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嘉琪
内容摘要:江户时代,明清小说的传入与唐话学的流行,刺激了以明清时期白话小说为蓝本的翻案小说的产生,给日本文坛带了新风。宽延二年都贺庭钟改编创作的《英草纸》作为翻案小说的嚆矢,不是单纯地对《三言》进行翻译临摹,而是独辟蹊径,结合自身的文学创意,融入了日本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特色,展现了日本社会独特的风貌。本文通过《英草纸》中的《黑川源太主入山得道》与《警世通言》中的《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的比较研究,从宗教、民俗学的视角,探讨在中日不同文化影响下都贺庭钟的小说中的受容与创新。
关键词:江户时代 翻案 明清小说 中日文化差异
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为了遏制住天主教反政府思想,实行了锁国政策,只开放长崎一港。但日本对中国文化吸收接纳的热情仍不减半分,大量中国典籍包括明清小说等以贸易往来的形式被大量舶载至日本。搭乘贸易之船来到日本的明清白话小说,以其巧妙构思与新奇趣味受到了民众的喜爱。
关于《英草纸》的受容与本土化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已有众多研究。中村幸彦是日本近世文学研究的大家,在《近世小说史》指出相较于流于类型化的末期浮世草子,中国白话小说巧妙的情节、新奇的素材充分满足了近世读者的期待,并引发了阅读与模仿改编的热潮。日野龙夫也在《近世文学史》中指出《英草纸》受到了三言等短篇白话小说的深刻影响,适当融入了日本传说和战记物语中的本土情节,以其富于洞察力的思想性、人物性以及准确的心理描写获得了优越的文学性,开创了读本小说这一崭新的小说样式。
中国学者王晓平在《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中考察了明清小说对都贺庭钟等前期读本作者的影响,从文化嫁接与传播的角度分析了《英草纸》等读本小说的翻案。李树果先生在《日本读本小说与明清小说》中,从翻案的创作技法角度,探究了三言对《英草纸》的影响,以及庭钟根据本国的风俗进行的创作改编。
只是已有的学术著作或论文由于研究重点的不同,还未有专门从宗教与民俗学的角度对日本近世小说与中国白话小说的受容与创新进行考察,因此本文将以《黑川源太主入山得道》(以下简称源太主)与《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以下简称“庄子休”)为中心,以宗教与民俗学为切入点分析庭钟的文学创新。
一.《三言》的东传与《英草纸》翻案
1.《三言》东渡日本。《三言》,是《古今小说》(后改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编纂者为明代冯梦龙。作为话本的集大成之作,古代短篇小说的宝库,在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日本学者大庭修《江户时代唐船持渡书之研究》中记载,《初刻拍案惊奇》、《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收有二十九篇“三言”明人话本集《今古奇觀》,分别在1726年、1727年、1743年、1731年随唐船舶来日本。
“三言”中的故事,题材广泛,想象丰富,色彩缤纷,既充满奇趣,又有社会现实意义,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深受民众喜爱。“三言”清代在中国失传以后,却很好地保留在了日本,这一点也侧面反映出日本人对三言的青睐。
日本学者内田道夫在《中国小说的世界》一文中提到:许多日本作家以“三言”等明清小说为蓝本,将故事中的人物、环境本土化,翻案了许多具有日本社会生活特点的作品。
2.《英草纸》的翻案。“三言”传到日本以后,儒医都贺庭钟继承并发展了浅井了意开拓的翻改方法,以三言为蓝本翻改创作了《英草纸》,于宽延二年(1749)以近路行者著、千里浪子校的笔名出版。《英草纸》的诞生在江户时代中后期的文坛上创立了一种新的小说样式—读本。它突破了元禄后期文坛局面的庸俗低迷,为当时的日本文坛注入了小说创作的新颖活力。在整个日本文学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英草纸》由九个短篇小说构成,几乎都是根据中国的白话小说改编而成的,而且有七篇都来自于三言,例如:《英草纸》第一篇《后醍醐帝三挫藤原谏》翻案自《警世通言》收录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第二篇《马场求马沉妻成樋口婿》翻案自《古今小说》所收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第三篇《丰原兼秋听音知国之兴衰》翻案自《警世通言》收录的《俞白牙摔琴谢知音》,第四篇《黑川源太主入山得道》翻案自《警世通言》的《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李树果先生认为根据翻改方法可将《英草纸》中的小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几乎忠实于原话内容除根据国情在习俗上稍有改动外,基本情节没有太大变化,如第二篇、第四篇。第二类是基本上根据蓝本,在情节和内容上加以扩展补充,增添了创新的成分。如根据“俞白牙摔琴谢知音”翻改的第三篇“丰原兼秋听音知国之兴衰”。第三类旨趣基于原话,则内容由作者独自构思创造,如第一篇。本文将以属于第一类的第四篇,翻改自《庄子休》的《源太主》为中心,梳理故事梗概、情节发展并进行具体比较。
二.对比分析
1.故事梗概。《源太主》的故事梗概:日本天文年间,一位叫黑川源太主的人,曾习道,善养生之术,与其妻深谷闲居于金花山之深处。一日于山中见一少妇在为坟前桃树浇水,问之,妇人回答:父兄催其改嫁,但丈夫遗言须待桃树开花方能改嫁。黑川回家后与深谷说及此事,深谷忿然骂那女不知廉耻,若是自己定会从一而终。不久黑川重病而亡,其弟子二万道龙医生前来协助治丧。深谷被道龙吸引,央求道龙的仆人说媒。新婚之夜,道龙突发恶疾,只有吃新死之人的脑髓才能治好。于是深谷不惜开棺欲取源太主脑髓。谁料源太主却推棺而起,点破道龙和仆人乃是分身隐形之幻象,深谷羞惭而悬梁自缢。黑川点火焚屋,随后别去,不知所终。
《庄子休》两篇的故事梗概:中国周朝末期,庄子休曾师从道教之祖老子,辞去漆园吏的职位后,与妻子田氏,隐居在曹州之南华山。一日于山中见一少妇手执纨扇向新坟连扇不已,问其缘由,妇人回答:丈夫遗言须待坟土干后方能改嫁。庄子行起道法,坟土顿干,帮助妇人了却心愿。庄子回家后与田氏说及此事,田氏忿然骂那女不知廉耻,若是自己定会从一而终。不久庄子重病而亡,田氏却对前来拜见的俊俏的楚王孙动了怜爱之心,央求王孙的仆人说媒。新婚之夜,王孙突发恶疾,只有吃新死之人的脑髓才能治好。于是田氏不惜开棺欲取庄子脑髓。谁料庄子却推棺而起,点破王孙和老仆乃是分身隐形之幻象,田氏羞愧而悬梁自缢。庄子便“鼓盆而歌”,取火焚屋,随后遨游四方,终身不娶,得大道成仙。
从故事梗概中可以看出《源太主》基本上保留原有故事情节和架构,仅将故事中的人物、环境本土化,情节枝蔓上有所删减。故事结构仍沿袭《庄子休》。
2.情节发展对比分析。在情节发展方面,完全相同的情节有“娶妻”“犯疾”“复活”,以“娶妻”一节为例:这一节几乎就是对原作的翻译,只改了人名而已。
《源太主》:他虽秉性高雅,但并不超凡脱俗,既不沉迷女色亦不拒之。在人们的劝说之下娶了妻室,与妻子之缘却很淡薄。原妻病故,次妻因有过失而离异。近又娶一妻名唤深谷,容貌胜于前二妻,夫妇甚是和睦。
《庄子休》:他虽宗清净之教,原不绝夫妇之伦,一连娶过三遍妻房。第一妻,得疾歼亡;第二妻,有过被出。如今说的是第三妻,姓田,乃田齐族中之女。庄生游于齐国,田宗重其人品,以女妻之。那田氏比先前二妻更有姿色:肌肤若冰雪,绰约似神仙。庄生不是好色之徒,却也十分相敬,真个如鱼似水。
基本相同的情节有“明志”“倾心”,比如在“倾心”这一节中,《源太主》中将原作中慕名前来拜见楚国王孙改为一直跟随源太主学习养生之术的医生二万道龙。这一身份关系的变换使得本篇故事人物更加自然,也更具日本的时代气息。
情节相似,内容改写的情节有“偶遇”“帮助”“重病”“幻象”。在“帮助”这一节,庄子是直接行起道法,坟土顿干,帮助妇人了却心愿。而源太主建议少妇委托寺院僧人以了结此事。
情节相似,《源太主》略写的有“焚屋”,《庄子休》中这段情节有300多字,而《源太主》只用了150多字,删掉了原著中的部分诗句。
3.诗句的忠实援引。除此之外,在《源太主》中,还忠实地援引了《庄子休》中的许多诗歌,以开头和结尾的诗句为例。
《源太主》的开头的诗句:夫妇之间则不然,彼非天合而是义合,是人与人私订之婚约,离开情义和信用则别无他物。经双方协议可合,而又经协议可离,分手后可以变得比与他人的关系更为疏远,谚语云:“夫妻本是同林鸟,巴到天明各自飞。
《庄子休》的开头的诗句:若论到夫妇,虽说是红线缠腰,赤绳系足,到底是剜肉粘肤,可离可合。常言又说得好:夫妻本是同林鸟,巴到天明各自飞。
《源太主》的结尾的诗句:复又颂汉诗一首曰:你死我必埋,我死你必嫁。我若真个死,一场大笑话。
《庄子休》的结尾的诗句:庄生歌罢,又吟诗四句:你死我必埋,我死你必嫁。我若真个死,一场大笑话!
种种类似于嫁接移植的痕迹,在文中随处可撷。
三.受容与创新
陈洪在《小说的宗教文化意义》一文说:“小说与诗文那样的纯然士大夫文学不同,小说是在社会文化板块的交会处、摩擦处产生的。”文化会影响到作家的创作思想、小说叙事、人物形象塑造等方方面面。因此小说不但可以当成文学作品欣赏品读,亦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来进行考察探究。接下来将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莊子休》受容的原因以及探究都贺庭钟是如何融入本国的风土人情后进行创新翻改的。
1.劝善惩恶的教化功能。《醒世恒言〈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明者,取其可以道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耳。”解释了“三言”名称的由来,也体现了冯梦龙编撰创作这部作品之时的目的:通过小说去教化他人。并且随着明清小说影响逐渐扩大,同处于程朱理学为政治显学的时代背景下,江户时代的小说也开始具有了“劝善惩恶”的意味。
庭钟在《英草纸》的序言中,就通过类比典籍的方式,强调了小说的教化功能:“庄子所言,虽多为怪诞,但终为教。紫式部之物语设言见志,说尽世情。兼好之草纸,虽微末之言,却有遁世之高远情趣。今世明鉴大道乏人,避光之人甚众。有欲就明教者,以其怀璧之不圆且多瑕疵而置之不顾;或受教者,因琢磨之意浅而易茫然。此金玉之言不悦耳之谓欤。”
《庄子休》中的庄子有三任妻子“死一个,又讨一个,出一个,又纳一个。“但对妻子的不守寡却耿耿于怀。用假死之法考验妻子,本是夫妻间的调侃之言,却设下圈套置田氏于死地。而庭钟选择翻案这篇宣扬贞操观念、丑化再嫁妇女的《庄子休》,正是因为两国具有相似的文化语境才有了受容的可能性。
明清时期和江户时代,中日两国的封建专制主义都达到了鼎盛。男尊女卑的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发展了到极致,渗透至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男性的社会地位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顶点,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属品,成为男性私有财产的一部分。
江户时代,在嫁女婚制度下,妻子是不具有夫家财产继承权的卑微角色,男人可以重婚,而妻子则背负固守贞操的义务,妻子与他人的通奸行为被视为重罪可被处死。这时贞节已经神圣化,不仅关乎女性自己的人格尊严,更是关乎夫家和母家的荣辱。从这个时期的女训中便可见一斑。清代王相母《女范捷录》:“忠臣不事两国,烈女不更二夫。故一与之醮,终身不移。男可重婚,女无再适。是故艰难苦节谓之贞,慷慨捐生谓之烈”。江户时代中期的女训《女大学》中:“一旦嫁人,守节一生,此乃女子之道也。”关于再嫁问题则认为“女子遭夫家弃去,再入富贵之门,乃莫大耻辱。”明清时代与江户时代对女子的贞洁都有着严格的要求,那么庭钟选择这篇文章作为蓝本也不奇怪了。
2.道教元素的过滤。不论是明清时代的小说还是江户时代的世俗小说,创作视角主要面向现实社会与市井生活,于是,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风俗场景便大量出现在小说文本之中。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大都能在其中觅到踪迹。因此翻案后《源太主》中的许多本土化的改变和新的描写,则又使作品体现出日本不一样的社会风情和时代生活气息。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内容庞杂,思想繁复“包罗万象、贯彻九流”,对中国文学产生过广泛深远的影响。《庄子休》一文就弥漫着浓厚的道教氛围,主人公出场时,《庄子休》描述道:话说周末时,有一高贤,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邑人也,曾仕周为漆园吏。师事一个大圣人,是道教之祖,姓李,名耳,字伯阳。伯阳生而白发,人都呼为老子。庄生常昼寝,梦为蝴蝶,栩栩然于园林花草之间,其意甚适。醒来时,尚觉臂膊如两翅飞动,心甚异之。以后不时有此梦。庄生一日在老子座间讲《易》之暇,将此梦诉之于师。却是个大圣人,晓得三生来历,向庄生指出夙世因由,那庄生原是混沌初分时一个白蝴蝶。天一生水,二生木,木荣花茂。那白蝴蝶采百花之精,夺日月之秀,得了气候,长生不死,翅如车轮。后游于瑶池,偷采蟠桃花蕊,被王母娘娘位下守花的青鸾啄死。其神不散,托生于世,做了庄周。因他根器不凡,道心坚固,师事老子,学清净无为之教。今日被老子点破了前生,如梦初醒。自觉两腋风生,有栩栩然蝴蝶之意。把世情荣枯得丧,看做行云流水,一丝不挂。老子知他心下大悟,把《道德》五千字的秘决,倾囊而授。庄生嘿嘿诵习修炼,遂能分身隐形,出神变化。从此弃了漆园吏的前程,辞别老子,周游访道。
而日本没有道教,三言中的道教元素不会被日本读者接受。因此都贺庭钟过滤掉了大部分的与道教有关的语句,对于主人公源太主的描写仅仅留下了:“却说后奈良院天文年中,在羽州象泻有个叫黑川源太主的人,幼时随秋风道人学过长生之术,家中产业交给家人掌管,不问世间之事。游览近国的名胜古迹,颐养心神,对诸事宽容大度,毫无爱憎。”但为了沿袭原著的趣味,修改为源太主曾随秋风道人学过长生之术,暗含了会些法术,以与后文分身隐形的情节相吻合。
3.江户时代的丧葬礼仪。另文中还有多处涉及到了丧葬的描写,也是两篇小说对比改动最大、最突出的部分,体现了两国丧葬文化的不同。
原著庄子路过一新坟:“一年少妇人,浑身缟素,坐于此冢之傍,手运齐纨素扇,向冢连扇不已。”庄生怪而向之:“娘子,家中所葬何人?为何举扇扇土?必有其故。”那妇人并不起身,运扇如故,口中莺啼燕语,说出几句不通道理的话来。正是:听时笑破千人口,说出加添一段羞。那妇人道“家中乃妾之抽夫,不幸身亡,理骨于此。生时与妾相爱,死不能舍。遗言教妾如要改适他人,直待葬事毕后,坟土干了,方才可嫁。妾思新筑之土,如何得就干,因此举扇扇之。”
而《源太主》则是:“有一看上去有些身份的妇人,在家旁植一株桃花,培根注水十分用心。他以为树是植做墓标用的,深感钦佩。但又一看,石碑前没有净手水,花瓶内也未插花草。源太主便问:“为何如此用心地种那棵桃树?”那妇人毕竟是个乡下人,说话毫不掩饰:“这是我丈夫之冢。他生前与我相亲相爱,在弥留之际他舍不得我而遗言说:我死后你即使嫁人,也要过了三年。在冢前种棵桃树,待它开花你再出嫁不迟。’他如此千叮咛万嘱咐,两个多月前去世了。我想这棵桃树种在背阴之处,几时才能开花?父兄每天催我改嫁,所以祈祷让这棵桃树快长。”
《源太主》中,将妇人用扇子扇土堆,改为了为桃树浇水。这是因为日本的坟墓不培土堆,只立墓碑,所以便将持纨扇改为植桃树。值得注意的是此段中还对墓碑前的物品进行了描写。“石碑前没有净手水,花瓶内也未插花草。”相应地后来在帮助女子之时,庄子是直接运用法术帮妇人扇干了土堆。而黑川则是告诉妇人:“似你这样心急,恐难守亡夫之遗命。如想不违背亡夫之言,而又等得不耐烦,莫如委托寺院僧人,提前做三周年的追悼,以了结此事,现在京师多半如此。”此处都庭钟翻改中的“净手水”“委托僧人做三周年的追悼”都体现了江户时代丧葬文化的特征。
江户时代,幕府为了对末端的民众进行监视支配,采取了寺檀制度:所有国民都必须以家为单位作为檀家,在某个寺院(檀那寺,菩提寺)登记,以此来证明该人(家)非基督徒。寺院通过“宗门改帐”监督生者,同时又通过管理墓地、整理“过去账”来管辖死者。在寺檀制度下,世俗权力保证了寺院与檀家的关系,促成了佛式葬礼的普遍化与制度化。供养祖先,举办丧葬事宜成为了寺院的最大事。其中僧侣念经,引导灵魂通往佛界的道路,也是葬礼中最重要的宗教仪式。安葬以后还会举行头七、五七、七七、百日、一周年忌日、三周年忌日等佛教的祭奠供奉法式。一、三、七这样的无法分割奇数与可以分割的相对的世界相比,体现了对无法分割的绝对的世界的向往以及对佛教虔诚的崇拜之情。
在供奉祖先方面,除净土宗以外的佛教认为有五供,五供是指在墓或者佛檀前必不可少的五样贡品,分别是香、花、蜡烛、净水、食物。香主要是线香,有时也会使用抹香,“香”的第一含义是,请祖先或佛祖享受这种香味。此外,线香还有净化供奉的家人和参拜人自身的目的。线香之烟袅袅升起的景象,也有连接现世和阴间的意味。供奉美丽新鲜的花朵表达了希望像花朵一样干净的愿望,花的数量也有讲究,应是3、5、7的数量。蜡烛是为了清除烦恼照亮悟之路。净水意为干净的水,不只是为了向祖先供奉茶水,更有洗涤自身心灵之意。作为食物的水果点心则是为了向先祖表达他们保佑自己活着的感谢之情。
不管是如今还是过去,只有日本将佛教与葬礼联系了起来,不管是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还是传播佛教到日本的朝鲜半岛与中国都没有佛教=葬礼的意识形态。这一巧妙的改动,既切合了原作极具讽刺性的情节趣味,又适应了日本本土的民情风俗。
4.江户的婚姻制度。在后文拒婚情节中,《庄子休》中王孙提出有三件事未妥,《源太主》篇中也提出三件事情难成,前两件难事,《庄子休》与《源太主》基本一致,在第三难上,庭钟改为了需要得到故乡父兄的认可。此处的修改与日本江户时代的婚姻制度有关。高群逸枝在《日本婚姻史》中提到这个时期的婚姻方式与八世纪左右中国法传入到日本后形成的律令制度有关,这个时期开始实行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父家长婚制。父长对于婚姻有着绝对的掌控权,私通是无论如何不被允许的。并且和中国一样,是否有媒人也被当作是正婚还是野合的判断条件。1615年德川幕府《元和令》的第八条“不可擅自缔结婚姻”,如果没有父长的允许,父长是可以向裁判所提起诉讼,治以男方诱引密通罪,并将女方强行带回的。所以在庭钟在此处的翻改显得自然而又具有时代气息。
总之,从《源太主》对《庄子休》的翻案来看,庭钟在小说叙述,情节构造,人物形象塑造都融入了许多日本的民俗,还通过巧妙的设计,使文章情节更加紧凑,更具冲突,并且毫无隔阂之感,实现了对中国小说的有效嫁接与移植,创作出了极富时代意义的作品,为陷入停滞的日本文坛注入了新的气息。
江户时代,在中日文化交流中与明清白话小说的滋养下,以《三言》为蓝本翻案的《英草紙》诞生了。因为受到了明清小说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中处处可见中日交流碰撞的痕迹,本文从文化与民俗的视角出发,以《黑川源太主入山得道》与《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为中心,对都贺庭钟的翻案创新之处进行了考察,并寻找出了宗教信仰,婚丧嫁娶等方面的历史根源。总之,《英草纸》既汲取了中国小说的优越性,又浸润了本民族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传统,并且紧密贴合了时代思潮与町人社会的审美情趣,折射出了两国历史与文化方面的同源性与差异性,是探究日本文化内涵的极其丰富的文本素材。
参考文献
[1]本文所引冯梦龙《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文字,出自《三言警世通言》中华书局2014年版.《黑川源太主入山得道》译文引自李树果.《日本读本小说名著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李树果.从《英草子》看江户时代的改编小说[J].日语学习研究,1987.
[3]大庭脩.江戸時代における唐船持渡書の研究[M].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1967.
[4]松浦章.江戸時代唐船による日中文化交流[M].思文閣出版,2007.
[5]赤根祥道.仏教おもしろ雑学[M].梧桐书院,1989.
[6]家永三郎,著;赵仲明,译.日本文化史[M].译林出版社,2018.
[7]末木文美士.日本宗教史[M].岩波書店,200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