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利
她,20多年来,长期扎根农业科技管理一线,坚持以服务科研、服务产业为核心,全力实施企业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她,不仅自己是科技工作者,还紧密联系和服务集团科技工作者,促进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发展,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级荣誉1项、市级荣誉4项。
她就是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北农集团”)副总裁、研发服务平台总裁、科协副主席王丹玉。
“大北农集团今天的产业遍布全国,也许看起来一切那么稀松平常,但是当目光穿越时光的隧道,回放曾经走过的每一步,用心血和拼搏铺就的大北农事业路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为自己和集团的艰辛成长而感慨,也为我们的辉煌事业而骄傲。”王丹玉回望在大北农拼搏的20多年时光,感慨良多。
大北农集团是以农学博士、讲师邵根伙为代表的青年学农知识分子创立的农业高科技企业。自1993年创建以来,大北农集团一直以“创建世界级农业科技企业”为企业发展愿景,正是本着致力于以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梦想,王丹玉有幸成为大北农集团的一员。到今天,集团产业布局涵盖饲料动保科技产业、养猪科技产业、作物科技产业、农业互联网多个领域,目前已拥有近20000名员工、220多家生产基地和近300家分子公司,在全国建有10000多个基层科技推广服务网点。2010年,大北农集团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农牧行业上市公司中市值最高的农业高科技企业之一。每当目睹着集团创新的蜕变,王丹玉方觉得日月如梭,光阴荏苒。
以身作则 重视女性人才
随着集团规模和人员的不断壮大,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如何为员工搭建技术创新体系学术交流平台,如何开辟集团研发人员内外部交流与合作通道,如何更好地为集团技术创新服务,这一系列问题都伴着王丹玉的疑惑随之而来。
早些年,王丹玉发现,大北农集团有科技工作者1000多人,其中女性科技工作者就有600多人,占整个企业科技工作者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这其中就包括作为大北农科协副主席的王丹玉和集团科协秘书长。这让她敏锐地意识到,集團应该重视女性科技工作者及管理人员的工作,努力服务好更多的优秀女性创新人才。
为了搭建技术创新交流平台,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王丹玉提议进行人才机制创新,为此,大北农科协设立了研发文化部、研发创业人才中心、创新学院,建立企业的研发文化,做好人才感召,注重对新入职博士和中高端人才尤其是女性人才的培训培养,不断创新“选、育、用、留”机制,为企业科协的研发人才争取更多的荣誉、项目申报及培训机会等,以确保她们留得下、留得住、留得久。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北农集团有多位女性科研人员获得全国、各省市人才专项奖励,其中,动物保健技术中心技术总监、博士刘澜获得“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王丹玉本人也获得2013—2014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组织者,并作为企业科协女性代表当选北京市科协第九届常委。在王丹玉的引导下,集团的女性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集团目前在动物营养、生物饲料、生物育种、动物保健及生物农药方面设有7个科研中心,现有核心研发人员达到1635人,一半以上均为女性。
此外,每年三八节前夕,王丹玉还在企业内部组织开展巾帼英雄评选活动,发放奖金数万元,目前已有几十名从事农业科研一线的女性获得此项荣誉。她还鼓励科技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创新意识和科技管理水平,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在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方面,王丹玉给公司员工鼓足了干劲,给女性科技工作者吃了一颗“定心丸”。她不仅帮助团队战胜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还为企业产品创新、人才创新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激发了科技人才的研发热情和创业动力。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了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大北农集团从2021年开始,全面升级人才结构,尝试通过人才引领集团战略发展之路。“我们还提出了‘打造万人研发团队,创建世界级农业科技企业’的总目标,并全面实施‘五个一’研发人才金字塔战略(即1名集团首席科学家、10名产业首席科学家、100名高端研发人才、1000名博士级人才、10000名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王丹玉透露说。
整合资源 推动成果转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大北农集团作为北京中关村科学城的领军企业之一,高度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并提出‘千名博士人才工程’。目的是依托像博士后工作站这样的载体,让‘英雄有用武之地’。”王丹玉说,“大北农集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十四五’创新规划,最终目标是要创建世界级农业科技与服务企业,要在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的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方面独树一帜,走出一条大北农的发展之路。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对于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和需求逐年增加。”
据王丹玉介绍,早在2010年起,集团科协工作成员就根据集团研发特点和需要,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围绕集团经营管理、发展规划、重大项目、技术难题等,组织开展学术和技术交流活动,并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协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高新技术,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自觉承担起解决农业领域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的义务。
的确,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大北农集团以“千名博士人才工程”的启动为契机,围绕人才链、政策链、产业链精准发力,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以产育才、以才兴产,推动农业产业与高层次人才融合共进、协调发展,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更大的力量。王丹玉逐渐意识到,整合现有资源,在推动集团创新发展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丹玉依托大北农集团科协副主席的职务优势,深入基层,搭建集团与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有效建立和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海智基地”“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活动,打造了吸纳和培育科技工作者新模式。
2010年12月,在北京市科协的指导下,王丹玉带领团队申请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作为北京第一家民营企业设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她和团队一道,与在站院士保持深度合作。“现在我们和进站院士完全就是一家人,院士专家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比如范云六院士在生物基因的科研选题、最新国家政策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等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大帮助,不仅避免了公司走弯路,也规避了不必要的经济风险;张改平院士给我们作了很多场学术报告,让我们的科研人员明白搞科研不能闭门造车,要多和国际上的技术接轨;刘秀梵院士、陈焕春院士等多次给我们指明研究的方向,让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通过与院士及其团队的深入合作,大北农技术创新战略开始进入‘加速跑’阶段,实现了成果的产业化落地,并为集团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王丹玉说。
除了在新产品研發、研发团队培育、高端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实质性的工作,同时,她还服务10多个下辖二级科协,注册科协会员近2000余名科技工作者,每年组织近30次科协代表大会及会员活动、100余次技术创新培训会、50余场学术报告会,为会员们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培养集团高层次人才,开展创新争先系列活动,评选科技创新先进团队135个,先进个人351位,有效促进集团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热衷公益事业,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王丹玉,带领着团队“首创”中国农业领域社会力量公益奖项品牌“大北农科技奖”,通过奖励农业科学家,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409位申请人获得奖励,其中包括16位院士,并与67位获奖者合作科研,与127所高校院所建立联系,强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依托“大北农科技奖”搭建行业学术交流合作平台,举办颁奖大会和行业学术性论坛,吸引农业科学家近8000多人次参加。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她带领的团队不断提升奖项的管理水平、公信力和权威性,将“大北农科技奖”打造成农业界知名度非常高的社会性公益奖励,并获得直接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资格,为社会力量参与设奖开辟了蹊径。
科普惠农 助力乡村振兴
对身兼集团多个重要职务的王丹玉而言,她深知,技术创新是集团三大核心竞争力之一。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北农集团逐渐发展到产业涵盖饲料动保科技产业、养猪科技产业、作物科技产业、农业互联网、数字农业多个领域。创新的终极目标就是惠农,科技兴农。
2012年“大北农猪早期应用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大奖,这不仅让大北农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也点燃了全体大北农人科研创新的激情。
辉煌的科技成果背后是艰辛探索、奉献拼搏,与成功相伴的是砥砺奋进、铿锵前行。王丹玉以公司遍布全国的产品推广系统为基础,多次组织集团科协会员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向广大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宗旨,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助力我国乡村振兴,针对当地种植、养殖特色,并结合公司产品特色组织开展区域性、专项化的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活动共计150余次,参加培训人员达到2万人次,累计发放自编科普图书、资料、报纸、光盘超过10万份,受到了农民的一致好评。
她还曾向集团提议,为集团女性科技工作者搭建技术创新交流平台。2016年,大北农集团获批成立了“农业梦”星创天地,通过两年时间的发展,“农业梦”星创天地创建了当时国内服务养猪户最多、覆盖猪头数规模最大的“互联网猪产业”服务平台。截至2018年底,国家生猪市场共完成网上交易超过250亿元,日均交易额过1亿元,累计完成网络交易额超600亿元。这一成绩不仅促进了集团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也为她们提供了展示专业技能的舞台。为此,她们深入基层为农村创业女性提供各种养殖和种植技术指导,并为其提供种禽、种猪、饲料、兽药等创业资金扶持,形成了“公司+农户”这一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
王丹玉持续关注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勇担社会责任,奉献农业、服务农业、振兴农业,为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通过自身强大的实力感召了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投身到“科教兴农”的伟业中来。王丹玉表示,她和团队都不会满足于眼前的成绩,未来会一如既往,奋战在科研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教兴农、产业报国”的伟大历史使命,再接再厉、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凝聚创新的智慧和力量,携手同心,为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也进一步加快中国农业品牌走向世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