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径连续钢箱梁关键设计参数影响研究

2022-06-27 02:03
交通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钢箱梁钢梁人行道

刘 琴

(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510507)

大跨度连续钢箱梁主梁具有自重轻、材料强度利用率高、结构跨越能力大等优点,可减少下部结构工程规模,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适用于各种桥位地质条件。钢箱梁工厂制作与现场施工可同步进行,简化施工环节、精度高、速度快,工程质量易于保证。目前,大跨度连续钢箱梁桥已成为跨径100~300 m非常有竞争力的桥型之一[1]。

1 工程概况

本项目跨越梅溪河,是连接汕头东、西城区的重要通道[2],主桥采用变截面连续钢箱梁,跨径布置为145 m+200 m+122 m,主桥采用左右分幅、上下双层布置,单幅上层桥宽13 m,布置三车道,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设计行车速度60 km/h;下层布置观光人行道,人行道宽度为4 m,桥型布置图见图1,标准横断面布置图见图2。桥位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位于高烈度地震区,钢桥结构较轻利于抗震,项目位于海边,大节段钢结构具有海运条件。

图1 西堤大桥主桥桥型布置图(尺寸单位:cm)

图2 标准横断面布置图(单位:cm)

2 结构设计

本桥钢材采用Q345qD,钢箱梁顶板采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厚度为16~30 mm,为方便U肋连接,不同厚度顶板对接时,顶板下缘保持齐平。底板板厚24~50 mm,不同厚度底板对接时,底板上缘对齐。腹板板厚16~30 mm,不同厚度腹板对接时,内侧对齐。人行道在跨中等高段从底板横肋对应伸出;梁高变高后,人行道顶面与桥面高度保持不变,人行道挑臂及人行道面板位于高腹板中间区域。

本桥横隔板采用实腹式与V形撑2种隔板,2道实腹式隔板之间设2道V形隔板,隔板间距为3 m。为简化构造,结合人行道的布设,全桥范围在人行道面以上部分同类隔板保持一致尺寸。为避免中跨跨中受压区顶板局部失稳,在2道横隔板之间增加1道顶板横肋,加劲肋支撑间距取1.5 m时,顶板加劲肋可满足刚性加劲肋要求。中跨跨中顶板横肋断面构造见图3,变高段V形隔板断面见图4。

图3 中跨跨中顶板横肋断面构造

图4 变高段V形隔板断面

为提高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性能,在墩顶负弯矩区范围内采用5 cm UHPC+4 cm厚高黏高弹沥青混凝土,在其余范围内采用5 cm LUHPC+4 cm厚高黏高弹沥青混凝土。LUHPC相对于普通UHPC,具有密度轻、体积稳定性好、强度高,以及收缩小等特点[3],有利于减轻跨中正弯矩区钢梁应力。

钢梁的施工通过在边跨及中跨接近中支点区域搭设滑移支架,在中跨深水区域利用浮吊吊装节段,通过滑移支架向边跨滑移,施工期间应保留不小于60 m的通航宽度。

2.1 钢箱梁设计荷载取值

一期恒载。钢箱梁自重由程序自动考虑,横隔板以集中荷载方式加载;下层人行道板重量以线荷载的方式加载。

二期恒载。5 cm UHPC桥面铺装+4 cm厚高黏高弹沥青混凝土,钢防撞护栏及人行道护栏。

整体升温25 ℃,整体降温-25 ℃。温度梯度按BS5400加载。不均匀沉降按3 cm考虑,车道荷载按规范取值。

采用桥梁博士建立连续钢箱梁整体模型,见图5。

图5 桥梁博士全桥有限元模型

2.2 钢箱梁应力控制原则

钢箱梁应力控制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验算,整体结构分析仅能得到第一体系结构强度,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计算时须叠加第二、三体系分析。对于钢箱梁还应考虑剪力滞效应及受压板件局部稳定对顶、底板有效宽度的影响。

2.2.1顶板第二、三体系应力计算

本桥采用ANSYS通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主桥跨中27 m最大正弯矩范围内等高段模型,其中V撑采用BEAM 4单元,其余钢结构部分采用SHELL181单元,模型中考虑STC铺装层的组合作用,计算模型见图6。

图6 ANSYS模型示意图

根据车辆加装位置考虑以下2种工况。

工况一。车轮加载在横肋上。

工况二。车轮加载加载在横肋与横肋之间。

2种工况计算结果对比见表1。

表1 跨中顶板二、三体系应力 MPa

由表1可知,二、三体系顶板纵向应力最大值为32.4 MPa,发生在荷载工况二作用下。

2.2.2连续钢箱梁剪力滞效应计算

剪力滞后的现象会导致箱梁截面正应力分布不均匀,根据《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第5.1.8条,计算得到本桥中支点处顶板剪力滞折减系数为0.9,底板折减系数为0.914,过渡墩支点截面及跨中截面没有剪力滞效应。

2.3 关键参数比选

大跨度连续钢箱梁的结构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结构的强度、刚度,以及钢结构稳定性,本节对墩顶及跨中梁高、跨中等直段、钢梁的配板、中支点底板钢-混叠合段等关键参数进行了比选,保证结构设计安全、经济。

2.3.1梁高比选

连续钢箱梁结构设计时,在满足结构强度、刚度要求的前提下,要求尽可能降低主梁高度。梁高的变化是改变截面抗弯惯性矩最有效的方法,为选取合适的梁高,本小节分别从结构应力及刚度方面对墩顶梁高、跨中梁高进行了比较。表2及表3对比分析了墩顶梁高从8.5~9.5 m、跨中梁高4.5~5.5 m结构的内力、应力及刚度变化情况。

表2 墩顶梁高变化比较结果

表3 跨中梁高变化比较结果

表2、表3表明:

1) 增加支点梁高对支点下缘应力有一定的改善,但效果不明显,跨中梁高5 m,支点梁高由8.5 m加高到9.5 m,支点上缘应力改善6%,下缘应力改善7%,绝对值在20 MPa以内。当支点梁高为8.5 m时,跨中应力大于材料强度设计中270 MPa,支点梁高偏小。

2) 增加跨中梁高对改善跨中应力效果较明显,对改善墩顶应力效果不明显,支点梁高9 m,跨梁高由4.5 m加高到5.5 m,跨中上、下缘应力改善14%左右,绝对值在35 MPa以内,当跨中梁高为4.5 m时,跨中应力大于材料强度设计值270 MPa,跨中梁高偏小。

3) 增加跨中梁高对提高结构刚度效率最高,如支点9 m高,跨中梁高由4.5 m加高到5.5 m,刚度提高40%。

4) 各梁高方案刚度均小于规范容许值L/500=400,满足规范要求。

综合考虑结构刚度、下层观光人行道通透性、舒适性,结合桥梁结构的经济性,取跨中梁高为5 m,为主跨的1/40,墩顶梁高为9 m,为主跨的1/22.2。

2.3.2跨中等直段长度比选

本桥人行道在跨中等高段从底板横肋对应伸出;梁高变高后,人行道顶面与桥面高度保持不变,人行道挑臂及人行道面板位于高腹板中间区域,腹板额外承受了一个面外弯矩,使得高腹板稳定更加不利。因此本桥设计时尽量减少高腹板范围,增大跨中等高段长度,同时可降低用钢量。另外人行道面以上全桥保持等高,可以规整人行道面以上的隔板构造,简化制造难度。跨中等直段变化对结构应力及刚度影响见表4。

表4 跨中等直段变化对结构应力及刚度影响

由表4可知,随着跨中等直段长度增大,钢梁应力变化范围为3%~5%;跨中挠度随跨中等直段长度的增大而较明显增大,最大增量为18%,但均小于规范容许值L/500=400。此外,本桥施工过程中需预留不小于60 m的通航宽度,通航宽度范围内钢梁拟采用大节段整体提升,其余段支架拼装施工方案。故综合考虑人行道的布设、隔板构件标准化、高腹板失稳及施工,跨中段直线段长度采用80 m。

2.3.3底板钢-混结合段混凝土厚度分析

考虑减薄中支点钢梁底板厚度,改善钢梁受压底板应力、提高底板及高腹板稳定性,在中支点负弯矩区范围采用钢梁底板与混凝土结合,使钢梁与底板共同承担荷载[5-6]。底板采用C50补偿收缩混凝土,为研究底板混凝土厚度对钢梁底板应力及结构刚度的影响,表5列出了中支点两侧各23.5 m范围内混凝土厚度从50~150 cm,钢梁应力及跨中挠度的变化。

表5 中支点位底板混凝土厚度变化比较结果

由表5可知,随着中支点位底板混凝土厚度的增加:

1) 中支点位顶板应力呈增大趋势。

2) 中支点位底板应力减小,底板混凝土厚度大于100 cm后,钢箱梁底板应力降低速度减小。

3) 跨中顶底板应力无明显变化。

4) 对结构刚度影响较小。

总体来说,中支点处底板叠合混凝土厚度在1.0 m以内时,对钢箱梁底板应力改善较大,底板应力最多可减小31%;继续增加混凝土厚度对钢梁应力改善作用不大。

本桥最终采用中支点两侧各3.5 m范围内混凝土厚度为1 m,中支点两侧各3.5~23.5 m范围内混凝土厚度为0.4~1 m。在底板及底板纵肋、腹板上设置焊钉连接件,保证混凝土与钢梁底板的连接性能。中支点底板钢混叠合段示意见图7。

图7 中支点底板叠合段示意(单位:cm)

2.4 钢梁应力

经比选计算,最终确定钢主梁跨中梁高5 m,支点梁高9 m,跨中等直段为80 m,梁高变化段按二次抛物线变化。中支点两侧各23.5 m范围内混凝土厚度为0.4~1 m。钢梁设计时,考虑桥面UHPC混凝土参与结构受力,标准横断面布置见图8。

图8 标准横断面布置图(单位:cm)

经计算,钢箱梁基本组合作用下第一体系钢梁应力见图9、图10,叠合二、三体系,剪力滞系数后钢梁应力见表6。

图9 基本组合下第一体系钢梁上缘应力(单位:MPa)

图10 基本组合下第一体系钢梁下缘应力(单位:MPa)

表6 基本组合钢箱梁应力 MPa

由表6可知,钢梁应力均小于材料强度设计值270 MPa。

3 高腹板稳定技术研究

3.1 高腹板稳定设计

本桥主桥墩顶梁高9 m,腹板高厚比大,高腹板稳定性问题特别突出,为保证钢梁腹板在剪力、弯矩和局部横向集中力共同作用下不失稳,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设置足够横向加劲肋的同时,需设置更多的纵向加劲肋[4-5]。当腹板加劲肋有足够的刚度时,可认为腹板被横、纵向加劲肋分成不同的区隔,对各区隔进行局部稳定验算即可。

本桥横隔板间距为3 m,在横隔板之间增加1道腹板横肋,腹板横肋间距为1.5 m。受压区腹板纵向加劲肋布置应根据计算结果进行优化调整。腹板加劲肋布置图及横隔板布置见图11。

图11 腹板加劲肋布置图(单位:cm)

腹板横向、纵向加劲肋刚度及各区格的局部稳定验算主要参照GB 50017-2017 《钢结构设计规范》进行验算。

腹板加劲肋根据《规范》第6.3.6进行设置,横向加劲肋刚度应满足

纵向加劲肋刚度应满足

根据计算,横向加劲肋及纵向加劲肋的刚度均满足规范要求。

腹板区格局部稳定根据规范第6.3.4条进行验算

根据腹板所布置的纵肋,中支点负弯矩区区隔稳定系数最大值为0.761,满足规范要求。

3.2 高腹板局部稳定验算

采用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主桥支点变高段模型(3×9=27 m)对墩顶支座位腹板局部稳定进行了分析,其1阶失稳模态见图12。

图12 支点处腹板1阶失稳模态

由图12可知,腹板第1阶失稳模态屈曲系数为13.5>4,满足规范要求。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145 m+200 m+122 m大跨径连续钢箱梁的设计构造、参数比选以及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增加跨中梁高对提高跨中钢梁应力及结构刚度影响较明显,结构设计时应综合结构受力及经济性合理选定梁高。

2) 在不影响结构刚度的前提下,可加大跨中等直段长度以减轻结构重量,同时简化结构设计,方便钢梁架设。

3) 中支点底板混凝土叠合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底板及高腹板稳定性,但同时也使钢梁构造及施工过程更为复杂,其必要性值得探讨。

4) 为提高钢箱梁的抗弯刚度,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梁高,高腹板稳定问题是设计难度与重点,通过合理布置腹板横肋与纵肋,提高区格内的临界稳定应力可解决高腹板稳定问题。

猜你喜欢
钢箱梁钢梁人行道
塔机内爬钢梁及焊接锚脚加固设计及验证
钢箱梁顶推法施工在市政桥梁中的应用分析
改善既有钢箱梁桥受力性能的研究
大跨度连续钢箱梁桥设计研究分析
跟踪导练(一)
世界最宽人行道:40米
一种建筑钢结构用便于安装的钢梁
浅析钢箱梁桥施工方法及造价组成
五个小段落组成的自传
钢梁省材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