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浪
内容摘要:中国的传统绘画注重画家的内在修养、文人气息、画面的书卷气,使中国绘画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人文精神是中国绘画的精神核心,它有着儒家的风骨、道家的太极、佛教的菩提。这种人文精神融入到中国的绘画中,利用笔墨技巧结合诗书画印来体现文人气息或反映自然、社会的总体特征。本篇论文将从我国绘画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并且每个时代绘画中人文精神也有所不同,从而探讨绘画与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和表现形式,逐渐彰显出具有民族的绘画特色,并由此体现出人文精神在我国绘画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 人文精神 儒道释思想
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历代画家智慧的结晶,是特殊的语言符号,是中国历史积淀的灵魂。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画与人文精神相互磨合、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逐步展现出独具中国绘画语言的精神面貌。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人文精神的内核什么?人文精神对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又产生了何种影响?人文精神通过绘画又该怎样传达出来?这些都是我们所要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加透彻的理解中国画中的美育精神、人文价值、美术教学都有着很大帮助的。
一.儒、道、释中对人文精神的影响
(一)人文精神的萌芽
中国绘画中的人文精神讲气韵、讲功夫、讲内涵。作品不仅仅反映物象的外部的形式,更透过了外在的形式去触摸作品内在的思想情感和传达出来的人文精神。探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离不开中国的本土文化,更离不开儒、道、释的精神内涵。
(二)儒、道、释的人文精神
1、儒家精神是以“仁爱”思想为核心,重视人的德行,关心人们的精神追求,以达到“克己复礼”的人生目标。儒家学者还通过身体力行去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对人价值的肯定,促进了人本主义的观念的发展。“把“成教化,助人伦”作为艺术的最高的目标,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作为理想美创作的方法,以到达情与理的和谐统一”[1]。儒家思想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阐释,对我国的画家的艺术修养、价值追求有着重要的影响。孔子提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表达出了智者仁者都喜欢对山水进行描绘,诠释出山水对文人情感陶冶、情操升华、修炼品性有着重大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绘画中的人文精神的发展。
2、家精神最高概念是“道”,即审美是精神与道的统一。“使人从一切实用、利害、乃至逻辑因果的束缚中超脱出来,达到一种虚、静、明的自由审美境界”[1]。道家重视“柔”,主张柔和的线条,使画面具有虚静、洒脱、阴柔的艺术效果。中国山水画面的自由性来自于道家主张精神绝对自由的观念,影响了中国绘画的透视学的发展即散点透视,构图饱满,内容丰富。老子重视“玄”,使中国绘画“山水画居首”“水墨最为上”。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哲学思想之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了中国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主流,倡导的是宁静、陶然、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道家思想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土壤上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释的精神在公元前一世纪传入了中国,并与中国的本土的哲学思想相互磨合,展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佛教的传入使当时的人们进行大量修筑石窟、佛像成为了人们精神家园。佛教艺术在南北朝时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是一个频繁战争的历史时期。整个社会弥漫着血腥和死亡,人们借用佛教艺术来麻醉自己。“现实生活是如此的悲苦,生命也宛如朝露,身家毫无保障,命运不可捉摸,生活无可眷念,认为人生充满悲伤、悲惨、恐怖,牺牲,事物似乎根本没有什么“公平”和“合理”也毫不遵循什么正常的因果和规律”[2]。而佛教艺术的传入,成为了人间苦难的圣地、精神的寄托、轻柔的梦境统统都放在佛教艺术这里,人们努力忘记社会的种种苦难、不公平,使人们麻痹在虚幻的美好之中。佛教艺术并迅速扎根于中国人的心底,各个阶层将现实的苦难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寄托于佛教艺术并找到精神的慰藉。
(三)儒、道、释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虚静”,释家的“忍”,都在进行相互补充,丰富了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而且也成为后来士大夫愤世嫉俗、忠诚义士心理及其艺术理念。其思想的渊源乃是对人文精神的体现,集中表现出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对人进行赞美和歌颂,也在含蓄之中又复归于虚静恬淡的自然状态。“只有这种状态,才能在有限的个体心灵与宇宙生命节奏的审美交融,从而在一个更为广阔、更具有超越性的审美境界”[4]。
二.中国绘画的大致发展脉络
中国绘画艺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展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绘画面貌,每个时代的的绘画都有着不同精神面貌、人文思想、价值追求。特别是人精神观念的出现使艺术更加贴近生活的轨道,同时也使我国宗教艺术、宫廷艺术步入了世俗化的脚步。我国绘画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发展、完善、丰富,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绘画。
首先中国绘画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早期的绘画和手工艺以审美和实用相结合,主要是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并在岩石或者陶器上绘制一些极具抽象意味的图案,例如鱼纹、花瓣纹,代表作品半坡文化出土《鹤鱼石斧彩陶翁》。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青铜器时代,这时期开始在青铜器上铸造各种器物,纹饰器型各异,例如商代的青铜器纹饰繁缛、形制结实凝重、厚重神秘,代表作品《后母戊鼎》,西周的纹饰较商代比较简约、庄重,铭文较长,流行纹饰窃取纹、重环纹,代表作品《毛公鼎》《虢季子白盘》。
秦汉时期的美术主要是用来宣揚统一的功业,显示王权威严,造型艺术体现了广袤无垠的宇宙意识,气魄深沉、雄大,在写实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客观实物的整体性和力度感,代表作品《兵马俑》《马踏匈奴》。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绘画从战国时期的萌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这时文人士大夫步入画坛,专业画家的出现,人才辈出,民间绘画与专业创作也相互影响。绘画也更加注重人物的气韵和内在精神,代表画家六朝三大家等。
隋唐时期绘画题材广泛、手法多样、用色丰富。山水画和花鸟画得到发展,山水画呈现多样态特色,花鸟画成为了独立的画科。唐代绘画对象造型生动、人物饱满丰腴、神情潇洒自然、笔墨变化多端。代表画家张萱周昉、吴道子、大小李将军。
五代至两宋绘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五代的山水画家对自然深入体会创造出了南北两方不同的山水面貌,北方山水荆浩、关仝为代表,描绘北方的崇山峻岭,气势雄浑。南方山水则以董源、巨然为代表,描绘南方秀丽风光,抒情柔美。宋代我国绘画进一步的完善,绘画的题材宽泛、手法多样,有着谨密多新、雅俗共赏的特点。风俗画为代表人物张择端的、李嵩。北宋山水画代表人物李成、郭熙、范宽,在前代的山水画的基础上丰富了人文精神的表现语言,这时山水或“得山之骨、与山传神”的气韵”气象萧梳、烟林清旷”的意境,画面对人文精神营造更加的突出。南宋开创空灵雅秀的院体山水画代表人物南宋四大家,他们的山水以秀丽、工整、抒情取胜,使他们笔墨章法更具个性以及形象也比较清奇峭拔。文人绘画在北宋中后期得到了大力发展,代表人物苏轼、文同,用绘画来进行抒情、状物言志、完全不拘泥形式,爱用水墨写意,不施色彩乃光彩照人,绘画常常描绘“四君子”或者“岁寒三友”来表现自己高尚的品格。
元明清时期,绘画中文人情致、精神气韵、笔墨章法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融合,文人画得到了重大的发展。这时画家笔墨爽利奇异、用色变化多端,作品具有一种豪迈雄壮的气势。借绘画来展现内心的情感,涌现出了青藤白阳、清初四僧、元四家等极具个性的画家;以及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把我国的绘画向人文精神的内涵推向了极致。中国绘画历经了数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人文精神。
三.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
(一)社会取向不同
儒家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思想渊源,儒家思想强调培养“社会”的人,更加关注人的社会职责。古希腊的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思想渊源,古希腊的思想家们特别强调“个体”的人,更加关注主观感受。儒家思想追求情理和谐、心物相映的人文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在绘画上是偏于内向“心理”事物中的人文精神并侧重主体的心理体验方面。古希腊学者追求视觉的理想美形式中寄托对客观世界的把握,强调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
(二)表达方式的差异
西方绘画中的文人精神是建立在科学精神的基础上,有着较强的理性精神。以油画方式为代表,根基在于科学,科学思想決定了西方绘画镜像造型的艺术,有着很强的写实观念,西画重绘画的技法,相对来说对画家的个性发挥是处于次要地位,远离哲理与人的意念,所以说西方绘画是重器而轻道的,西方的理想美=镜像+事物应该有的样子。
中国画的文人精神是追求人和自然合二为一的观念,西方绘画的人文精神是充满理性和激情。中国画造型观是意象造型,而西方绘画是镜像造型。中国画的形态特征是平面的、装饰性的,而西方绘画是立体的、写实性的。中国画通过感悟的认知方式,使人在自然中感悟自然并采取写意的方式。西方的文人精神是通过观照的认知方式,使人在自然中观照对象并采取模仿的方式。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人文精神的思想、形态、语境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绘画中的人文精神的重是师造化、抒个性、重神似、博修养的理念,相比较,我国绘画中的人文精神笔墨更为洒脱、情感更为丰富、个性的表达更为直观、有着更持久的生命力。
四.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体现
(一)关注主观感受
在创作过程中重视画家的内心情感和主观感受,用绘画来进行状物言志、直抒胸臆。例如张璪的不朽名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创作时将主观之情和客观之景相结合。清代文人画家郑板桥也是这一绘画理论的有力的践行者,郑板桥在画竹而不拘泥成局之法。而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后到“手中之竹”的绘画理论,笔下绘竹用墨厚润、磊落脱俗,将客观之景和心中之情完美的融合,重韵味而轻形象,塑造出了生动的艺术形象,达到神形兼备的效果。
人文精神的影响下,很多画家将仕途上的怀才不遇进行转变为自我内心修炼、寄情诗书画印、以实现内心的慰籍。代表画家清初四僧,他们笔下的用笔用墨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用笔酣畅淋漓、随意挥洒,用墨浑厚华滋、气韵清逸,画面虚实相生,诗歌书法入画结合似与不似的形象之上,来抒发清高挺拔、文人情感。例如朱耷号称八大山人在他的山水画中常常用山水寄恨,被称为“墨点不多泪点多”可称为是泪点的“旧金山”。
(二)提高人文修养
人文修养是人文精神侧面的表现形式,要注重对个人的品性、思想、道德的修炼,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画面诗意的营造和书卷气的表达。必须注重学识和才情,才能显现出个人的文化境界和人文品质,正如俗话所说“人品不高,落墨无法”,说明人品、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画面人文精神的传达。
五.中国绘画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形式
(一)画面的形式
画面的形式也是人文精神表现的重要途径,可从写意、构图两方面去传达人文精神。写意是画家忽略艺术形象的外部具体特征,对绘画对象进行高度概括,用豪迈、简练的笔墨,达到言简意赅效果,传达出画家的精神气质和内在韵味,使画家个性得到极致的发挥,不求具象,只求神似,正如关仝所说“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同时也可以从画面的构图形式去突破例如南宋时期的马远夏圭为代表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突破了全景式的构图,描绘边角之景,画面上进行层次分明的用墨、大量的空白营造浓厚的诗意、并融合自己的主观情感,为文人精神绘画注入了鲜活的气息。
(二)笔墨
笔墨决定着画面的意境的生成与气韵的创造,笔墨不仅是绘画中表现手段而且又具有独立的价值,是构成我国绘画造型美和内在气韵美的最根本的途径。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墨分为五墨,色分为六色,以及皴、擦、点、染的笔墨技法。运用不同的笔墨色彩技巧来表现不同质感,同时笔墨也具有文人时代印迹,传达出画家主观意志。“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对绘画的文化功能和造型、用笔进行了综合总结,明确指出的中国画的造型语言归结为用笔之人的笔墨上,按照这一逻辑,真正高超的画者是“形似之外求其画”要做到这一点归结于用笔用墨”[1]。例如元四家通过笔墨来表达画者的心境,元四家的用笔用墨重意境、重情趣、重自然之理、重诗书画印结合,但四人笔墨又各具特点黄公望的笔墨空灵潇洒、王蒙的笔墨浑厚华滋、倪瓒的笔墨简淡疏荒、吴镇的笔墨浑厚湿润。元四家重笔墨,讲风格追求主观世界与意境传达,是文人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唐代时期王维创“破墨”笔墨技巧,王洽创“泼墨”,大大地发展了中国绘画中的笔墨,抒写文人情怀,洗去铅华追求平淡素雅,被明代的董其昌称认为这种绘画是“南宗”绘画。因此,笔墨并不仅仅是绘画技巧中的表现形式,更是作者人文精神的表达,笔墨”不仅独立,更具有了深邃的人文精神内涵。
(三)画面的表现技巧
为了绘画主题更为突出、主客观更好的融合、情感更好的表达,一般会在画面上采用一些“比兴”手法进行丰富,例如谐音法、隐喻法、象征法、赋予法等手法,这些手法运用使描绘的物象更为活泼。
在绘画中常用的表现技巧例如:隐喻法,用葫芦、藤蔓绵长、果实累累象征着子孙满堂、绵延不绝的寓意。象征法,在绘画中画家们常描绘“四君子”来象征自己品质高风亮节,用牡丹来象征富贵,用莲花来象征廉洁品质。谐音法,利用同音不同子的文字去置换推出一个个具有寓意安康的字,比如鱼年年有余、苹果平平安安。赋予法,按照“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原则,如云雷纹、回纹、龙纹、带状花纹等,被赋予富裕吉祥,连续不断。画面上运用各种表现技巧来使形象更为饱满、感情更为细腻、笔墨更为洒脱、描述更为生动来增加画面的意境和趣味,丰富了画面人文情感的表达。
总之,人文精神的总体特征表现为歌颂人、赞美人、肯定人的价值的思想观念。在人文精神的影响下中国绘画逐步重视人的作用,并在人文主义的思想的影响下历经数年来的发展,真正体会到作品真、善、美的品质,以及画家对无拘无束、超脱高逸、天人合一的追求,崇尚朴素、天然、超脱的画外境界。
参考文献
[1]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01:17-42.125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07:127-134
[3]兰岗.中西绘画的审美与文化比较意象与镜像。[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12
[4]孔新苗.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美学.[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10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