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汽车后市场特征及未来发展(一)

2022-06-28 07:26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汽车发展

历经近20年高速发展后,我国汽车存量市场即将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其高规模、高增长也在吸引着越来越多企业和资本的关注。不断攀升的汽车保有量和平均车龄保证了我国汽车后市场持续的增长潜力,产业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则以数字化之手为汽车后市场全价值链带来了效率的突破,也进一步加速了行业的变革与整合。

风起云涌的我国汽车后市场产业链,背后是哪些力量在推波助澜?机动车维修经营者经营发展状况如何?消费者的特点是什么?未来价值链分工及格局将何去何从?在此通过对政策、资本、消费者、商业逻辑等多维度的深入分析和解读,洞察我国汽车后市场行业变革和未来趋势。

1 我国汽车后市场的特征和痛点分析

我国汽车新车市场增速放缓已是趋势。我国汽车市场已不再是新车“增量”独角戏,全球最大汽车“存量”市场即将易主中国,巨大的存量宝藏吸引了大量目光。而在繁杂冗长的汽车后市场产业链中,汽车维修与养护业务是消费者用车生命周期中“需求最刚性”“消费频次相对较高”的细分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大且潜力巨大,汽车维修与养护行业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汽车后市场的明星赛道,持续吸引行业目光与资本的关注。但是,我国汽车维修与养护市场高增速的华丽外表难掩背后的长期发展痛点。尽管过去10几年汽车维修与养护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但其服务市场相对滞后,整体处于散、乱、小的阶段,汽车维修与养护市场繁荣发展的背后仍存在着各类问题和行业发展痛点,并长期被行业高速发展所掩盖。但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对行业的渗透加速及消费者逐渐走向成熟,汽车后市场变革有望加速,行业洗牌窗口呼之欲出,将会有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模式发展起来,未来也一定会出现比较大的头部企业来引领行业更加高质量的发展。

1.1 我国汽车维修与养护市场的独有特征

受我国特色的经济、产业基础和社会因素等综合影响,汽车维修与养护市场的发展形成了以下独有的特征。

(1)市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过去20年,得益于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红利,我国汽车销量长期以来增势强劲,汽车保有量有望在2025年超过美国(图1),成为全球汽车保有量最大市场。此外,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新车销量第一大市场的中国市场,以及存量市场中不断攀升的平均车龄,将双效合一,共同驱动我国汽车维修与养护市场继续高速增长。

图1 我国和美国汽车市场乘用车保有量趋势对比(百万台)

(2)社会效益突出。汽车行业是一个规模大、制造成本高、投资周期长、资金密集、劳动密集的特殊行业,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显著拉动了上下游关联产业发展。2017年,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达8.82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6%。从汽车工业产业链来看,其能带动100多个产业的发展。根据《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9)》蓝皮书,2017年末,汽车制造工业直接从业人数是630万人,相较于2007年的204万人,10年增长了20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2005年我国62个部门的投入产出流量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就可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增值2.64元。国家信息中心分析认为,汽车产业(包括零部件企业在内)和相关产业的就业比例关系是1∶7,即汽车产业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就会带动相关产业增加7个就业岗位。按照《中国汽车工业:中英文版》的推算,从全产业链带动就业人数的角度,汽车业是第一制造产业。

(3)行业成熟度低。我国汽车维修与养护市场发展历史较短,与经历了近百年发展历史的欧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汽车维修与养护市场发展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行业快速发展至今仍旧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和痛点。一是行业标准匮乏,发展规范性不足。我国汽车维修与养护市场由于发展历史短、行业协会权威性不足、政策体系待完善、市场集中度低等多种因素,目前在主要配件、服务流程、维修技术等方面的标准和认证体系都相对欠缺,行业发展规范化的实现任重道远。二是行业信息化程度低。虽然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发展迅猛,大量依托数字化技术的智慧零售模式异军突起,但占比还是少数。而从行业整体从业者来看,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大量从业者对经营管理缺乏数字化认知,而过度竞争也使企业信息化购买力偏弱,加剧了从业者对产业信息化的需求和理解都停留在相对不足的现状。三是汽车维修技术信息不对称。虽然近年来国家频繁出台相关政策,禁止汽车主机厂在汽车售后维修方面的技术垄断,要求主机厂向社会无差别公开汽车维修技术信息,但目前从行业实践来看,大部分主机厂采取的是形式上配合的策略,在披露信息质量及配套诊断工具等方面存在不足。虽然目前有95%以上的汽车企业开通了网上平台披露对应的汽车维修技术信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料专业加工能力不足、公开内容不全面不彻底、公开质量参差不齐、公开平台友好性不足等问题。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的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更多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更多厂商只是例行公事,仍旧有所保留。因此,以目前的汽车维修技术披露的质量来看,还难以满足社会第三方汽服行业从业者在技术上的信息对称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第三方汽车服务企业从业者的发展。汽车后市场信息的透明化、发展的开放化和渠道的多元化仍需从业者的持续努力。四是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汽修专业的各类院校总量有近千家,仅从院校数量角度来看,汽车维修人才的供应应该不是行业短板,但实际情况却是科班人才与终端网络对人才的需求存在错配,大量科班人才并未最终流入汽服行业,行业高端及高质量人才依旧较为缺乏,因此目前汽车维修与养护行业大量汽服网络人才培养仍以传统“学徒模式”在开展,并以非科班人才店内培养为主,这也是目前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核心痛点。五是行业投资人成熟度低。由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时间较短,目前我国独立汽车后市场网络主要经营者大多是非专业出身的第一代投资人,特别是有大量经营者是从过去零配件汽配行业走向下游加入了汽车维修与养护大军,拥有明显的配件销售烙印,但服务意识、商业素质、管理能力及数字化能力等参差不齐。同时高质量投资人及参与者的长期欠缺,一定程度上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阻碍。

(4)行业发展质量参差不齐。一是行业入门门槛低,从业者发展质量良莠不齐。受行业特性影响,我国汽车维修与养护市场初级基础服务技术、资金、人才、行业资质等方面的进入门槛都相对偏低,导致目前行业内中小型汽车维修企业众多(占比约80%),特别是在监管较弱的广阔下沉市场中,甚至存在大量无照经营的门店,它们往往在经营环境、服务品质、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短板,不断加剧着社会对汽车维修与养护行业的负面刻板印象。二是汽车后市场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待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拥有全球瞩目的人口红利,劳动力过剩导致消费者普遍对服务行业,特别是在经营环境较差、充斥过剩无序竞争的汽车维修与养护行业的从业者欠缺价值认同和尊重,尤其是目前行业中最真实的基层从业者(主要指汽修技师)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薪酬待遇低,因此汽车维修与养护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而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行业高质量人才的短缺,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形成了我国汽修技师职业社会地位和职业尊严不足的现状。据行业协会专家预估,全国470多万的从业人员中,70%左右的只具备初中文化水平,而真正具备维修和检测能力的员工不超过30%,这样的人员组成结构,严重影响了汽修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1.2 汽车维修与养护市场的痛点分析

随着我国汽车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行业发展的不断深入,上述行业特征引发的痛点也正在变得越来越明确和突出。

(1)过度竞争导致盈利性低下。过低的行业入门门槛导致我国后市场从2015年前后就开始进入竞争白热化供求倒挂状态。横向来看,我国汽车维修与养护市场单店服务汽车数量的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图2)。单店平均保有客户规模过低,导致行业竞争异常激烈,资产效率难以提升,决定了行业整体利润率微薄。此外,供需失衡下出现的长期价格竞争又是人们熟悉的剧本,进一步让行业利润空间雪上加霜。

图2 中美汽车维修与养护企业平均服务汽车数量对比

(2)行业诚信缺失、信任危机难以化解。长期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出现了很多商家为维持盈利使用低质甚至是假冒配件的现象,同时消费者维权成本较高。部分商家的不正之风难以得到有效抑制,长期以来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行业面临严重信任危机。同时,行业普遍在价格透明度和服务过程透明度上有所欠缺,再加上我国汽车消费者本身对汽车了解程度偏低,导致目前客户信任危机难以化解、基盘客户难以构建的困境。从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来看,汽车及零部件投诉占比高达4.2%,大幅超越其他行业投诉量,占投诉量“榜首”,而汽车及零部件投诉中,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一是产品质量问题多,大部分投诉集中在汽车零配件上;二是售后服务问题多,故障不能一次性修好,出现返修状况,或故障多次维修却不能彻底解除,维修不出具明细等;三是检测举证维权难,汽车、配件及服务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举证难、鉴定难、求偿难。

(3)传统供应链模式效率低下。我国汽车零配件供应链长期是区域性多层分销汽配模式,中间环节众多且高度碎片化,各环节的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低,流转成本高,供应链效率低下。同时,层层加价模式下,消费者要同时为价格虚高和效率低下买单。此外,供应链市场规范性不足,经销商进货渠道混乱,还存在假货和质量低劣等问题。多层分销模式下零配件出厂至消费者消费端平均加价率较高,终端消费者的采购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渠道扁平化具有极大的需求空间。汽配经销从分销阶段到连锁阶段再到电商阶段,在制造厂与经销商或直接消费者之间的中间环节,原来需要多个分销商或连锁商,进入电商模式后,中间环节只需要一个电商平台即可。它将把25%~40%的多层分销模式综合加价率和15%~25%的终端服务商平均加价率,降低到自营电商B2C模式的7%~10%加价率,对产业链上的多数企业是难得的市场机遇。

(4)“人才荒”问题愈加严峻。汽修技师社会地位和薪酬水平长期偏低,导致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同时当前汽修培训教育体系与终端实际用人需求仍有较深供需错配现象,还难以规模化高质量满足行业人才需求。

(5)管理水平低下。汽车后市场大量的参与者当中,除部分领先的数字化智慧零售平台外,原有大量企业在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方面的发展仍不尽人意。究其原因,除了前述的行业从业人才掣肘外,低盈利能力及投资人对管理价值的低认知,也导致了行业信息化程度及信息化投入不足,这也极大地影响了管理效率的提升,为行业的规模化发展设下了又一道阻碍。

2 市场前景分析

2.1 市场端:新车销售长期增势不改,存量登顶全球,推动后市场成为长期焦点

(1)疫情造成短期新车产销承压,但长期增长势头不改。新冠疫情一度重创我国汽车市场,但得益于我国防控有力并加上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各地方政府对新购车(置换)补贴等一系列稳消费举措的出台,我国汽车市场止跌企稳,回暖迹象明显。疫情带来的短期波动将被时间熨平,市场不要忽视长期的结构性因素。我国车市自2018年中旬起便陷入了衰退期。在此期间,汽车市场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首先,置换和增购需求超越首购,成为乘用车市场主要的销售动力;其次,豪华车销量稳步攀升,渗透率不断提升,而中低端汽车市场,尤其是售价8万元以下的乘用车市场份额加速萎缩,这也一定程度造成了自主品牌车企市场份额的大幅下滑。乘用车市场的结构性特征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并行的趋势。随着存量替换取代首购需求,我国车市未来5年的销量增速或也将随之放缓,汽车市场至少到2022年才能恢复至2019年销量水平。长期来看,新车销售市场高增长时代的一去不返,也预示着汽车市场整体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

(2)电动汽车市场增速虽快但中短期汽车后市场仍旧由燃油车主导。虽然乘用车整体而言销量高增速不在,但新能源车经历快速洗牌周期后已进入阶段性爆发前夜,而从中长期来看,按照2020年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指导文件来看,随着我国汽车行业“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趋势进一步深化发展,新能源汽车有望在2025年实现销量占比20%的目标,但就市场整体结构来看,未来5年~10年还是以燃油车为主,其市场保有量基盘主体地位依然稳固。

(3)汽车存量超过美国登顶全球,汽车后市场将成为长期关注焦点。稳定增长的汽车保有量、逐步老化的车龄结构,为我国汽车后市场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根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9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90亿辆,其中汽车2.97亿辆,我国成为100年来首个汽车保有量超过美国的国家(截至2019年底,美国汽车保有量约为2.8亿辆)。按照单车年均维修与养护花费4 000 元/年计算,目前国内汽车售后维修与养护市场容量有望超过万亿元规模,新车市场虽然出现增速放缓迹象,但我国汽车市场仍旧是全球第一大新车市场,汽车维修与养护市场容量将持续稳步增长。

此外,从新车需求长期潜力看,我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无论是对比欧美日韩等成熟市场,还是同马来西亚、俄罗斯、巴西等与我国人均GDP相近的新兴市场比较,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意味着我国汽车保有量从中长期看仍有很大增长空间。此外,驾驶员数量的稳定增长也为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提供了需求保障,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9月,全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4.76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39亿人,占驾驶人总数的92.14%。

(4)车龄的老化进一步加速其从4S店体系流失,利好第三方汽车维修与养护行业发展。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在2010年~2018年间,我国保有期在5年以上的车辆占比呈逐年上升态势(图3),保有期在5年以上的车辆占比从39%提升至47%。车龄的增长一方面将直接带来更多的维修与养护需求,另一方面随着车龄突破质保期限,消费者对4S店体系的依赖性也会逐渐降低,更多转向独立汽车后市场服务提供方,为整体汽车后市场尤其是独立汽车后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图3 2010年~2018中国汽车保有市场车龄结构分析

2.2 政策端:政策起步较晚,近期政策频出但落实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国汽车后市场政策端关注度有所升温,支撑政策频现。在2014年之前,我国汽车维修与养护产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均处于相对缺乏配套政策的状态。2014年,由交通运输部牵头,联合发改委、工商总局、质监局等共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 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交运发〔2014〕186号),不仅确立了汽修产业在汽车后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更是开启了政府对汽车维修保养等产业发展的引导、规范和监管周期。2015年起,多部门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涉及产业链各环节和各利益群体,试图引导行业朝着公平健康、良性有序、创新活力的方向发展。梳理过去几年来针对汽车后市场的政策细则可以发现,监管主要围绕3个整治思路和方向:开放化、透明化和规范化(表1)。

表1 2015年以来汽修产业政策主要关键词及影响导向

(1)开放化。最能体现政策开放性思路的是《关于汽车业的反垄断指南》,该指导政策开启了汽车后市场反垄断监管的新常态,并对后续的配套政策、反垄断执法提供了政策依据。反垄断指南要求主机厂和4S店为代表的授权体系开放技术、信息和配件,迫使4S店体系特别是在售后业务上完全进入市场化竞争;通过放开原厂件流通、培养自主品牌售后配件,扶持独立维修体系,从而推动中国汽车售后零部件和维修行业的发展。

(2)透明化。透明化和开放化两大政策方向相辅相成。透明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仍然是要求主机厂对配件信息、维修技术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具体到检修设备的型号信息、购买渠道,零部件商标、编号及购买渠道等;第二是维修机构(包括4S店和独立售后)对终端消费者在配件来源、价格、服务的透明化。2015年的《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2016年和2019年的《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均反映了这一政策导向。

(3)规范化。规范化是汽车后市场产业政策的另一大指导方向,它具体又可表现为行业信息化的建设、服务标准化的确立及对售后企业经营活动的约束和监管。首先,在信息化建设上,交通运输部自2016年便在全国范围开展以车辆识别代码(VIN码)为身份识别的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设试点工作,并交由各级交通管理部门主导推进。2019年修订的《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则进一步加强了对于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设工作的监管力度。其次,对于维修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性引导上,《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给出了详细的监管示范,更进一步清晰化了规范化动作及惩罚措施,推动了行业规范化进程。

但同时也应理性看待政策,目前产业政策更多以引导为主,落实及高质量发展的深化还是需要行业内部自身来推动,特别是头部企业应在政策指导方向上做出表率作用,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从行业政策支持上看,应该说支持力度还是明显增强的,但在汽车维修与养护行业本身并不是一个资源和政策强驱动的市场,行业更需要的是内生发展质量的改善,非常依赖优秀的企业出现来改变行业发展方向,但相信随着技术与市场走向成熟,优秀的高质量企业会逐渐出现并引领市场发生变革,这种趋势已经初见端倪。

2.3 资本端:依旧是资本重点布局赛道,但热度有所降温,细分赛道选择趋于理性

由于汽车后市场发展的持续向好,汽车后市场一直以来也都是资本重点聚焦的领域,但纵观近年汽车出行领域的融资情况可以发现,与新车市场炙手可热的共享出行、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细分赛道相比,资本对汽车后市场的整体态度有一定降温,汽车后市场企业融资的次数和规模都开始出现收缩趋势。资本端的紧缩也进一步加快了行业洗牌、优胜劣汰的步伐,推动行业商业模式的成熟化和整体发展质量的提升。产业投资趋于理性,总额有明显下降。从具体汽车后市场内的赛道投资趋势上看,资本方的投资风格与前几年的“百花齐放”“敢于试错”不同,2019年开始赛道选择趋于理性,不再轻易为求新求异的商业模式买单,而是更加客观冷静地审视商业逻辑可行性及企业关键业绩指标,更倾向于寻找商业模式逐渐清晰、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标的进行投资。因此,从资本市场的投资态度上看,资本规模有所降低,赛道选择越来越谨慎。从细分赛道上看(图4),汽配供应链领域逐渐开始受到资本的更多青睐,近年发展迅速,这与产业互联网发展逐渐深入及汽配供应链商业模式逐渐清晰有密切关系。

图4 2019年汽车出行行业各细分赛道融资占比情况

尽管市场存在诸多痛点,但存在痛点也意味着行业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行业内外的新老企业也都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从痛点着手希望推动行业变革。而之所以近几年汽车后市场转型加速热闹非凡,其实,很重要的驱动因素是数字化技术发展达到了相对可支撑变革的周期,传统的痛点有望借助数字化技术得到高质量、高效且具备规模效应的改善,未来行业变革胜出的关键也在于谁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并基于对行业的深度理解完成数字化与业务的深度适配。

猜你喜欢
汽车发展
2019年8月汽车产销环比增长 同比仍呈下降
汽车的“出卖”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3D 打印汽车等
会飞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