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丹
目前市面上的浮标各式各样,可满足钓友们日常淡水垂钓所需。但在具体使用时,我们对垂钓效果的要求越高,对浮标的区分就要越细,新手尤其要了解几种常见浮标的特点及适用环境。
先说普通型长浮标,它的总长多在45~50厘米之间,是目前浮标市场上的主打产品。这种浮标的优点是稳定性强,它对于野钓来说至关重要,毕竟野钓环境复杂多变,说不准会出现何种天气,在同等天气条件下,自然水域的情形肯定比黑坑、练竿池复杂,例如在同等风力作用下,自然水域的风浪肯定比黑坑等小水面的风浪要大得多。面对风浪,短标会剧烈颠簸,于钓者判斷信号不利。相比之下,长浮标的表现则出色得多。
7c6675798141d66cd9e3ae62adde2dbb2879bf190f359f76a6c45a1ca3fb302e
再说长脚长尾型的浮标,这类浮标的标身不外乎水滴形、枣核形、圆锥形几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重心偏向中间位置。有人总是喜欢比较短脚浮标和长脚浮标翻身动作的快慢,其实这种比较对于实际垂钓而言意义并不大。假设标尾长度、调钓方法、钓点水深皆相同,那么搭配这两种浮标的钓组到位时间几乎一样.真正影响钓组到位时间的是标尾长度。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完成调钓的浮标,其入水翻身后的运行特点是什么?没错,起初匀速下行,随后下行速度越来越慢。理论上讲,长标尾能延长钓组到位的时间,这意味着饵料既有可能被小杂鱼半路“打劫”.也可能遭遇目标鱼截口。如此这般,我们便可根据需要主动扬长避短,比如小杂鱼闹钩时,我们便可调高钓高,缩短钓组到位行程,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开小杂鱼的干扰。假如钓组在下行过程中遭遇目标鱼截口,我们便可直接借助长标尾的优势钓行程。目前市面上的长尾浮标均可用来钓行程,标尾既细又长的浮标效果尤为突出,标尾越细(尤其是细锥尾),浮标到位时间越长,对钓行程越有利。
值得一提的是长度超过50厘米(有的甚至超过70厘米)的超长浮标。与使用普通型长浮标相比,假如竿长、线长、水深、钓目均相同,用这种超长浮标可使钓组落点更远。这种浮标多用于黑坑.在水库亦可用。
还有一种十年前非常流行的短脚长尾标,现在已不多见。这种浮标针对性很强,即钓行程,因此还有另一个名字——行程标。以前的行程标多采用竹脚,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浮力,现在均被碳脚取代,短脚加上重心下降,浮标自身的稳定性得以加强。这种浮标的整体长度通常在30~35厘米之间,属于中等长度浮标。
最后说说短标。短标的总体长度不超过30厘米,有的甚至不到20厘米,这类浮标适用于浅水水域。试想,若在深度仅半米左右的水域使用长标.铅皮座和标座将过于靠近,顿口标相将变成轻微横移,信号不够清晰,因此宜用短标。
还有一种短尾设计的短标。水浅本就无需钓行程,索性让钓组快速到位,这种短尾标正好派上用场。短尾短标还适合打比赛、“掐鱼”时使用,只是调钓时略显麻烦。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浮标材质主要有芦苇、巴尔杉木、孔雀翎、纳米。
材质不同导致信号动作存在些许差异。有的人春季钓轻口鲫鱼时习惯用芦苇浮标,因为芦苇浮标动作更灵巧,善于表达轻口,到了小鱼横行、浮标信号多且杂的夏天再改用其他材质的浮标。其实,我倒是觉得不同材质浮标的区别没那么大,一支浮标只要用着顺手就行。相比之下,我反倒更喜欢人工材质的浮标,它不仅价格相对便宜,而且具有天然材质浮标不具备的稳定性。假如某品牌5号纳米浮标在使用过程中不慎损坏,我可以另取一支同款同号浮标直接换上,浮力分亳不差,而天然材质的浮标浮力则存在差别,尤其孔雀翎浮标,不仅使用寿命短,长期连续使用还会进水,它更适合打比赛使用。
除了标型和材质的差异,我们还要考虑浮标的吃铅量,即平时人们常说的用大标还是小标。这要视竿长、水深、风力、鱼情而定,长竿子搭配小浮标小铅坠显然难以抛投到位:如果只用小短竿钓小鱼,配大标必定信号不清晰,应该用小标;若钓点较深,钓组落水到位时间较长,换大标可加快钓组下落速度,节省时间:钓底时若鱼情活跃,宜用大标使钓组快速到位,提高上鱼速度。
如上,选浮标并不简单,多备几支才够用,起码要备齐大、中、小浮力的一套浮标才能勉强应对多变的水情和鱼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