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研究
——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2022-06-27 01:56李海宗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院校建筑工程

文/李海宗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 授 硕士生导师

费凡珂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引言

2021 年9 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三点教学改革为关键抓手。随着全社会对创新创业热度的继续升温,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各大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与改革再次成为了焦点。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后,笔者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应是培育我国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场所。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社会生产对建筑专业人才在质和量两个维度的要求仍在不断攀升。基于此,培养兼具创新精神与技术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成为了我国高职院校的重点任务,探索具有高等职业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实现当前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之处。但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存在着培养目标模糊、“专创”课程脱节、师资力量薄弱、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缺失等问题。本研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细化分析,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尝试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出优化策略。

1 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分析

1.1 课程的目标定位

课程的目标定位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大方向来制定。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则其课程体系的整体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大部分的创新创业课程应培养创新精神,丰富创业知识,强化创新创业意识等,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此同时,基于学生群体的个人性格、知识结构、就业方向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应针对具有创业潜质、创业意愿的小部分学生设立个体目标,定位于专业领域的创业者,旨在通过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向社会输出一部分现有技术的创新者、自主创业的先锋者。

1.2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由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两部分,因而两部分课程在内容选择与组织策略上也会有所不同。对于面向整体目标的课程,课程内容的设置基础建立在创新创业精神及其内涵之上,课程内容应包括对创新创业精神及包含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精神内涵的呈现与展示。同时,一部分面向整体目标的课程内容须注重与学生专业融合,要符合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面向个体目标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则应围绕创业行为的实现,《美国创业教育国家内容标准》基于终身学习的视角看待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内容标准分为创业能力、准备能力、商业能力三大部分并细分为十五类标准与具体的表现性指标[1],这对于我国此类课程的设置具有借鉴意义。

课程内容在组织上着眼于创新创业课程的自身特点,借助公共通识课程平台与专业课程平台的“双平台”,细分课程内容为创新创业基础模块、创业能力提升模块、基于专业的“专创融合”模块的“三模块”,学生可根据学习需求的不同自主选择课程,从而多方位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人才。

1.3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即为达成既定课程目标所选择的手段。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实施,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国家创新型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是国家教育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实践和论证后确定的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的精品化课程。因而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总体实施上来看,应选择自上而下的以国家为中心的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策略,并由高职院校结合学校实际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特色需要,对课程进行调整。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课程实施,随着不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与授课对象的不同,拟采用的课程实施策略即教学方法也随之不同。创新创业基础模块课程一般以公共选课平台通识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具有学生多、专业背景不同、课时数少等特点。因此,在课程实施策略上可选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可选用强调开放与互动的案例教学法,根据真实的创新创业案例对真实情景、创业过程进行模拟,将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组并对案例进行讨论学习。创新创业能力模块课程可被视作创新创业的进阶课程,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基础,因此可以选用以创业项目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更为真实的创业环境中完成老师给予或自己提出的创业项目,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完成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专创融合”模块课程依托专业课平台,学生的知识背景与知识结构具有一致性,课程内容具有“专业+创新创业”的高度融合性,因而其课程实施比较复杂,需要授课教师根据课程情况进行精心设计。

1.4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进行的评价。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风向标,是判断课程内容设计和组织实施效果的主要依据。从评价对象角度看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一般分为学生学业评价、教师工作评价以及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2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当前,高职院校为国家城镇化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新产业、新业态的兴起对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基于国家社会建设的需要、建筑行业生产的需要、高职院校建筑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等因素。基于此,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应更新为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反观大多高职院校对于该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明确,未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进行充分考量,在各方面教育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迎合社会趋势,盲目“大踏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仍仅将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能力放在主要位置,而对学生在综合能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工匠精神传承等方面没有过多的重视。或是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割裂来看,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视作两种不相关的课程体系,同样难以满足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要求。

2.2“专业”“双创”课程割裂

目前,我国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依托于经管专业的课程结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设置局限于各类讲座、通识选修课等第二课堂模式来进行,未纳入学校的必修课程,未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局限于创新创业大赛、商业企划大赛等,学生在实践中以完成比赛项目为目的,较强的目的性导致了学习的碎片化与片面化,不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容易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分裂为两部分知识内容体系而无法内化成两部分知识融合的个人理论知识体系,创新创业意识无法应用于专业领域,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化、空洞化、单一化。另一方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科尚未在开展专业教学时融入创新创业内容,专业课程体系没有创新创业元素的加成,如《建筑材料》《建筑力学》等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课程内容老旧、授课形式单一等问题,没有对建设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展开讨论,大部分学生无法在专业基础课程提升自身创新意识、思维与能力,不利于在进入建筑行业后产生思考与创新。综上,“专创”割裂的人才培养体系无法完成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2.3 专创师资力量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师资队伍在理论知识、教学技能、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准。目前我国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授课老师是由学校经管专业的学科老师或者是负责指导学生就业工作的就业办教师“兼职”担任的,这使得当前创业师资在量与质两个维度上都比较薄弱。从数量上看,以校内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数量并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由于本职工作的限制,这些“兼职”教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授课中,往往不会将其作为自身工作重心,付出的时间精力有限。从质量上看,校内教师虽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与学生各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单纯依托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进行授课,难免会“纸上谈兵”,教学质量堪忧。专业技能课的老师由于缺乏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基础,无法很好地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融会贯通。当然,目前也有一些高职院校选择聘请企业内高管或有创业成功经历的校友作为客座教师,这些教师群体可从创新创业实践、专业知识角度弥补学校兼职教师的不足,但是这样的课堂常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存在着授课时间短、授课内容不连贯、师生交流不足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佳。

3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3.1 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建筑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建筑工程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具备必备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领域工作的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建筑工程生产一线需要的技术、管理等相应职业岗位的技术创新与行业推进的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领域主要面向建筑业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监理企业及建筑工程咨询企业等,主要从事施工现场一线的技术及管理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建筑专业人才培养应在培养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重视学生“专业”和“创新创业”知识体系的内化融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表1)。

表1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2 课程体系深度融合,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由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综合素养课程体系三部分构成(表2)。为实现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国家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目标,应注重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表2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三类课程群(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前提与方向,创新创业教育需通过专业教育落地实施。在很多情况下,创新行为的产生或创新精神的发扬,最终都将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实施之上,即创新的前提是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可以通过建筑工程学院完善的教学体系进行转移。通过建筑学科渗透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应用范围广,专业性强,实施难度小,教学效果好。另一方面,对于一大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

由于三种类别的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难以直接进行融合,因此可以将三类课程体系从培养的创新创业能力不同、课程核心内容不同、授课形式的不同出发重新分类为创新创业通识模块、创新创业实践模块、专创融合基础模块、专创融合实践模块四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模块,共同组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表3)。

表3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3“三导师”引领,创新创业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

建筑业因其高系统性、高标准性、高技能性、高实践性的特点,核心技艺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生产和实践中积淀并传承下来的。从建筑学科的鼻祖鲁班带徒开始,从古至今,学徒制一直是我国建筑业工匠学习与传承的主要形式。然而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为满足日渐增长的城镇建设需求,大规模的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传统学徒制,“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师徒制逐渐在日益现代化的社会中边缘化。然而以“老师教,学生听”授课模式为主的班级授课制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企业对技术工人的创新创造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愿景。因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值得一试。现代学徒制以校企联合办学为基础,即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办学主体,由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专创融合”“工学结合”与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多元化的特点。基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可以采用具有校企联合背景、专创融合课程、工学结合培养三大特点的“三导师”引领创新创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图1)。

图1 “三导师”引领的创新创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三导师”引领的创新创业“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注重“多元化”。加强顶层设计,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不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校企合作”。在双创导师培养上,高职院校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共同搭建互联互通的师资培训系统,鼓励和选派教师到建筑企业或校外机构进行创业理论及实践培训,提高双创导师的理论水平,增加导师的实践经验。在专业导师培养上,定期组织培训,不断加强专业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与“互联网+”思维,不断推进“专创融合”课程改革。在企业导师引进上,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企业资源优势,组建企业高管、高级工程师等熟悉社会生产的企业导师团。三类导师系统地推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落实,促进建筑类创新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而带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与创业。

结语

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急需一大批具备创新精神的建筑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基础建设提供可靠支撑。高职院校在该类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课程的作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的不可分割性,试行“三导师”引领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大力打造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在明确创新创业课程的基础上,以四个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为载体,切实地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建筑类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院校建筑工程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造价预结算在建筑工程中的审核方式及应用实践
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中常见问题分析与处理
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