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梅英 苏州高新区镇湖蔡氏刺绣工作室
苏绣出自苏州吴县,春秋两季。据汉代刘向在 《说苑》中记载,以苏州为中心的吴地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 “绣衣而豹裘者”。三国时期,吴王孙权,赵宰相的妹妹下令给他手工刺绣,甚至作为一张军事名片,苏绣的国家地图进一步延伸。到了宋代,苏绣变得更加成熟
朝廷在苏州开设了官方刺绣办公室。明代苏秀荣结合吴派绘画的艺术成就,他的刺绣是“露香园顾绣”是工艺精湛、形象生动的象征。它像生命一样栩栩如生,在原材料、刺绣、刺绣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技能水平。清代是苏绣的鼎盛时期区内有大量刺绣家庭作坊,各类刺绣作品发展迅速。苏绣标志在这个时候已经出现在可行性方面,优质双面刺绣进一步发展为双面不同颜色“三种不同的刺绣”有不同的形状和针。清末民初,艺术家沈寿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记录了西方绘画。我们的服装在款式、质感和特殊工艺上都体现了其专业的服装文化和深厚的东方内涵。宋朝提倡刺绣的潮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到了明代,刺绣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艺术,一件极具表现力的艺术作品。刺绣作为一种特殊的工艺形式,可以在朦胧的丝绸上创造出精美逼真的丝绸。后期,随着各种优秀刺绣品在德国和国外的流行,它受到朝廷和各界人士的赞赏,吸引了许多人其他邻国的商人订购了大量刺绣品。
改革开放以来,苏绣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产品项目。苏州镇湖位于苏州高新区西部,是苏绣的故乡,有着数千年的刺绣历史,是苏绣最重要的发源地其中一个。苏绣历来以针代笔,以色代线,充分体现了做工和技艺的结合,而针法要点、技巧要点和题材要点都是苏绣不可分离的技艺内涵,它们需要被我们在当期那传承中正确认识和对待。随着时代发展,苏绣的艺术形式还将继续演化,在这一过程中,苏绣必须坚守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文化特质,这也是当代苏绣迈向新的艺术高度的重要前提。
刺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彩线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因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湘绣、蜀绣、粤绣),主要流行于苏州地区。苏绣“精致、精致、优雅、干净”,传承至今,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绣娘们用手中穿梭的绣针带出无数交叠的丝线,绣出的山水皆有远近之趣,人物俱是生动之情,花鸟极尽绰约之态,可谓十指春风,所过之处一片生机盎然。
苏绣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刺绣名家沈寿在《雪宦绣谱》中将传统苏绣基本针法归纳为齐针、接针、单套针、双套针、抢针、扎针、铺针、肉入针、打子针、刻鳞针、羼针、绕针、刺针、8针3施钝、旋她散整针和虚实针等十八种。但苏绣的发展自近代以来并没有停止过,刺绣发展迅速根据苏州刺绣研究所的改编,它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改进根据统计,传统苏绣的基本缝可分为平缝刺绣、刺绣、点绣、网绣、网绣、纱绣和辅助刺绣40多种。
乱针绣作为苏绣针法中的至关重要的针法,虽是后起之秀,却以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的独特风格驰名中外。必须能做到形神兼备,针法中透出灵气。一般的绣娘,把一根丝线劈丝分成16丝,已经足以引得参观者惊叹。但是为了更精细的表达,我最多可以把一根丝线分成352丝。看似寻常的人物头发,我也要反复分析丝线光泽和运针的秩理,往往要用几十种颜色去表现,以求更仿真的光线效果。我领衔创作的《姑苏繁华图》,全长1590厘米,宽47.5厘米,采用传统的细平绣、虚实绣、滚针绣、乱针绣、打点绣等近20种刺绣技法,完整再现了原作中18世纪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姑苏繁华图》又名《盛世滋生图》,由清乾隆年间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耗时24年完成。全幅画内有各色人物12000多人,房屋建筑2000多栋,桥梁50多座,客货船只400多艘。可能因为其体量过于宏大,多年来,刺绣工艺师们只是偶有尝试绣制《姑苏繁华图》的局部。2005年,我向这幅传世巨作发起挑战,按原作1:1的比例进行刺绣再创作,带领18位刺绣工艺师沉浸在艺术创作中,一绣就是5年。“用掉了近千种颜色,总长超过5万公里的蚕丝线”,蔡梅英说,《姑苏繁华图》刺绣创作中要把一根丝线分成352丝,运用乱针、滚针、施针、平针等20多种技法,通过众多色彩的搭配和多种刺绣针法的完美结合,使得画面上的各色人物栩栩如生,细节表现丝丝入扣,远景与近景,田野、树叶、店铺、桥梁等细节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苏绣版《姑苏繁华图》先后荣获“第二届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奖”“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天工艺苑·百花杯金奖”等奖项。
对于几千年历史的民间艺术而言,苏绣更强调在可持续传承中创新发展。苏绣的弊端集中体现在苏绣文人审美和绣娘劳作之间的断裂。除少数绣娘兼具艺术创造力以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苏绣艺术创作的整体能力的提升。苏绣创作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始终勤于观察生活,深入生活,从生活的点滴中吸取营养,捕捉细节,才能精于最有情趣的表达,作为苏绣创作的一员,要经常听风观叶,看雨观花,神思迷醉,不仅将技巧娴熟于心,更是用心灵与物象交流。要始终坚信,艺术要凝聚情感,创作的作品,人物、动物是有生命的,植物、山石也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绣娘生命的投射,每一针、每一线,都在用灵魂与刺绣对象进行着对话。因此应提高绣娘们的受教育背景、丰富人生阅历和专业刺绣水准,使她们可以创作出高艺术品质的作品,避免苏绣想要创新却有心无力的尴尬。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苏绣在图案、品种、手稿设计等方面的原创内容越来越少,类似的抄袭和仿绣也越来越多。目前,市场以单面刺绣为主,苏绣正逐渐失去其传统优势和特色。从技术上讲,近年来苏绣产品在新技术应用上还有待继续提高。因此应该开发出更成熟的电子提花数字处理技术。要明确继承传统工艺并不是一种静态的消极活动,它需要不断地传播和吸收。苏绣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艺术价值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优势,需要有可持续创新的造血功能,不断提升其商誉和品牌价值。
政府需要从政策上对苏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技法的创新和研发投入给予必要的扶持和资助,积极鼓励个体手工艺者将其具有独创性的刺绣作品进行著作权登记,具有实用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刺绣技法可申请专利。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自由竞争但规范有序的刺绣市场,加大对手工技术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力度,从制度上保障个体手工艺者的创造积极性。例如,苏绣在明清历史上最繁荣的其艺术形式和技法的创新是最活跃的时期。苏绣应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其艺术生命力和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政策和制度上推陈出新,有效激发艺术表现形式和技法的创新活力。
总之,苏绣艺术代代相传,保持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因为它可以在动态的延续和继承中不断创新。苏绣的魅力会在新时代的发展下传递到更大更广阔的天地,其蕴含了国人的创新和发展精神,因此,需要增加当代人对苏绣的认知度和对苏绣的接触机会,要让人们感受到苏绣这门传统技艺的魅力以及传扬蕴含在内的匠人精神,创新保护原创苏绣手工作品,在艺术上注重苏绣的文化符号、在形式上展现创新活力,加强苏绣艺术创作的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为苏绣这项传统艺术,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更好的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