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活性氮排放及减排对策

2022-06-28 08:21黄云凤翟元晓崔胜辉
生态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耕地面积黄河流域贡献率

黄云凤,翟元晓,高 兵,崔胜辉

1 集美大学港口与环境工程学院, 厦门 361021

2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厦门 361021

3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福州 350002

4 厦门市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 厦门 361021

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Nr)是指环境中的生物可利用性氮,农业生产中排放到环境的活性氮主要有氧化亚氮(N2O)、氨(NH3)、排放到水体的活性氮(Nr-wp)以及氮氧化物(NOx)等形态[1—2]。Nr的过量排放不仅会引起气候变暖、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安全等环境问题,还会间接危害人类身体健康[3]。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化学氮肥消耗量占世界总消耗量的1/3,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生产国和消费国,由此引发的Nr排放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4—7]。

国内外学者对Nr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Nr排放源分析[8—9]、排放量估算及变化趋势的预测[ 10—11]、循环过程[6,10]等方面。如Cui等研究发现中国的Nr产生量从1910年的9.2 Tg(1Tg=1012g)增长到了2010年的56 Tg[5];Gu等对中国1980年和2010年的农作物子系统等14个系统的氮排放及循环进行了核算并预测了2050年中国的Nr排放量[4]。以往的研究多基于国家或省级尺度,如高伟等构建1952—2016年长江经济带的人为源氮输入时空模型,评估了该区域氮输入的时空变动特征[11];张千湖等揭示福建省各地市活性氮的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特征[12];Zhang等从地面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中国1995—2004年的氮氧化物排放趋势进行研究[13]。这些研究侧重对多个系统单一形态Nr排放,缺乏对自然流域农业系统的各形态Nr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的时空变化研究。目前,关于黄河流域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水质的监测及污水的来源[13—15],如夏星辉等[16]发现1980—1999年间黄河干、支流河水氨氮、总氮含量存在明显加速上升趋势,废污水排放和氮肥施用量增加是氮污染的主要原因。而在黄河流域尺度上的各类活性氮排放源及减排对策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1 研究区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黄河流域全长5464 km,是中国第二长河,也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流域内土地、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黄河流域现有耕地1193.33万hm2,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流域大部分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流域内的河南、山东、内蒙古为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能源、原材料行业仍是黄河流域各省(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行业,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黄河流域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17]。2019年黄河流域人口总量为3.24亿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23.31%[18]。该流域种植历史悠久,粮食产量占全国1/3;且地理位置独特,有着重要的生态廊道作用。

本文采用排放因子法估算了2000、2005及2010年黄河流域农业生产Nr排放量,分析不同形态Nr的排放源,揭示单位农业GDP、单位耕地面积、单位农村人口氮排放强度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该方法广泛应用于碳排放等领域,是较为成熟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具,能自下而上的计算多种来源、多种形态的Nr,方法简便,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通过核算及分析,本研究旨在为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中的Nr减排,提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科学基础,促进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黄河流域所处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黄河流域区位示意图Fig.1 Location diagram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时间尺度为2000、2005、2010年;研究区域为黄河流域,包含上游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5个省(区),中游陕西、山西2个省(区)以及下游河南、山东2个省(区);研究对象为农业生产中的Nr排放,涉及4种形态,即NH3、N2O、NOx和Nr-wp。农业生产过程中NH3的人为排放源主要来源于农田生态系统、畜牧业、生物质燃烧及人体排泄物。农业活动产生的N2O可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两大部分。NOx主要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柴油、汽油燃烧等产生。Nr-wp是指各种形态的Nr排放到地表水体的部分,其中作物系统包括流失、淋洗和土壤氮累积三部分,畜禽养殖系统主要考虑粪便流失和淋洗。

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份的各类统计年鉴、政府文件资料及研究论文等。各形态Nr排放量计算所需的活动水平数据及参数详见表1,农村人口、第一产业GDP等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各省(区)统计年鉴,其中,2005和2010年的第一产业GDP以2000年为基准年进行换算;黄河流域的水质数据来源于《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和《黄河水资源公报》。

表1 各类形态Nr所需活动水平数据及参数Table 1 Activity level data and parameters required for estimating various forms of Nr

2.2 研究方法

2.2.1Nr排放清单核算方法

参考《中国氮素流动分析方法指南》[24]、《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19]、《2005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21]等著作以及相关文献,采用排放因子法自上而下地对2000、2005及2010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的农业生产Nr排放量进行计算。N2O、NH3的计算公式如式(1),NOx计算公式如式(2):

Ei,j,y=Ai,j,y×EFi,j×γ

(1)

Q=(1-P)∑(Fik×Kik×)

(2)

式中,Ei,j,y为y年i省(区)j排放源的Nr排放量(Gg);A表示该排放源所需的活动水平;EFi,j为i省(区)j排放源的排放因子。NH3排放核算参考《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γ表示氮与大气氨之间的转换系数,针对畜禽养殖业,取1.214,农田系统取1.0。N2O排放核算,γ则表示N2O转换系数,其中农田系统取1.571(即44/28);畜禽粪便管理取1.0。式(2)中,Q表示NOx排放量(Gg);Fik为农业部门i中能源k的消耗量;Kik为以NO2计算的排放因子;P为参考相关排放标准及文献的平均污染控制水平下的NOx脱氮率,2000、2005及2010年分别取10%、15%及30%。

本研究核算的农田系统的Nr-wp计算如公式(3),畜禽养殖系统的Nr-wp如公式(4):

TNr-wp=CNr-wp+LNr-wp

(3)

LNr-wp=Lmanure-L1-L2-L3-L5

(4)

式中,TNr-wp表示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Nr-wp(Gg),CNr-wp为农田作物系统的Nr-wp排放量;LNr-wp表示畜禽养殖系统的Nr-wp排放量。通过农田的氮投入和相应的径流、侵蚀、淋洗系数进行核算,在核算时需要扣除以NH3、N2O形式排放的气体Nr[22, 24]。式(4)中,Lmanure表示畜禽粪便产生的Nr-wp,为畜禽的粪便排泄量,由各类畜禽的数量与排放因子相乘得到;L1表示畜禽粪便的NH3挥发;L2表示N2O排放;L3表示反硝化;L4表示畜禽粪便还田。具体排放因子详见Ma等[22]。

2.2.2活性氮排放强度计算方法

采用面积加权法核算得到流域内各省(区)的数据,流域内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面积占各省(区)行政面积的比重分别是0.21、0.04、0.31、0.78、0.13、0.65、0.62、0.23、0.13。用贡献率来表示不同来源贡献的相对大小,贡献率即为各省(区)不同形态Nr的每种来源排放量占该形态排放量的比值。采用排放强度变动指数来衡量不同年份排放强度的变动情况,排放强度变动指数即为排放末期(2010年)强度与起始期(2000年)排放强度的差值与起始期排放强度的比值[25]。由于各个省(区)在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人口数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此处应用单位农业GDP、单位耕地面积、单位农村人口氮排放强度来比较流域内各省(区)的Nr排放负荷情况。单位农业GDP氮排放强度即Nr排放量与第一产业GDP的比值,单位耕地面积、单位农村人口氮排放强度计算方式以此类推。

2.2.3不确定性计算方法

误差传递方法合并清单不确定性主要应用加减运算和乘除运算两个误差传递公式,本文主要应用加减运算,总和的不确定性即标准偏差为各个相加量的标准偏差的平方之和的平方根,其中标准偏差均以绝对值表示[26]。

(5)

式中,UC,US1,…,μsn为不同估计值的不确定性,μs1,…,μsn为n个相加减的估计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河流域及各省Nr排放量

2000、2005及2010年黄河流域农业生产Nr排放总量分别为2153.64、2449.59、2222.14 Gg(1 Gg=109g);Nr-wp排放量最大,其次是NH3、N2O、NOx;流域内9省(区)中,河南省Nr排放量最大,四川排放量最小,2005年两省排放量分别达632.98、77.13 Gg,河南排放量达四川排放量8倍之高(表2)。整体而言,中下游河南、陕西、山西、山东4省Nr排放量明显高于上游的5省(区),这主要与中下游4省种植业发达且人口数量多有关。

表2 黄河流域各省(区)不同形态Nr排放量/GgTable 2 Emission inventories of different forms of Nr in the nine provinc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3.2 各形态Nr排放来源分析

3.2.1NH3排放源

将NH3的排放源整合为秸秆燃烧和堆肥、放牧饲养、散养、规模化养殖、固氮植物、化学氮肥施用、土壤本底排放8类,其中固氮植物包括花生、大豆、绿肥3类。黄河流域内各省(区)Nr各排放源排放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2000、2005及2010年黄河流域各省(区)NH3排放量及排放源贡献Fig.2 Emission and contribution of NH3 emission sources in each province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2000, 2005, and 2010

相较于2000年,2010年仅山西、山东两省NH3排放量有所下降,主要表现为散养的排放量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两省受2007年前后的禽流感等动物瘟疫的冲击影响较大。以羊为例,山西、山东2010年分别较2000年减少了132.68万、116.87万头;其他省(区)排放量均呈现不同程度增加趋势。整体而言,化学氮肥施用和散养是NH3排放的最大来源,其次是规模化养殖和放牧饲养,4种来源所占比重之和在91%以上。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宁夏5省种植业化学氮肥施用对NH3排放量的贡献率介于40%—64%之间;内蒙古、青海、四川畜牧业对NH3排放量的贡献率超过57%。其中,青海省畜禽业对NH3排放的贡献率在92%以上。

3.2.2Nr-wp排放源

中下游河南、陕西、山西、山东4省2010年的Nr-wp排放量低于2000年,上游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四川2010年Nr-wp排放量则不同程度地高于2000年(图3)。3种Nr-wp排放源贡献率相差不大,但不同年份不同省(区)又存在微小差异。内蒙古、青海、四川3省(区)畜禽养殖系统粪便流失和淋洗贡献率达40%以上;陕西、宁夏农田作物系统淋洗贡献率大于35%;陕西、山西、河南、山东4个中下游省(区)农田作物系统径流贡献率超过35%。

图3 2000、2005及2010年黄河流域各省(区)Nr-wp排放量及排放源贡献Fig.3 Emission and contribution of Nr-wp emission sources in each province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2000, 2005, and 2010

3.2.3N2O排放源

将N2O排放源整合划分为畜禽养殖系统、四季非蔬菜旱地、水旱轮作旱地、水稻田、蔬菜地、茶园果园和非农用地7部分,各部分排放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2000、2005及2010年黄河流域各省(区)N2O排放量及排放源贡献Fig.4 Emission and contribution of N2O emission sources in each province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2000, 2005, and 2010

2000—2010年,受畜禽养殖数量的影响,仅山西、山东两省N2O排放量有所下降,其他省(区)N2O排放量呈增加趋势。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6省N2O排放源以四季非蔬菜旱地为主,贡献率介于39%—54%之间,其中陕西省茶园果园氮沉降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省(区);青海、内蒙古两大牧区省(区)的N2O排放以畜禽养殖系统排放为主,贡献率介于38%—61%之间;四川省四季非蔬菜旱地和畜禽养殖系统N2O排放贡献率相差不大,均介于25%—33%之间,但其水旱轮作旱地和水稻田氮沉降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省(区)。

3.3 Nr排放强度分析

黄河流域内各省(区)2000、2005及2010年单位农业GDP、单位耕地面积、单位农村人口Nr排放强度及变动指数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黄河流域各省(区)单位农业GDP、单位耕地面积、单位农村人口氮排放强度及变动指数Table 3 Per unit agricultural GDP, per unit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per unit rural population nitroge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change index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黄河流域单位农业GDP氮排放强度大幅下降,2010年排放强度约为2000年排放强度的1/3;单位耕地面积氮排放强度和单位农村人口氮排放强度则小幅上升。就各省(区)排放强度变动情况而言,9省单位农业GDP氮排放强度变动指数均小于0,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技术、肥料的施用及机械化生产在有限的耕地中创造了更多的GDP收入,促使单位农业GDP的增速大于Nr增速。受城市化影响,各省(区)单位耕地面积和单位农村人口均有所减少,其排放强度变动指数均介于-0.2—1之间。

山西、陕西和山东3省的单位农业GDP氮排放强度减缓幅度排在前三位,其中山西和山东是由于Nr排放量呈负增长,而陕西则是由于农业GDP增长迅速。由于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四川省单位耕地面积排放强度变动指数最大,年均增长率为-4.24%;Nr排放量趋于减小致使山西和山东省单位耕地面积排放强度变动指数为负。单位农村人口排放强度变动指数最高的省(区)为内蒙古,从高到低依次是宁夏、甘肃、四川、河南、陕西,青海、山东、山西。内蒙古Nr排放量增速远高于其他省(区),年均排放量增速达4.78%,故其单位农业GDP、单位耕地面积和单位农村人口氮排放强度变动指数均最大。

以2010年排放强度为例,将单位农业GDP、单位耕地面积、单位农村人口排放强度划分为3个等级(图5)。单位农业GDP排放强度方面,以上游的青海省最高,其次是甘肃、宁夏、内蒙古;四川及中下游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排放强度最弱;单位耕地面积排放强度以青海最高,四川、河南次之,山东、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山西排放强度相对最小;单位农村人口排放强度以青海、内蒙古最大,宁夏次之,甘肃、四川、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排放强度最小。受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的影响,青海省耕地面积较少,地广人稀,畜牧业发达但多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其农业GDP最小,因此青海省各类排放强度均最大。四川省畜牧业发达、而河南与山东农业种植强度大,三省(区)Nr排放量大但耕地面积相对较小,因此单位耕地面积排放强度较大。四川、陕西等单位农村人口排放强度中等的省(区)人口密度大,2005年人口密度均大于180人/km2,其中河南、山东人口密度均大于610人/km2;而宁夏、内蒙古人口密度均小于100人/km2,青海省人口密度仅介于7—8人/km2,因此青海、宁夏、内蒙古单位农村人口排放强度明显高于河南、山东等省(区)。

图5 2010年黄河流域各省(区)单位农业GDP、单位耕地面积、单位农村人口氮排放强度分级Fig.5 Nitrogen emission intensity of per unit agricultural GDP, per unit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per unit rural popul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2010

4 讨论

4.1 化学氮肥施用对N2O排放量变化的影响

化肥施用量是影响N2O排放量的重要因素。除青海和内蒙古外,其余7省农田生态系统N2O排放对农业生产总N2O排放的贡献率高于60%,各类农业用地中,又以四季非蔬菜旱地排放量最大(图4)。2000—2010年黄河流域各类农用地共减少627.25×103hm2,但农田生态系统N2O排放量从32.58 Gg增长到了97.90 Gg,主要原因在于各类用地施肥强度的变化。2000—2010年四季非蔬菜旱地减少了1311.72×103hm2,而四季非蔬菜旱地的施肥量增加值高达31.73万t。四季非蔬菜旱地用地面积大幅减少但化肥施用量增长迅速,茶园果园、蔬菜地用地面积和施肥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因此该3种用地类型对N2O排放量的增长贡献较大,占农田生态系统N2O总增长量的95%。陕西省施肥强度从2000年的1.66 t/km2增加到2010年的2.50 t/km2;河南省耕地面积和施肥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导致河南、陕西两省农田生态系统N2O排放增长量最大,分别为1.79 Gg和1.19 Gg。

因此,就不同用地类型而言,四季非蔬菜旱地具有最大的N2O减排潜力;就流域内各省(区)而言,陕西省具有最大的N2O减排潜力,其次是河南;减排的主要方式即合理减量施肥。

4.2 不同省(区)的Nr减排策略

2000—2010内蒙古Nr排放量增速远高于其他省(区),应加强该省(区)的氮素管理。而青海省各类排放强度均最大,提高青海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氮素的利用效率是重中之重。河南、山东农业种植强度大,应加强农业的施肥管理和采取种养结合等措施以提高氮素利用率。四川省的畜禽养殖发达,应制订规模化畜禽养殖各个环节的操作规程和氨减排措施。

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Nr排放对周边地区的大气和地表水造成了环境影响,众所周知,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国雾霾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而NH3作为PM2.5产生的重要前体物,对其减排已成为控制雾霾的重要手段[27]。因此,河南和山东两省的NH3排放控制是减缓该地区PM2.5污染的重点任务。同时,据《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8]的数据显示,汾渭平原11个城市首要污染物也是PM2.5。青海省作为中国主要畜牧区之一,畜禽养殖对NH3的贡献率超过92%。因此,河南、山东、山西、陕西、青海5个省应该着重控制畜禽养殖的NH3排放,并强化NH3减排措施。据《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9],黄河流域地表水首要污染物是氨氮,氨氮污染主要是由水体中氧气不足时有机物分解所致,有机物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30]。黄河流域劣V类断面比例为 12.4%,主要分布在汾河及其支流、涑水河、三川河、清涧河等[29],其中汾河流域 2006—2018 年持续重度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特别是氮肥的过量施用和畜禽养殖业不规范的排泄管理是上述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31],为此,山西和陕西两省排入水体的Nr减排尤为迫切,必须加强科学施肥与农田氮素的流失管理。

4.3 不同形态的活性氮减排对策

Nr-wp和NH3是黄河流域农业生产Nr排放的主要形态,二者占比超过97%。Nr-wp主要来源于作物种植系统。NH3排放主要来自畜禽养殖,其中畜禽养殖又以散养贡献最大。以青海省为例,在不同的养殖规模中,散养贡献最大,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影响,单位耕地面积极少,消纳牲畜粪便的能力有限,大量畜禽粪便暴露在空气中产生氨气。氨气主要是由动物粪便中的蛋白质转换而来,因此减少氨气排放,源头在于降低高蛋白质含量品种饲料应用的比例。河南、山西、山东、四川4省规模化养殖对NH3排放的贡献率相对较高,介于10%—20%之间,该4省种植业发达,化学氮肥施用贡献率大于30%。

根据以上分析,制定如下对策:①合理减量施肥,提高利用效率。国内外有大量研究证明,施肥量通过影响氮淋洗和径流速率从而进一步影响土壤硝态氮含量[32—34]。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针对不同区域的土壤肥力等评定合理的施肥量,引导农户合理施肥。②实施农牧结合,强化循环利用。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增加畜禽粪便还田量,代替部分化学氮肥。③研发新型肥料,减少氮肥挥发。在化肥中适当添加脲酶抑制剂以减少氨挥发。④优化耕作制度,培育土壤质量。在放牧过程中推行规范化的粪便储存、堆沤技术,试点推广放牧-种植循环模式和二圃轮作制,最大化地将牲畜粪便本地消纳。避免连作、单作也能有效地减少氮损失[35]。此外,宣传推广覆土深施氮肥有助于减少氨挥发。⑤创新水肥管理,构建技术体系。 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采用更合理的建筑设计可有效降低圈舍的NH3排放,如建设集中的粪便收集区域、合理控制排泄区温度等[36]。针对流域内的干旱区,如内蒙古、宁夏、甘肃等省(区),大力推广喷灌、滴灌技术[37];中下游河南、陕西、山东、山西农作物种植区除调整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外,可考虑在干支流两侧设置禁养区,调整种植结构,同时设置一定宽度的湿地过渡区,以减缓农田氮素的流失。

4.4 不确定性分析

本文采用排放因子法,该方法包含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两部分,活动水平数据多来自统计年鉴,参数选自参考文献,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通过误差传递的方法对黄河流域Nr排放量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将化肥施用量、农作物种植面积等活动水平的不确定性定为5%[5],将干重比、含氮量等参数的不确定性定为10%—20%[22],得出2000、2005及2010年黄河流域农业生产Nr排放量的不确定性分别为18.01%、19.00%、19.66%,NH3的不确定性分别为13.87%、16.01%、13.57%,N2O的不确定性分别是18.64%、16.24%、18.11%,Nr-wp的不确定性分别是23.62%、26.73%、28.59%,NOx的不确定性分别是21.38%、20.95%、20.97%,其中Nr-wp的不确定性最大,但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本文核算的流域内四川省2010年畜禽养殖NH3排放量为12.65 Gg,与冯小琼等[38]核算的2018年畜禽养殖氨排放量结果相差15%,表明本研究结果的可信度较高。本文中,3个年份4种形态的Nr对排放总量的贡献分别是Nr-wp(69.35%)>NH3(28.38%)>N2O(2.09%)>NOx(0.19%);欧盟对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两个子系统氮足迹核算的结果为Nr-wp(66.46%)>NH3(29.54%)>N2O(3.06%)>NOx(0.95%)[39]的结果相比相差不大。基于黄河流域内各省(区)活动水平数据汇总的农业生产Nr排放量结果与上述已发表文献中的估算结果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本文核算结果的可靠性有所保证。

5 结论

本文估算了2000、2005及2010年黄河流域农业生产Nr排放量,分析不同形态Nr的排放源,揭示单位农业GDP、单位耕地面积、单位农村人口Nr排放强度变化特征,为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中的Nr减排提供科学基础,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

(1)黄河流域2000、2005及2010年农业生产Nr排放总量分别为2153.64、2449.59、2222.14 Gg;Nr-wp排放量最大,其次是NH3、N2O、NOx,流域内中下游省(区)排放量明显高于上游省(区)。

(2)化学氮肥施用和散养是NH3排放的最大来源,其次是规模化养殖和放牧饲养,4种来源所占比重在91%以上。3种Nr-wp排放源贡献率相差不大,但不同年份不同省份又存在微小差异。内蒙古、青海、四川3省份畜禽养殖系统粪便流失和淋洗贡献率达40%以上;陕西、宁夏农田作物系统淋洗贡献率大于35%;陕西、山西、河南、山东4个中下游省份农田作物系统径流贡献率超过35%。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6省N2O排放源以四季非蔬菜旱地为主,贡献率介于39%—54%之间;青海、内蒙古两大牧区省份的N2O排放以畜禽养殖系统排放为主,贡献率介于38%—61%之间。

(3)黄河流域单位农业GDP氮排放强度大幅下降,2010年排放强度约为2000年排放强度的1/3;单位耕地面积氮排放强度和单位农村人口氮排放强度则小幅上升。受自然环境及农业发展方式的影响,青海省单位农业GDP、单位耕地面积、单位农村人口氮排放强度均最大;内蒙古Nr排放量增幅最大,因此各类氮排放强度变动指数均最大。

(4)针对黄河流域不同省(区)的农业生产特征以及Nr的排放来源和强度特征,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同时推进上下游、南北岸的统筹规划,打破行政边界限制,协同推进治理。根据各省(区)不同形态的活性氮来源和排放强度,采取相应的减排策略和对策。

猜你喜欢
耕地面积黄河流域贡献率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家畜养殖生产的环境效应研究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