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磊 卢贸达 李 坤 孟庆田 肖 凯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四地质大队)
三都—丹寨地区是贵州东南部重要的多金属矿产地,发育有交梨汞矿床、丹寨汞矿床、苗龙锑金矿床、老东寨铅锌矿床和乌龙沟铅锌矿床等典型金属矿床。该成矿带自发现以来,有不少学者开展了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矿相学和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1-4]。然而,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单个矿床的剖析和探讨,对于区域上多金属成矿系列的介绍和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从矿床地质特征着手,进行系统地资料收集和野外工作,通过探讨多金属成矿系列在空间上的展布和剖析典型矿床地质特征,为进一步研究三都—丹寨地区多金属成矿作用提供参考。
三都—丹寨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与扬子准地台嵌接处。区内地层发育较全,上元古宇、古生界和第四系均有出露,缺失上奥陶统和上志留统;下江群未见底,二叠系未见顶,古生界生物化石丰富,门类繁多,除第四系外均以海相地层为主。研究区地质构造复杂,褶皱和断层十分发育,主体构造形迹为SN向。褶皱多为线状,轴线方向以近SN向为主,其次为NNE 向,个别为NE 向,多被断层破坏,主要发育有方村向斜、平寨向斜和胡家仓背斜等,这些褶皱主要分布于测区中部、西部及南部(图1)。
研究区被SN向野记—地详断裂和杨永关—烂土断裂所围限,主要发育NNE向、NE向、近EW 向断裂,在北部则为NE 向断裂和X 型裂隙,其中以NNE 向断裂和近EW 向断裂与成矿的作用最为密切。三都—丹寨多金属成矿带的构造格架主要受到雪峰运动、加里东运动和燕山运动的制约。雪峰运动造成了下江群和震旦系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并使下江群褶皱变质;加里东运动使得下古生界和上古生界的地层平行不整合,表现为泥盆系的层位超覆于下古生界不同层位之上;燕山运动则影响了现有构造格架的形成和演化。
金矿是研究区内有色金属矿产的代表,同时也是最具经济价值的矿产之一,通过前人的地质找矿工作,目前已探明金储量超过7 000 kg。三丹成矿带金矿成因类型为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部分硫化物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根据其矿化类型可分为汞金型和锑金型。汞金型矿化的分布特点是汞矿化和金矿化处于同一矿带内,地球化学背景和元素组合上形成分带关系,汞矿化与金矿化在矿石品位上无明显的相关关系。锑金型矿化在以汞金为主的矿床当中不常见,主要分布于锑金矿床中,辉锑矿不单在裂隙中含金,而且有包裹金的现象,但矿石中锑与金的品位无明显相关关系。本研究以苗龙金锑矿床为例,分析三丹成矿带内金锑矿床的主要特征。
苗龙金锑矿床的赋矿层位为寒武系三都组和锅塘组上坡段,岩性为灰、深灰色薄层条带状灰岩、层纹状泥灰岩、厚层砾屑灰岩、砂泥质灰岩以及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矿床位于区域性甲倒断层旁侧,褶皱较为发育,自西向东有排降向斜、苗龙背斜、瓦寨向斜及次级小褶曲,由上述褶皱组成轴向呈NNE 向的苗龙复向斜。该复式向斜核部与断层交汇处,往往有金矿化或矿体富集。
矿区内金矿化与断裂构造密切相关。从构造形迹来看,区内构造分为近SN 向、EW 向、NW 向和NE向4 组,其中与关系最为密切的构造组为近SN 向构造和EW 向构造。SN 向断裂的发育是区域性断裂在矿区内的应力表现,是三都—丹寨地区多金属成矿的主要控矿构造;EW 向构造则是在矿区内表现为容矿构造,金矿体主要赋存在断层破碎带内或上、下盘蚀变围岩数米处,在断层膨大、分支复合处,矿体也随断层空间形态而变化。
目前矿床内圈定金矿体34 条,矿体长为30~185 m,倾斜延深为15~225 m,厚为0.87~14.21 m,Au 品位为3.12~25.09 g/t,平 均 品 位 为5.32g/t;As 品 位 为0.24%~1.31%;Sb 品位为0.78%~10.43%。矿体严格受断裂控制,产状与断裂基本一致,空间形态表现为脉状、透镜状、豆状、囊状以及楔状。矿石矿物主要为自然金、毒砂、黄铁矿和辉锑矿,此外伴生有少量的闪锌矿、辰砂、自然银、辉银矿等,主要载金矿物为毒砂和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铁白云石、方解石、水云母,其次为重晶石和萤石。主要矿石类型为浸染状矿石,主要特征是含金的毒砂、黄铁矿呈浸染状分布于硅化白云岩及角砾中,其次是条带状矿石、脉状矿石和角砾状矿石。
铅锌矿主要集中分布在三丹成矿带南部、野记—地详断裂西侧,中部及西北角仅有个别矿化点,产出层位主要为上元古宇下江群,震旦系陡山沱组,寒武系三都组、锅塘组,其次为奥陶系红花园组,主要含矿岩性为泥质灰岩和白云岩,矿化明显受NNE向、EW 向断裂以及层间破碎带控制,矿床地质特征与黔南地区其他铅锌矿床明显不同。区内典型矿床主要有老东寨、乌龙沟及牛场铅锌矿床等。区内铅锌矿床主要地质特征与邻区(湘西—黔东成矿带)铅锌矿床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三丹成矿带铅锌矿床与湘西一黔东铅锌矿床特征对比
由表1可知:三都—丹寨多金属成矿带中的铅锌矿床与湘西—黔东的铅锌矿床在地质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表明两者在成矿作用方面有所不同。
锑矿主要分布于三都—丹寨成矿带北缘,南部仅有个别矿化点,目前已发现矿床(点)共计13 个。锑矿床集中发育于丹寨复兴、新华两地,榕江锑矿成矿带西缘,矿床产于下江群平略组灰、深灰色薄—中层粉砂质绢云母板岩中,通常含矿断裂通过时,在构造及蚀变有利部位存在锑矿富集。成矿带中部锑矿集中分布于高硐、苗龙一带,杨永关—烂土断裂和野记—地祥断裂控制的夹块内,含锑矿层位较多,分别为寒武系都柳江组、杨家湾组和三都组。含矿带岩石类型有灰黑色薄层泥质白云岩、层纹状泥灰岩、条带状灰岩、砾屑灰岩以及浅黄色钙质砂岩、钙质页岩等。
区内锑矿床的分布明显受断裂控制,北东部的锑矿床均产于NE 向断裂及其旁侧的层间破碎带中,中部的锑矿则受2 条区域性SN 向断裂控制,构造复杂,但锑矿化仍发育于断裂交汇处或层间破碎带中。由于受构造控制,区内锑矿体多呈脉状、似层状、扁豆状、透镜状或不规则状产出,矿体通常长为5~130 m,倾斜延伸1~120 m,在断裂膨胀收缩、分支复合或减免的部位矿体较富。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锑矿和硫铜锑矿,伴生有少量的闪锌矿、黄铁矿、微细粒金、辰砂、雄(雌)黄、毒砂等,脉石矿物有石英、玉髓、铁白云石、白云石、方解石、萤石等。矿石矿物多具有自形—半自形结构,宏观上呈浸染状、脉状、放射状、团块状、致密块状构造[5-7]。
从三丹成矿带主要矿床硫化矿物S 同位素组成可以看出,区内矿床硫化物S 同位素组成均为正值,以富重硫为特征,δ34S 值为+5.6‰~+30.8‰(图2),均值为+17.5‰[7]。矿床中S 的来源可分为3 类:①幔源硫,δ34S 值接近0‰,变化范围较小;②壳源硫,来自地壳岩石,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大;③混合硫,地幔来源的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混染了地壳物质,各种来源的同位素相互混合[8-9]。从大地构造背景来看,三丹成矿带未出露岩浆岩,且S 同位素组成与幔源δ34S 值相差较大,故排除幔源物质对硫的贡献。三丹成矿带矿床赋矿地层多为寒武—奥陶系的海相碳酸盐岩,其δ34S值为+15‰~+30‰,与三丹成矿带硫化物S同位素组成相似,因此海相碳酸盐岩中硫酸盐的还原作用极有可能是成矿流体中S的来源之一。
区内矿床赋矿围岩δ13C 值为-0.2‰~-4.68‰,矿床脉石碳酸盐矿物δ13C值为-1.84‰~-18‰;矿床δ18O值为+15.49‰~+22.69‰[7]。成矿流体中的CO2主要有3 个源区:①地幔起源的CO2,该源区所提供的CO2往往与地幔的去气和脱气作用有关,其δ13C 值为-8‰~-4‰,δ18O 值为+6‰~10‰;②沉积有机质,其δ13C 值为-30‰~-15‰,δ18O 值为+24~+30‰;③海相碳酸盐岩,其δ13C 值为-4‰~+4‰,δ18O 值为+2‰~+30‰[10-12]。由δ13C―δ18O 图解(图3)可知:除了四相厂矿床外,其余矿床碳酸盐矿物均落入海相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区域,表明碳酸盐溶解作用是成矿流体中CO2的主要来源,暗示水岩反应在成矿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丹成矿带的中东部依次为台缘斜坡相和浅海内陆棚相,特别是内陆棚相的黑色碎屑岩系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当丰富,已达到生油岩系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对Hg、Au、Pb、Zn、Cu 等成矿元素具有吸附作用,使之与原岩一起沉积富集,从而构成该区主要的金属元素富集层位。因此下寒武统黑色碎屑岩系具有提供大量成矿金属的前提条件,是三丹成矿带成矿金属的潜在源区之一。矿床的发育和空间展布明显受构造控制,部分构造是矿体的直接容矿空间,可见成矿流体由深部经构造运移至海相碳酸盐岩层位,地球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得海相硫酸盐发生还原作用形成大量还原S2-,与热液中金属离子结合沉淀成矿。
(1)三丹成矿带中的金矿、锑矿、铅锌矿等金属矿床明显受构造控制,主要体现在矿体产于构造中或构造旁侧,构造的活用为热液运移和金属物质来源提供了前提条件。
(2)S 同位素数据显示三丹多金属成矿带中硫化物的δ34S 值接近于赋矿地层海相碳酸盐岩的δ34S 值,因此金属矿物的沉淀与海相碳酸盐岩中硫酸盐的还原作用有关;C—O同位素研究表明,碳酸盐溶解作用是成矿流体中CO2的主要来源。
(3)区内矿床的发育和空间展布明显受构造控制,多金属成矿与岩性—构造—流体耦合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