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飘蓉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方式不断调整,希望学生可以结合有效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和成长,适应现代教学的方式,提升教学的效果。数学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的教学时需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年龄、兴趣等内容综合展开,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入于数学环境中,理解数学的定义和性质,对抽象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
量感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知能力,是视觉和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在数学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量感来理解数学内容,有助于提升空间感,对物体的高、矮、胖、瘦等有感性的认知。新课标背景下,教育部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极为重视,希望教师能够在课堂中融入多样化的元素,不断地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逐渐培养学生数学的逻辑性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如何结合核心素养展开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是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内容。本文将结合筆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展开数学教学探究,并进行以下论述。
一、基于生活背景,有效培养量感
教学源自生活,古人探究知识时都是从生活出发,牛顿仅仅因为生活中苹果从树上落下便开始探究其中的原因,最终得出牛顿定律这一伟大结论。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对人们的重要影响力。教师在对学生展开数学教学引导时,需要结合生活元素来展开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较好地接受数学知识,并且能够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元素,将知识和生活有效地融合在一起。量感是一种抽象的感觉,不是通过简简单单的知识教学便可以培养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从实际的生活入手,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明白什么是量感,逐渐形成自己的感觉。
比如,小学阶段的学生会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单位,如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知识,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能够运用的知识,但是教师在对学生展开知识检测时会发现学生虽然知道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对应实际的生活事物,甚至是将这些单位混淆,如北京到上海的铁路全长大约是1463( ),这是一道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单位的认知和应用,但是学生会出下以下问题:一是单位弄错了,可能会写平方米或者公顷,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混淆;二是学生不知道应该写米还是千米,对于距离的认知有限,不能较好地区分单位。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学生在面对习题训练时会茫然无措,出现问题。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本。在系统的分析下教师发现学生缺少量感,对于量的认知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生活中,从生活中熟悉这些单位。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来学校的距离,写清楚长度和单位;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的课桌长度,计算面积,换算单位,了解单位之间的换算差距,逐渐提升自己对于事物的认知。通过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累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认识自己周围的数学知识,区分单位换算内容,明白面积单位到底是什么、长度单位到底是什么,通过生活来加深自己的理解,进而逐渐获得属于自己的量感。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展开数学的教学,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收获属于自己的量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看到更多的内容,收获更多的思想,能够把握量感,对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在生活和量感数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接受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实践活动,有效培养量感
数学量感教学是一种教师容易忽略的内容,大多数的教师都将教学的重点投入于知识的教学中,对于量感的引导意识较差,在学生出现学习问题时教师会认为是学生的知识不牢固,而忽视了学生是对这些量不理解,不能较好地把握,进而才出现的知识混淆问题。实践教学和数学的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就有教育意义,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融入一些实际动手的环节,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操作下可以深入到数学的知识中,通过实际的参与来感受,明白量的大小,进而可以有效地把握数学中的量,在实际的学习中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丰富数学的教学环境。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有助于教师开展数学与生活的结合教学活动。
比如,教师在对《千克、克、吨》展开教学时,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一些实验用品。如一些书、本、橡皮、苹果、铅球等物品,这些物品重量不等,同时还需要准备一些称重的东西,如天平和砝码。教师需要将这些物品摆在讲台上,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对于这些物品的评价,自己先猜一猜这些物品分别是多重、单位是多少,之后教师可以一一验证,看哪位同学说得最准确。并给予说准确的这位同学一定的奖励。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准备一些自己想测量的物品来讲台上进行测量,并真实地记录这些物品的数据,以此来让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思想和感觉,对这些物品的量有一定的了解,加强千克、克和吨的换算理解,知道大概多重的物品应该用克;多重的应该用千克;多重的应该用吨。教师也可以采取其他实践互动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加深自己的理解和记忆,进而提升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对于数学量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能够达到两种效果,一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进行互动,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在实践中成长,融入到数学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思考和探究;二是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可以真实地参与和记录,在记录中逐渐对于重量有一定的理解,在面对习题训练时可以快速解决,提升自己对于数学量感的理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视频教学,有效培养量感
在教学的环节中,有效的引导要比强制性教学好,学生能够在引导中获得主动学习的意识,能够在引导中感受学习数学的思路和方式,能够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展开数学的引导,让学生在多样的引导下展开多样性的学习。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发达,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具有信息时代的思想,能够借助互联网学习多样化的知识,因此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在视频学习中提升量感、拓展视野、收获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引导,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营造的数学环境中进行思考和成长,获得一定的数学思维和量感。教师可以找一些实验的视频来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拓展学生的认知。比如教师在讲解“吨”时,由于实际的测量并不能展开吨的实践,因此可能会让学生感受不到吨的重量,因此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工厂测量矿物质的视频,让学生看看一吨到底有多重;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头大象的体重測量过程,让学生知道吨到底是什么。视频教学不止如此,还可以展开更多的教学指导,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的世界,明白快是什么、慢是什么;什么是厚、什么是薄等等,通过不断的延伸和引导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学习,丰富数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可以较好地收获知识、收获思想、综合提升。上述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快乐地融入在视频的学习中,在视频中拓展自己的思想,认知到更多的知识内容,通过丰富认知到积累,逐渐明白量的多少和大小,在面对数学习题时可以快速明白,解决问题,提升数学的教学质量。
四、借助家校合作,有效培养量感
在现在的社会中,家校合作教学理念逐渐提升,教学不仅是教师的事情,还是家长的事情,只有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才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因此,教师需要在展开教学时,将家长元素融入其中,让家长明白学生日常的学习内容以及教师的教学理念,让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思考和成长。小学阶段是需要家长陪伴的时期,家长需要借助日常的生活来与学生展开玩耍,进而融入一些数学量感,提升学生的意识。
家长可以借助周六、日的时间来展开数学教学活动,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展开数学的学习。例如,教师在展开《周长》的教学时,可以让家长在生活中融入一些测量的活动,家长可以和学生说:“今天我们要给自己的家进行装饰,你需要对家中的桌椅板凳进行面积的测量,然后我们可以制作一些桌布和坐垫。”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担起重任,动手进行测量,进而展开周长的记录。学生在记录时需要清楚地写明是什么物品、周长是多少、单位是多少;之后,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来制作这些桌椅板凳的装饰物品,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活动中,明白周长的意义是什么,明白数学知识的运用广泛之处。之后,家长可以和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中表现的情况,有助于教师展开后续的引导。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运用自己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在活动中收获数学量感,对长度有一定的认知,这样可以较好地展开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新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能够替家人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
总之,核心素养下的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教学效果,不仅能够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让学生获得实践的意识、分担生活的意识,对量感有更加深刻的认知。量感是一种抽象的事物,教师可以通过量感来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事物,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上述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借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