间,全线抢救高原肺水肿千余例,成功率达100%,14万劳动者无一例因高原病死亡,被誉为“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素材解读

14万人无一例高原病死亡的奇迹,不是坐在实验室推演出来的数据支撑的,而是吴天一从一个帐篷一个帐篷里调查出来的资料升华为智慧铸造的。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精神,祖祖辈辈的高原病依旧肆虐;如果没有对患者刻骨铭心的爱,哪会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吴天一用行动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奇迹的取得需要行动,需要奉献,需要坚持,更需要爱——爱百姓,爱事业,爱国家。

【适用话题】奉献;爱,创造奇迹;为生命着色……

人物卡片:江梦南

【无声玉满堂】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颁奖词

来自湖南莽山瑶族小镇的女孩江梦南,在半岁时因病导致重度神经性耳聋。医生说,她学语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概率以后不能说话。但父母不甘心这种命运,有一天,他们听到江梦南发出了第一声“啊”,备受鼓舞,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语言康复路。爸爸对记者说了句:“蠢蠢地坚持下去,不管有没有效果。”此后,父母说话时,江梦南会把手放在他们的喉咙处,通过感受声带的震动学习说话,而念拼音时,她会认真看他们发音的唇形,辨读、记忆每个音节的唇形,再逐渐学习字词和语句。每个音节背后都是成千上万次的重复,“如果有一个音重复一千次学会了,那就是非常快了。”在生活中,江梦南也坚持不以弱势群体自居。从上小学开始,她就一直坐在教室的前排中间位置,她需要读老师口型“听课”。

小学毕业时,江梦南做了一个决定,像很多学习优秀的孩子一样,到离家一百多公里的郴州市上重点中学。“我知道自己需要比别的孩子更早地去适应外边的社会、外边的世界。”她说。异地求学的生活全都要靠自己,没有父母督促着起床,又听不到闹钟,她只好自己想办法。“晚上睡觉之前把手机给设置好闹钟,调成震动,一整个晚上都抓在手里。” 第二天早晨,她依靠手中的震动,叫醒自己。2011年,她以615分的成绩进入吉林大学的本科药学专业学习,硕士生阶段,她在吉林大学选择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作为研究方向。

2018年7月中旬,全家人慎重考虑后,江梦南接受了右耳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世界从此有了声音。重获听力后,为了将听到的声音和意义对应起来,江梦南需要接受新的言语康复训练,从字、词到日常用语。9月,江梦南正式进入清华大学开始她的博士生学业,开启了全新的、有声的人生。26岁,她第一次听到了布谷鸟的叫声。

素材解读

世界曾无声,心底却有光。有光者信念不灭,终可达梦之彼岸。面对无声的世界,她用千百次的重复回击。面对“无声”的闹钟,她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江梦南,为我们讲述了不一樣的“江南梦”,即使健康人都望而却步的清华门,她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这扇门的钥匙。她的故事提醒我们:面对困难,找到方法,不怕重复。面对困难,不要畏惧,要提前做好准备。除此之外,哪有什么捷径可走!

【适用话题】挑战人生;我有我的方向;有光的人生……0036EC14-318F-471C-BE01-DD47A7E4AD85

猜你喜欢
杨振宁高原
杨振宁百岁生日,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百岁杨振宁的长寿秘诀
Jokes Today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杨振宁的放弃
迷恋游戏的杨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