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华
当前俄乌战事跌宕起伏,美国政治精英意图借助混乱局面,拉拢欧洲联手对付中国,而美欧战略研究界配合美国,亦步亦趋,离间中欧关系,发起“中国是否已失去欧洲”的讨论,给本已波诡云谪的国际社会蒙上更加晦暗的阴影。
4月中旬以来,美国频繁鼓吹“美欧同气连枝”的高调,捧掇欧洲与美国联手应对中国的“威胁”。美国财政部长耶伦4月000日在大西洋理事会发表演说,5月17日又在“布鲁塞尔经济论坛”发表主旨演讲,呼吁美欧在技术、产业与供应链等领域协调一致,共同排挤中俄。美国副国务卿舍曼4月率团出访欧洲,与欧盟对外行动署商讨如何协调对华政策;6月2日又向欧洲记者强调“中国一直在挑战欧洲的安全、经济与价值观”,呼吁欧洲帮助美国抗衡中国。5月“美欧贸易与技术理事会”在巴黎举行第二次会议,发出相似论调。
与此同时,美欧某些专家学者,尤其是欧洲智库的某些专家,遥相呼应,唱衰中欧关系,甚至抛出“中国已失去欧洲”的命题。4月19日“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项目主任奥特尔发文,认为乌克兰战事凸显中欧的“制度性竞争”。4月22日“墨卡托中国研究所”学者发文,对中俄互动进行发难,认为中国与中东欧已经分道扬镰。一此后“罗马尼亚亚太研究所”“日耳曼•马歇·尔基金会”柏林分部等欧洲智库都有学者发文,提出相似观点。6月10日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江忆恩在《外交》杂志网站发文,作出“中国对欧外交已失败”的判断。在此舆论风潮影响下,5月底德国“政治与科学基金会”、法国“蒙田研究所”和英国4<欧洲改革中心”三家欧洲顶尖智库联合推出研究报告,提出“重启”欧洲对华战略的建议。德国也出现是否应重塑对华政策的讨论。
毋庸讳言,去年初以来中、嗽关系遭遇重重阻力:《中欧投资协定》被冻结,中欧相互制裁尚未解除,欧洲议会6月7日通过的报告宣称中国在印太地区对欧盟利益“构成威胁”。但是,中欧关系如同多棱镜,角度与层次不同,则色彩与内涵迥异,冲突对抗的晦暗一面与良性合作的明亮一面共存。实际上,将中欧联结在一起的结构性要素依然存在,而且相当N急固。
首先,坍经贸关系依然具有显著的互亦性,蕴含深厚的合作潜力,这是由中欧资源禀赋的差异决定的,短期内不会改变。从2020年初开始,中国就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21年虽然中欧不时曲焙,但中欧贸易额全年增速创下27.5%的历史新高。过去6年,中国始终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疫情暴发后欧洲政治精英就陷入迷思,反复讨论如何摆脱欧洲对华“供应链依赖”,可中欧经济的运行却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在当前物价飞涨的情况下,欧洲更加离不开,中国商品的输入。欧,洲工商界不会感受到“中国正在客去欧洲”。
其次,欧洲要继续推行数字转型、绿色新政、亚太地区合作等一系列与全球治理息息相关的政策架构,就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中国庞大的体量决定的。欧盟谈到中国时,“接触”与“对话”。是高频关键词。欧盟关于“印太战略”的一系列文件,都表示要对中国进行“多层面的接触”。4月初中欧领导人峰会后,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不仅提出对华“建设性接触”的意向,.还表示要在市场准»气候与环境、数字经济合祥和人权等领域继续与'中国开展高级别对话。习近平主席5月9日与德国总理期尔茨举行视频会晤,5月10日与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时,德法领导人多次使用“对话”“磋商”和“协调”等用语,马克龙甚至表示法中在乌克兰问题上存在“共识”。可见,欧洲行政当局仍然重视与中国的沟通和合作。
再次,欧洲在二战以后形成的战略文化,决定了欧洲不可能与中国完全翻脸,多半会在中美之间闪转腾挪,两面应付,以最大限度地拓展自身战略空间。作为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起理论源地又具,欧洲既深有强烈的文谙化均势,自篆心和政治自主意识,绝不愿意接受域外超级大国的全盘.控制。冷战时期美国为欧洲提供,安全保障,但法国的“戴高乐主义”和西德的“新东方政策”显示出欧洲独立于美国的鲜明个性。虽然当前美国智库鼓吹建立由美国主导的“民主同盟”,拜登政府频繁秀出的橄榄枝也得到欧洲一定程度的回应,但欧洲政治精英也多次谈到欧盟“要做全球竞技者,而非全球竞技场”,对欧洲在国际社会的边缘化备感焦虑,不愿被完全绑上美国的战车。
长期以来,欧盟自视为“规范性”力量,向世界输出“后现代”规则,然而俄乌冲突粉碎了“后现代”乏梦,迫使欧洲人回归“现代性”满满的地缘战略竞争。 中国与欧洲,体量相当,相距遥远,并无战略利益的直接冲突,却有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地缘政治的历史经验最丰富的欧洲,懂得在中美之间拿捏分寸。所以,“中国正在失去欧洲”是伪命题。▲(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