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对精神发育迟滞伴运动迟缓患儿的疗效分析*

2022-06-28 08:59杨晓春王东旭杨勇王玮琪徐礼敬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量表发育患儿

杨晓春 王东旭 杨勇 王玮琪 徐礼敬

精神发育迟滞是小儿神经发育最多见的症状之一,同时也是造成患儿智力发育障碍的原因之一。运动迟缓也是小儿神经系统异常所致,属于发育性残疾中的一种[1]。在精神发育迟滞伴运动迟缓患儿中,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导致患儿的运动、语言及社会适应能力落后于正常儿童,其发病率在1% ~3%[2]。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是指在进行运动训练的同时进行认知功能锻炼,依据认知符合原理及注意力原则,多注重认知功能与肌肉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改善患儿的神经系统功能及运动能力[3]。但目前将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应用于精神发育迟滞伴运动迟缓患儿中的报道较为少见,在本次研究中,对精神发育迟滞伴运动迟缓患儿进行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探讨其临床应用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5月至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科进行诊治的精神发育迟滞伴运动迟缓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精神发育迟滞伴运动迟缓的诊断标准;(2)患儿年龄在3 ~6岁;(3)无脑部占位性病变、其他进展性或发育倒退性疾病;(4)无免疫系统疾病、急慢性传染病;(5)患儿家属无理解、交流及认知障碍。排除标准:(1)中重度营养不良;(2)合并有心、肝、肾等实质性脏器功能障碍;(3)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先天性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儿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3 ~6岁,平均(3.61±1.21)岁;体质量16.23 ~33.24 kg,平均(21.67±1.28)kg;患儿家属受教育程度:初中12例,高中或中专23例,大学及以上15例。对照组患儿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3 ~6岁,平均(3.68±1.42)岁;体质量16.11 ~33.09 kg,平均(21.42±1.35)kg;患儿家属受教育程度:初中14例,高中或中专22例,大学及以上14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家属受教育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伦理学会同意批准,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单纯的运动治疗为主的干预方案,即根据生长发育顺序及患儿自身的运动水平制定运动方案,1次/d,30 min/次,5次/周,共训练6个月,训练具体内容如下,(1)头部训练:选择适用于小儿的Bobath球,指导小儿取俯卧位用双肘支撑,拉伸患儿颈部后伸肌群,而后取仰卧位训练患儿颈部前屈肌群。(2)平衡训练:指导患儿取坐位,将悬吊系统固定于患儿躯干,利用悬吊系统在没有坐位支撑的情况下,保持坐位,训练患儿的下重心转移能力。(3)爬行训练:继续将悬吊系统固定于患儿躯干,指导患儿取双手与膝盖部位接触地面的4点跪位,根据患儿自身的训练强度与肌力,逐步减少悬吊系统的辅助,加大患儿四点支撑的时长;待患儿躯体保持平稳后,在患儿髋部给予部分垂直压力,在患儿适应后,逐步增压,而后要求患儿进行下肢交替运动及四点爬行训练。(4)站位训练:要求患儿手扶桌沿保持站立姿势,而后逐步过渡患儿单手扶桌面,另手扶梯背架,在坚持60 s后,即可给予患儿髋关节辅助下无手扶支撑物的站立训练。(5)步行训练:要求患儿在助行架上进行扶走训练,逐步过渡至单手扶走至无手扶行走。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感知信息的输入,给予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并给予患儿发育发展里程碑,来确立患儿所出的认知发育阶段,对患儿已存在和缺失的认知域进行全面分析,给予针对性认知干预训练,具体内容如下:(1)在患儿进行头部训练时,采用会发声及色彩鲜艳的教具,指导患儿在训练的同时,眼神随着教具移动,训练患儿的视觉注视及追踪能力。(2)在患儿进行平衡训练时,待患儿坐位稳定后,在家长的配合下,从容器中取出物品,或找出藏在容器里的物品,加强患儿空间概念及物品恒存的概念。(3)在患儿进行爬行训练时,给予其手拍鼓类的教具,嘱患儿在保持躯体平衡的同时,抬另一手拍击教具,训练患儿的自我平衡控制力。(4)在患儿进行站立训练时,可给予患儿简单的拼图或积木,锻炼患儿视觉认知与手部精细能力。(5)在患儿进行步行训练时,牵手走时带患儿走不同颜色、会发声的脚印,给予患儿颜色及声音的反馈;进行语言锻炼,具体内容为康复治疗师拿出印有植物、食物、颜色、卡通人物、数字及交通工具等物体的卡片,在患儿家长的参与下,选择患儿所喜爱的卡片内容,在训练过程中要求患儿看着卡片,说或读出内容,每5个卡片为一个任务,如若出现错误或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则视为任务失败,从头开始。两种训练均在患儿进行步行训练时进行,同时尽快做出报告。训练6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训练前后的运动发育情况,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主要包括粗大运动商(GMQ)、精细运动商(FMQ)及总运动商(TMQ)等三个方面进行测评,GMQ主要从实物操作、姿势、移动等三个层面进行测定,FMQ则从抓握、视觉-运动总体结合运动等两个层面进行测试,TMQ即为两者结合后评定得分,GMQ、FMQ及TMQ中每个项目的评分均在0、1、2分三个等级,评估最终的结果以发育商表示,得分在121 ~130分表示优秀,得分在111 ~120分表示中上,得分在90 ~110分表示中等,得分在80 ~89分表示偏下,得分在70 ~79分表示差,得分在35 ~69分表示非常差[4],均在训练前及训练后进行测评。

比较两组患儿训练前后的智力发育水平,采用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量表评价智力发育水平,该量表包括智力量表(MDI)与运动量表(PDI)两个量表组成,得分在120分及以上表示优秀,110 ~119分表示中上,90 ~109分表示中等,80 ~89分表示中下,70 ~79分为临界值,69分及以下表示智力缺陷[5],均在训练前及训练后进行测评。

比较两组患儿训练前后的社会生活能力,采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进行测评,该量表从独立生活、运动、作业操作、交往、集体活动、自我管理6个层次进行测评,得分12分为优秀,11分为良好,10分为正常,9分为临界值,8分为稍差,7分为差,6分为非常差[6],均在训练前及训练后进行测评。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率(%)表示,用χ2检验。GMQ、FMQ及TMQ评分、CDCC量表评分及S-M评分等数据呈正态分布,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评分比较

训练前,两组患儿的GMQ、FMQ及TM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患儿的GMQ、FMQ及TM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儿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训练前比较,P<0.05。

组别 GMQ FMQ TMQ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观察组(n=50) 73.26±12.64 87.65±11.53* 78.28±9.57 90.54±10.13* 71.66±14.33 86.41±12.30*对照组(n=50) 73.41±12.38 79.82±11.78* 77.93±9.60 81.62±10.02* 70.55±14.76 75.19±11.84*t值 0.059 3.358 0.182 4.426 0.381 4.647 P值 0.952 0.001 0.855 <0.001 0.703 <0.001

2.2 两组患儿CDCC量表评分比较

训练前,两组患儿的MDI及P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患儿的MDI及PD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CDCC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儿CDCC量表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训练前比较,P<0.05。

组别 MDI PDI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观察组(n=50) 80.35±7.12 92.75±5.43* 87.60±7.60 102.37±9.74*对照组(n=50) 81.17±6.88 87.63±5.28* 88.38±7.31 95.62±9.17*t值 0.585 4.780 0.523 3.567 P值 0.559 <0.001 0.602 <0.001

2.3 两组患儿S-M评分比较

训练前,两组患儿的S-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训练后,观察组患儿的S-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儿S-M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儿S-M评分比较[分,(±s)]

组别 训练前 训练后 t值 P值观察组(n=64) 7.25±1.68 9.31±1.34 6.778 <0.001对照组(n=64) 7.30±1.37 8.04±1.26 2.811 0.006 t值 0.163 4.882 P值 0.870 <0.001

3 讨论

精神发育迟滞具有多种定义,如智力低下、精神系统发育不全等,且并未被归类为躯体疾病,其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脑部在发育时期引起功能异常[7]。当精神发育迟滞后多会影响患儿的运动功能,处于婴幼儿时期的患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育里程碑落后,即可判定为精神发育迟滞伴运动迟缓患儿[8]。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指同时或交替进行两种或以上的行为、认知训练,认知-运动双任务涉及个体加工信息、选择信息及运动执行的能力等,对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和运动都产生一定的积极效应[9],因此,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运用于运动发育迟缓的患儿有一定的依据和可行性。当人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时常需要运动与认知双重配合,如在取物的同时需要观察物品信息及与自我的距离,当精神发育迟滞伴运动迟缓患儿在进行运动与认知双重配合时,身体协调能力与注意力等资源占有分配易到达极限,影响患儿的社会生活能力[10]。

在本次研究中,训练后,观察组患儿的GMQ、FMQ及TM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可明显提高患儿的运动发育水平,在患儿进行康复训练时,给予行为、认知训练,在患儿需要完成此项任务时,提高患儿的认知切换速度,利于改善患儿神经系统发育,提高运动与认知之间的协调能力,使大脑合理进行资源分配[11]。观察组患儿的MDI及PD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可明显提高患儿的智能发育水平,在对患儿进行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时,使患儿认知切换速度加快,提高患儿脑部对认知的分配政策,提高患儿的智能发育,同时进行运动训练,增加肢体间的协调能力,通过外界的多样刺激,增加大脑皮质神经元的突触数量,提高患儿的接收信息与处理信息能力与速度,优化患儿神经系统的发育环境[12]。观察组患儿的S-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可明显提高患儿的社会生活能力水平,不仅可提高患儿的信息接收与处理能力,提高患儿的认知切换速度,还可提高运动与认知之间的协调能力,同时改善认知和躯体控制能力,从而促进患儿社会生活能力水平的提高[13]。

综上所述,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对精神发育迟滞伴运动迟缓患儿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患儿进行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后,可有效提高患儿的智力发育水平,增加患儿的认知能力与肢体控制、协调能力,提高患儿的社会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量表发育患儿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唇腭裂患儿家长围手术期的心理需求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别忽视了小儿发育迟缓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冰川是发育而来的
动物变态发育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