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雪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如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但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很多突出问题,表现在: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确。有的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个体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解决各种心理困扰;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偏重消极心理的引导。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统一高质量的教材。虽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了各学段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在备课时缺乏权威的参考依据,难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学科价值。三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形式化问题。学校、家庭、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校即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是只重形式而非内涵。四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这是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重要一环,但现实中渠道不畅是普遍问题,这使得学校心理转介工作陷入困境,而作为掌握更多教育资源的学校,为家长开设的家庭教育系列讲座数量不多且形式单一。笔者依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儿童发展阶段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同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种补救,而且是一种发展,其发展的功能要大于补救的功能。补救面对的仅仅是少数群体,并且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也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能解决。
从总体上来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心理健康的大多数学生,所以更要着眼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的人格特质,提出人的6大美德和24项积极心理品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偏重消极心理的引导转向积极心理特质的开发,这既是教育的精神旨归,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准确定位。同时,发展应该是学生素质全面的发展,既要着眼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情绪、动机、自信心等),也要着眼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如学习方法、记忆策略等)。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得以充分发展,使这一品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而助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于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开发高质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教材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的重要参考。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所以编制高质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材迫在眉睫。编制教材时要抓住一条主线,即发展,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是一致的。
1. 依据埃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找准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主题
埃里克森提出,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八个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心理冲突和主要任务。这八个阶段依次为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其中,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阶段有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学前期主要任务是主动对内疚,获得目的的品质;学龄期主要任务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获得能力的品质;青春期主要任务是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乱的冲突,获得忠诚的品质;成年早期主要任务是亲密和孤独的冲突,获得爱的品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制要找准每一年龄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依据这些发展任务来确定教材的主题。教材的编制也要充分考虑时代特点,融入时代元素,贴近学生生活,尤其要注意学生各种心理品质发展的关键期,抓住关键期,在关键期内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
2.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编制适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教材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不同年龄段认知思维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他把人的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歲)、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主要是处于后三个阶段的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但思维活动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是以命题的形式进行的,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其思维发展水平接近成人。因此,不同学段的教材编写,一定适合于该学段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即使对于同一主题的编写,在面对不同学段学生时也要进行科学调整。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与其他学科教材的编写一样,要遵循“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三、依据生态系统理论,防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布郎芬布伦纳提出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把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环境看成一个以个体为圆心扩展开来的嵌套式系统,由内而外依次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历时系统五个子系统。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问题,需要多个系统同时发力。
1. 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建设
作为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微观系统,学校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完善学科建设。一是要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课时安排。二是要提高教师素质,多渠道开展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教师自身专业修养,在保证课时的前提下,追求高质量的心理健康课。三是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心理健康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会涉及家庭教育。学校要多与家长沟通,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协作活动,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 加强机关监管力度
按照生态系统理论,学校机构之上的监督机关属于学生生活系统的外层系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需要监察机关的督导,要建立长效的督导机制,并将督导情况进行反馈。督导并不是为了检查出问题,而是为了发展,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序、有效地开展。
3. 建立科学的社会舆论导向
按照生态系统理论,社会舆论属于学生生活系统的宏观系统。宏观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它引导或提倡的某些观念会存在于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层系统之中,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全社会要形成科学的舆论导向,即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知要进行纠正,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更好地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四、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多系统参与的过程。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各个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相互协作,共同推进。
1. 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
家庭、学校、社区作为学生生活的微观系统,三者应相互耦合,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互通网络体系,为学生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环境。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座谈会、系列讲座、家校协作、教育进社区等活动,将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传递给家庭、社区。同时,家庭、社区应积极通过这些教育理念,给学生提供支持性的生活环境,从而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微观系统及中间系统。
2. 构建社会部门协同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
第三个环境系统是外层系统,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包括各社会职能部门、咨询治疗机构等,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服务等保障性工作。例如,社会职能部门需要完善扶持机制,支持并引导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心理服务活动,激发社会活力。学校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转介时,社会咨询治疗机构可以及时地接收。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立自上而下、协同完善的网络体系,从而加快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要善于运用理论来研究问题、解決问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是发展,把握好主方向;编写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材,给授课教师以科学的参考;多管齐下、共同发力,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发展还需要全社会构建完善的心理服务体系,以提供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辉.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音乐教育的参与[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3):229-232.
[2] 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48-155.
[3] 范艳蓉.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J].新智慧,2021(24):107-108.
[4] 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250-252.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