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 静 陕西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员
侯 鹏 陕西金刚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设计师
张 莹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助理
李玉虎 陕西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 授(通讯作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力量支撑。建筑作为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者,是记载历史的重要“物质符号”,是珍贵的“不可移动”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一个地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地域性格和文化的体现。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建筑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革命史记载了近代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浴血奋战,为了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历经千辛万苦,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抗争史,也是中国共产党经历苦难和挫折,从挫折走向胜利,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成长史。这是一段红色光辉的历史,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 年的历史阶段内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总称为红色遗产[1-5],红色文化和红色遗产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近两年,通过把革命传统教育与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联合,打造出一种新型的主题文化活动并兴起,通过对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的文化地标进行设计,实现了观光赏景,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旅游活动。全国红色旅游已经形成了12 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的特色布局。
如何保护重点红色建筑,活化利用文化符号,弘扬发展历史文化,挖掘其文化和价值的精神内涵,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可利用、有价值的根本意义。本文着眼于文物保护和文化创意行业,以青海省西宁市毛泽东主席铸铁塑像为例,在对塑像本体保护实施的基础上,结合“毛主席塑像”和“三线精神”这一红色旅游文化的挖掘和旅游线路的设计,通过保护传承红色历史文化遗产和广场建筑风貌的设计,实现了对该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
毛泽东主席铸铁塑像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山川机床铸造厂,铸造于1968 年,整个主席塑造像高达12.26 米,塑像身高7.1 米,底座基面为960 平方米,总重达28 吨。铸铁塑像由五部分铸铁焊接而成,外表通体呈现灰色,是中国现存为数不多的铸铁材料的毛泽东主席塑像(图1)。2021 年,被列为青海省第一批红色革命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以及对伟大领袖的缅怀和纪念之情,展现了精湛的铸造工艺。该塑像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铸造技术价值。2019 年10 月,由陕西普宁工程结构特种技术有限公司联合陕西师范大学技术人员先后两次对毛泽东主席铸铁塑像的现状进行了勘察,同时承担了该塑像抢救性修复和保护工作。
图1 青海省西宁市毛泽东主席铸铁塑像(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青海作为西部高原省份,拥有其独特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同时也有着各种具有挖掘潜力的红色文化遗产。如创建于1958 年的原子城,是历史留给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为国内仅有;尖扎昂拉千户府,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十七劝昂拉千户长,后委以重任的统一战线民族团结工作的史实承载地;循化红光村、红光清真寺、循化红军小学是与西路军抗战有关的人文遗迹。但是,目前的开发现状却不容乐观,诸如各地文物建筑遗产利用的共同问题:文化背景挖掘不到位,文化内涵片面零散;文化定位不准确,无延展性等依然是亟待突破的瓶颈难题[6,7]。
区别于上述文物建筑,毛泽东主席铸铁塑像具有其独特的文物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线建设”[4]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青海山川机床铸造厂,即现在的青海省山川铸造铁合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1965 年由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第二机床厂、济南第二机床厂共同援建,从东北、山东、北京、武汉等老工业基地抽调人才来到西宁,投身青海建设和生产。这段岁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页,是众多青年建设者奔赴西北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忠诚与奉献精神印刻的岁月,“艰苦创业、吃苦耐劳、团结奋斗、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为我们所铭记。
习近平总书记常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山川小区就是这句话真实写照,老一代三线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牢记使命,建设大西北,不仅要忍受背井离乡的苦,还要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与这座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的城市交融,与各族人民守望相助、手足相亲、和谐发展。第二代建设者生于西宁长在城北,西宁的精神与文化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他们的血液里,成为这座城市的中坚力量;新时代下,第三代建设者就是“西宁人”,他们必将坚守使命、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做这个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随着城市发展及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传统工业被排斥,大部分“三线”企业也都在转型中退出了历史舞台,青海山川机床铸造厂的建设与发展代表着新中国初期“三线建设”的缩影。西宁工业发展是推动着科技文化进步、影响人口结构变化的一部史诗,在特殊的背景、特殊的年代,在推动“三线建设”和西宁城市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青海省现代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毛泽东主席铸铁塑像的保护和利用,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理念作为指导方针,以青海省山川机床铸造厂为背景,以红色文化背景为主线,着力打造“三线精神”的光辉奉献岁月。在坚持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合理推进文物适度利用,使人民群众更加切身地感受到文物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对于红色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8,9],必须坚持以文物保护为前提;坚持生态环保、和谐共生原则;特色性、前瞻性、协调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突出文化地标的原则。
本着“缅怀一代伟人,重温激情岁月”——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三线精神”的主题定位,以革命历史纪念、红色生态文化、爱国主义教育、西宁文化地域体验的功能定位为主导思想,将以毛泽东主席铸铁塑像所在社区广场的空间格局设计为“一心二纵三横”的两大板块区域(图2)。
图2 青海省西宁市毛泽东主席铸铁塑像所在社区广场俯视(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1)核心景观广场依托“毛泽东思想”和“三线精神”,追忆支援三线建设岁月。突出党性建设、文化建设、基地建设三大要素,再现响应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的“激情”岁月。
(2)依托文化特色进行主题化和系列化的红色文化活动以带动绿色生态发展,将吃、住、游、购、娱等有机地融合到红色文化活动中[10,11]。总体空间设计构建一个“援建初期的艰苦岁月”的红色文化背景,巧妙地将毛泽东主席铸铁塑像建筑与红色主题文化融为一体,形成完整有序、科学有机的空间布局模式。
(3)以尊重历史为前提,主题化的文化色彩背景,社区生活化的互动氛围,情景化的展示与体验活动都能充分展示其红色魅力。更好地发挥毛泽东主席铸铁塑像的教育功能和社会效益。使其成为城北区红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弘扬民族文化的基地,发挥革命文物的社会教育价值,成为区域红色地标性建筑。
广场的整体设计构思如图3 所示,用红旗飘扬的意向营造红色文化主题空间,延承国旗本质的标志感与爱国精神,结合毛主席雕塑,表达场所的特有红色精神与传承价值。整体以毛主席雕塑铺开一个红色文化延展空间,旗帜飘扬的形式展示红色文化激扬动荡的文化氛围。主线“三带”呼应“三线建设”的革命时代,三条横向线路讲述“三线建设”的历史回顾、青海三代建设人的故事讲述、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以旗帜飘扬凸显红色文化内容,按照追溯-传承-展望的时间线索形成红色精神爱国文化时光轴。具体方案设计如图4 所示,采用中轴对称的结构,国旗台设置在毛主席塑像正对面的位置,并以塑像和国旗台为景观中轴线。在中轴线中心处设置圆形广场,以便人群的纪念性活动,广场周围种植观赏性的乔灌木,丰富景观层次。毛主席塑像台设置两个塑像纪事躺碑,记录了亲历者的一些话语。在塑像台背后做了一个红色飘带造型的构筑物,在遮挡塑像身后视线的同时也与正对面的红旗相呼应,寓意红旗永远飘扬。塑像前广场用斜线型布置了耐候钢景墙,丰富了广场的空间感受,景墙上的毛主席相关纪事和诗词正好面对塑像与之呼应。
图3 青海省西宁市毛泽东主席铸铁塑像广场设计构思(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 青海省西宁市毛泽东主席铸铁塑像所在广场设计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文物保护的最终目标是保护和传承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红色文化遗产,着力发挥其在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能。加强革命文物及文献资料的保护研究,着力打造对外展示的窗口,推进文旅商融合发展,挖掘遗址的教育潜力,让红色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
本文以青海省西宁市毛泽东主席铸铁塑像的保护与利用为例,在对塑像本体保护实施的基础上,本着“缅怀一代伟人,重温激情岁月”的主题定位进行了文化梳理和挖掘,以毛泽东主席铸铁塑像广场的文化设计作为城北区文旅的核心,践行“红色、绿色、特色”三色融合的文化新融合[12],将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更广泛地传递和表达,真正意义践行了文物“活起来”的目标,实现了对该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