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亚楠 许昌陶瓷职业学院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接力干下去。昭示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决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4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强起来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民营经济发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试验田。纵览历史,改革开放之初的浙江,是一个自然环境并不优良、社会环境并不优越的地方。特别是陆域资源匮乏、人均耕地面积少,工业基础薄弱;农业比重大,国家投资少、开发度很浅,也没有享受到国家较大的特殊优惠政策。因此,改革之前的浙江可以说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是改革开放激发了亿万浙江儿女干事创业的热情,焕发了浙江人民的聪明才智,形成并不断推动浙江精神的历史演进,使“浙江从人口、面积和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强省、市场大省、民营经济大省,创造了一个个伟大的创举。”是改革开放激发了浙江的活力和生机,让浙江人民阔步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和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的示范区。
浙江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文化传统悠远的文化大省。千百年来,浙江人形成了崇文重学、务实守信、踏实肯干、勇于创新、团结合作、善于成功的浙江文化,不仅世代相传、历久弥新,而且积累成为内涵独特、乡土气息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浙江精神。“浙江精神”是浙江文化的高度概括,是浙江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支撑,是浙江人民艰辛探索和深入实践形成的文化共识。总书记在浙工作期间强调指出,“一旦文化的力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力量有机融合,就不仅会演变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助推器”,而且会演变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粘合剂”。”浙江精神不断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建设向“文化强省”建设迈进的步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千家万户,“最美浙江人”现象成为浙江传播到全国的时代新风尚。到目前为止,以“浙江精神”为深刻内容的浙江文化,已经成为浙江各项事业发展方面的一张光彩夺目、内容深厚的名片,成为建设文化强省的榜样示范。
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能够从一个地域小省、经济穷省、资源弱省成长为一个经济大省、经济强省?道理可能有千千万,但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浙江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浙江文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激发为浙江精神,激励浙江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业、敢为人先,引领浙江从贫困走向小康,走向繁荣富强。要坚持和发展“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以此激励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2000 年 7 月,浙江省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首次把浙江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16 个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既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也是浙江人民的最基本精神,并且在浙江历史发展中有突出的体现。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更是浙江人精神的基本特征。”这是浙江人民在新世纪改革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时代号角。
改革开放之初的浙江,被称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资源小省,交通不便,人多地少,资源贫乏,没有什么大的重工业,人民生活十分困苦。1978年,在当时的28个省市区中,浙江经济总量排在第12位,人均GDP仅列第16位,是一个居全国中游的省份。在这样的条件下,首先形成自强不息的浙江意志。浙江找不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铁饭碗”,人民也不奢望天上能够掉馅饼,而是开始筚路蓝缕,艰辛开拓,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开始以家庭为单位,创办个私企业和乡镇企业,自己创造“泥饭碗”,开辟了一条小商品、大市场为格局的浙江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你经营,我办厂”,这种不低头、不弯腰、自强不息的精神意志为浙江的起步发展赚到了第一桶金。
就是说浙江人不愿意坐等苦熬,宁愿选择外出苦干,不管多远、多么艰难,只要有商机,都愿意努力去尝试。浙江人以敢于吃苦耐劳著称,在创业的过程中,一个地方遭遇挫折,就换另一个地方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种办法想不通,就从另一条路出发,不达目的不罢休。浙江人很早就在全国从事收破烂、弹棉花、美容美发等别人不愿意干、不想干的脏活累活,为了生存和积累家业,敢于舍弃自己的家园,天南海北的到处闯荡,为了创业可以四海为家,“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从不气馁和妥协,成为浙江精神的品格标志。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管面对什么困境都能够坚持到底,浙江人在全国各地进行创业就业,对于繁荣市场、推进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就是说浙江人敢闯敢干,在改革开放起航的阶段,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探索创新。在农村工业化的起步阶段,浙东北地区就借助靠近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区位优势,首先在全国发展起乡镇集体企业,促进乡村的崛起;温州和台州地区发扬务工经商的传统,探索出民营经济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为全国树立了先行先试的模板;浙江中部的义乌地区,从义乌从“鸡毛换糖”起步,依靠小小货郎担、拨浪鼓,把一个不靠海、不临江的内地小城打造成了“全国小商品之都”,类似的“勇于创新”的浙江故事不胜枚举。浙江精神诠释行者常至的奋斗情怀,凝聚着浙江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克服“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先天不足,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把小商品市场逐步发展壮大,催生了步鑫生、鲁冠球、马云等响当当的商界人物,浙江精神的内涵,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
务实是浙江人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和追求,实效是浙江人干事创业的诉求和体现。他们不搞花架子,不浮夸,一切从实际出发,靠事实说话,最后浙江人面对问题和困难不退缩;面对挑战和质疑不动摇;面对成绩和成效不炫耀,依靠群众路线,解放思想,敢于实践,大胆创新,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遇到挫折和失败及时反思,对于行之有效的做法总结成功经验,推动浙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不断积累,保证了浙江经济社会的接续发展,形成“讲求实效”的浙江追求。
可以说,“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十六字”浙江精神,是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逐步形成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人民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体现,是当时浙江经验的高度总结,很好地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间,浙江人民摆脱贫穷、致富奔小康的精神面貌,是团结浙江人民坚定改革开放之路走下去的动力之源。“为浙江人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罗网,积极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提供了深厚的区域文化精神资源”,成为日益宽阔的浙江气度。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政策并无特殊、陆域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省份之一。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力量,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于浙江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传统,在于浙江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人文精神。2005年,浙江在坚持与发展“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基础上,再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精神,这一次的概括进一步突出了浙江精神的核心特点,也更强调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更具有前沿性和引领性,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核。
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世情、国情和民情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八八战略”在浙江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浙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丰富了浙江精神的内涵,进一步总结和充实浙江精神成为一项重要历史任务。浙江新一届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浙江精神,不断挖掘历史积淀,不断丰富其现实内涵,实现了浙江人文精神的与时俱进。为了有效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推动浙江发展的新实践,迫切要求浙江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懈追求中具有现代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和社会道德标准。随着浙江在区域市场经济中走向成熟,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战略后,浙江省领导人提炼、概括、总结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十二字浙江精神。这既是浙江人民对昨天的总结与传承,更是对今天的鞭策和对明天的引领。提炼总结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让浙江成为国内最早将区域文化精神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支撑的省份之一。大大促进了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延绵不绝的社会活力之源和精神支柱,成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模范省和示范区。
“求真”就是尊重科学规律,勇于追求真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求真”,就是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按照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的原则,知行合一、敢于实践,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理论转化为思路,思想成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动力。务实,就是讲求实效、注重实干、实事求是。一定要清醒认识和发现浙江改革开放面临的新挑战、遇到的新问题,不简单照搬别人的经验和做法,根据浙江省情做出符合实际的战略抉择。按照“五大建设”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八八战略”的布局,牢牢把握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的动力之源,努力把政府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诚信”,就是要讲求信用、注重规则、言而有信。浙江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把诚信作为现代文明的基石,大力推进以个人为基础、企业为重点、政府为关键的现代“信用”体系建设,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现代诚信意识,把诚信作为公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和努力践行“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引导人民诚信立身、诚信为人、诚实做事,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诚信”公民,争做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浙江人。“和谐”,就是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建设“平安浙江”为载体、“法治浙江”为保障,弘扬“枫桥经验”,妥善处理和化解利益冲突,促进不同利益群体平等友爱、相互协调、良心互动,为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共同构建具有时代气息、中国特色、浙江模式的和谐社会。加快“文化浙江”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些做法,都是围绕浙江精神的要求不断发展创新。
“开放”就是要全球胸襟、世界格局、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浙江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始终树立开放理念和开放胸怀,虚心接受和吸取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浙江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精神素质不断适应开放的世界和全球化竞争的需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树立全球眼光,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内外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努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图强”就是要勇于拼搏、奋发图强、不断进取,始终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品质,认准目标不动摇,坚持发展不停顿、抢抓机遇不停步,弘扬卧薪尝胆的勾践精神和胆剑精神,发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发扬“快人一步”和“高人一招”的改革创新精神,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化挑战为机遇,变困境为佳境。
国家领导人始终牵挂浙江改革发展,心系浙江人民的安危冷暖,不仅多次视察指导浙江,而且对浙江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先后作出重要指示,对浙江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是新时代浙江亿万儿女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指引和新的动力引擎。
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为浙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十八大以来,浙江人民一张蓝图绘到底,开拓进取、改革创新,进一步形成了省域范围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实现现代化,并由此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实践、新探索、新经验。中央领导人十分关心浙江的改革发展事业,2015年在视察浙江工作中,赋予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工作要求,努力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浙江人不仅有勇立潮头的气概,更有心忧天下、为全国大局做贡献的宽广胸怀。浙江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对浙江的历史方位作出了正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潮头上,正奔跑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跑道上,正站在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上的科学判断。“站在历史新方位上,必须继续弘扬浙江精神,在创新中担当新使命,在实干中践行新要求,在包容中实现新发展。”
十九大以来,中央领导人进一步对浙江作出“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要求、新使命、新期望。“这是对浙江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浙江改革开放战略特别是“八八战略”深入实施的高度肯定。”浙江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以勇立潮头的新担当培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坚持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在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中撬动全面深化改革、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创造高品质生活、数字政府建设等8个方面强化浙江担当、彰显浙江担当,着力增创“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百姓受益”体制机制新优势,着力打造全面开放新高地。
结束语:综上所述,浙江在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够走在全国前列,在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先行者和示范者的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全省人民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秉持敢为天下先和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勇立时代潮头,敢于担当奉献,这是开动浙江改革开放的总引擎。浙江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是浙江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奋斗发展中孕育出的宝贵财富。浙江精神始终激励着浙江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践行浙江精神的浙江经验,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浙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窗口和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