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理工学院 赵莹雨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精神,首先要充分认识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自2014年下半年开设以来,一直是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抓手之一。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最终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了解、接受传统文化,并且对德育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更好地承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是我们开展教学首先应当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班级纪律的管理是德育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自律性较差,学习动力不强。因此每学期教师在第一堂课上都会植入“无规矩不成方圆”的观念,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点强调考勤,提醒学生如有旷课、迟到、早退等情况会相应地扣减平时分,引起学生对课堂纪律的足够重视。但学生听得多,自然而然地容易麻木、漠视,旷课、迟到、课堂上打游戏的现象较为严重。
为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授课前开展“学员心声”的活动,让每位学生写下这一学期最想做的事情或者最想完成的目标。目标收集上来后,将这些内容大致进行分类,将同一类别的学生安排在一个组,并且借鉴“帕斯卡契约”游戏当中完备关卡的设置方式,为每组学生设定一幅地图,各组只要完成相应的任务就给积分,最后积累到平时成绩;不履行任务或者违反课堂纪律即在地图上往后退,离目标越来越远。以动漫制作和数字媒体专业班为例,大部分学生所写的目标都是要成为“游戏王者”或“动漫制作大神”等,将这些学生分为游戏组和动漫组,游戏组的地图与手游中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动漫组的地图主要与传统文化在国漫中的运用有关,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相结合,通过场景化的学习管理,既活跃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以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有所得。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班级的学生比较活跃,如体育班、动漫班,但是在课程后半段能明显感觉到学生出现疲态,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纪律却效果不大。针对这一情况,可用游戏和场景化学习的方式将课堂氛围再次调动起来。例如,在讲到《中庸·博学之笃行》时,请学生一起跟着教师做“手指额头”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领悟“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讲授《道德经·上善若水》时做“空杯心态”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放低姿态并不是一件坏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场景,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严格课堂纪律的目的,同时又让学生对所学有所感悟。
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知识接受能力较弱,所以课程讲授时内容不宜延展过多,如重点不明确,学生容易听得雨里雾里,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例如在讲授《民本仁爱》时,讲到民本思想的源头来自《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重点是民本思想,但由于跟学生更多地介绍了尚书及其版本,导致学生不清楚重点,兴致缺失。
作为一门公共课,不再过多讲解创作背景、文学价值等,而是精讲重点句子和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作用,从文本当中跳出来转化为课程思政。例如,在讲到荀子论孝的超越性原则时,选用文本中的“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这一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义观,并且结合“生活中年迈的父母被诈骗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应该如何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与父母之间的隔阂与矛盾,而不是通篇讲解文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门课程选用的文本几乎都是文言文,绝大多数学生刚拿到教材的时候已经产生畏难心理,不少学生提到说“这不是高中语文课吗?”因此,教师设计课件时尽量选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或者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图片及视频。例如,讲到《修身自强之周易》时,选用《古籍里的中国》这一视频,通过视频中的情景剧让学生对《周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源起和发展及科学运用有基本的了解,不少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印象非常深刻;在《民本仁爱》之仁的两面的讲解过程中,用两个好朋友的故事启发学生对待别人的好应铭刻在心里,对待别人的错误应写在流沙上,懂得换位思考,待人多一份理解和宽恕。
在传统文化课程的所有专题中,“中庸之道”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内容,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庸”就是平庸或折中主义,包含了批评和贬义。所以在讲授中庸精神之前,通过“自拍黄金比例”和“找教师上课的最佳位置”两个事例,让学生明确中庸的内涵之一即恰到好处,理解中庸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引导学生处事时应讲求适当和平衡,不偏执不偏激,不走极端,学会在矛盾两级之间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另外,通过展示东方和西方女性美,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并分小组展开辩论,辩论过后教师总结时引出中庸的第二个精神实质——“和而不同”,让学生亲身体会我们有时候对别人的意见持保留或者不认同态度,但也要充分尊重别人,与人和睦共处。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提到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为例,总结“和而不同”的思想,它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
信工系20级动漫2班展示川剧脸谱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和主动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组织学生进行期中调研作业展示,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兴趣和地域风俗等,纷纷在课堂上讲解并展示了汉服、潮汕工夫茶、南派醒狮、粤剧等传统文化的传承、特点和魅力,通过学做结合,让中国传统文化与“Z世代”破圈相拥。
以20级动漫专业学生为例,20级动漫专业的学生以“川剧”艺术为主题,深挖蜀戏文化底蕴,展示川剧特色魅力。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绘制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川剧脸谱,其中包括《百子图》中的雷震子、《十五贯》中的娄阿鼠、《三进碧游宫》中的通天教主、《南阳关》中的宇文成都、《巴骆和》中的黄胖、《淤泥河》中的盖苏文、《霸王别姬》中的钟离昧、《兵符记》中的朱亥。通过这种活灵活现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变得妙趣横生,并且开辟了一条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潮流相融合的新路径。每一代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方式传承和演绎传统文化,当我们把握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领悟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内涵,就能够满足青年与时俱进的个性追求。
学校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开展德育的重要阵地,越来越多的青年希望在这样一个多元、复杂、开放和多变的文化环境中寻求共识。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与专业相结合,与青年的精神和发展需求相结合,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断破圈,主动拥抱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心智的成长,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世代传承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从而更加坚定青年学子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托尔斯泰说:“胜利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迫,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不愿意跟着教师思路走的学生并不完全是基础薄弱,更多的是缺乏兴趣,或者觉得实战性不强,对“我”没有用,从主观态度上对课程产生了排斥和抵触情绪。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授课中,教师在新课导入过程中应多思考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真正做到“胜利的教学”。同时,谨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的目标就是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真正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