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骜
如果要从历史的角度去盘点最近影响整个科技领域的事件,2006年被正式命名的云计算、2018年开始波及全球的地缘贸易争端,以及自2019年底开始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都具有“分水岭”式的意义。尤其是对于中国本土的科技领域,每个事件的发生,都意味着刚刚习惯和适应的技术架构、市场格局和商业模式将面临巨大的调整和重构——软通动力作为中国IT厂商的典型代表,就经历了这一切。
“我理解的创新,是要结合公司整体实际的业务特点来进行。”刘会福,软通动力首席技术官强调,面对一个处于频繁调整周期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所有行业参与者都是首次经历,并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和技巧可以继承及借鉴,唯有调动自身全部的创新能力,去更快适应新的环境,才能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创新能力,是对IT厂商创新能力的一个衡量表现,事实上并非如此。对于整个 IT产业而言,创新始终存在两个方面的考量:第一,IT厂商自身在技术、业务、服务等方面,是否真正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第二,所有IT厂商的创新,能否真正赋能给企业用户,使其转化为用户的能力创新。两者之间既相辅相成,又彼此关联,缺一不可。这也形成了IT行业对于创新定义的AB两面:一面向内,对自己;一面向外,对用户。
对于软通动力而言,创新一直是其维持高速发展的核心之一。而且,与技术型、产品型IT厂商往往投入更多精力于技术突破、产品打磨的创新方式不同,软通动力的创新,兼顾了创新的“AB”两面,目标指向只有一个:最有效地满足企业用户的需求,让自身的“创新能力”转化为企业用户的“能力创新”。
因此,软通动力“创新”的重头戏,不在于以技术为代表的“硬核”创新能力,而是更重视如何将技术创新与业务模式、服务模式的创新相融合,以一种“集成式”创新的模式,帮助自己的用户实践能力的落地。
软通动力的第一次业务模式创新,发生在创立之初:最初,软通动力将自身的业务重点定位在单纯的解决方案软件开发,也就是传统的“产品”模式。与今天的新冠疫情类似,当年一场非典疫情,保持“社交距离”的防疫要求,让整个市场的商业活动戛然而止:接触不到用户,无法实现销售,业务的拓展遇到了“不可抗力”的强烈阻力。
“那时软通动力需要一种可持续的业务模式,而软件外包模式对当时的软通动力而言,就是一种创新。”刘会福认为,作为一直帮助中国企业实现业务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的软通动力,同样也有足够的创新能力来完成自身的业务转型和创新。
因此,当软件外包业务由于人力成本不断增加,以及受到地缘贸易争端、新冠疫情等黑天鹅事件影响,面临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时,2018年初,软通动力再次调整业务模式,目标是通过创新的业务转型,实现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刘会福始终在强调:软通动力核心业务是“服务”,因此新战略的核心,依然是帮助用户去改善其业务能力和应用体验,“对于软通动力而言,我们创新的关键在于用‘产品+工具+服务更好地服务客户。”
在刘会福看来,软通动力在产品方面的创新,是回归最初的业务模式,到解决方案软件开发上去,将软通动力以往开发的优秀解决方案商品化,做属于自己的软件产品和品牌。
“例如,软通动力以往为金融行业开发了非常多优秀的产品,得到了非常多大型金融机构用户的肯定。那么未来,我们就会基于这样的产品,进一步加強其智能化程度,并根据用户进一步的需求,不断增强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刘会福举例说,除了从技术上进一步丰富产品本身的能力,还会通过不断丰富产品的部署方式,实现产品的云化转型升级——如从私有云部署,逐步向混合云、公有云部署方式拓展——从而吸引更多同行业中的长尾客户,并逐渐将这种提供商业化软件的能力,从一个行业向更多行业辐射:“从金融到保险,到能源行业,以及其他各个领域。”
刘会福同时也强调:虽然业务模式相同,但现在谈到的软件“产品创新”与以往的软件开发,存在非常大的区别:如今的“产品创新”,不再是帮助用户“把业务管起来”,而是需要帮助用户“将业务与发展战略密切挂钩”。
“因此这将是一种共创的模式,是一种基于云计算基础架构底座,与用户数字化转型战略基础上的,以实现业务弹性、智能化、灵活性为目标的,与用户共同实现的业务模式转型。”刘会福说。
而对软通动力传统的IT服务,刘会福强调,软通动力将重点关注进一步“服务细化”能力创新。“软通动力内在的经营模式是大客户模式:大客户模式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能够深耕大客户,做全赛道服务。”
刘会福认为,所谓“服务细化”,一方面,从微观上,要时刻跟踪用户需求,当用户需要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I……各种新兴IT技术,去实践包括节能减排等各种新兴需求时,那么,服务商就必须具有这样的能力,因此,软通动力必须持续进行自身能力的创新,以更大的力度去覆盖用户的业务。另一方面,从宏观上看,服务细化除了保持原有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人才更完备等IT服务的基本需求外,随着企业需求的不断深入,以及不同行业领域对于数字化需求差异的不断增加,软通动力需要不断拓展服务更多行业、更多业务的能力,积累更多行业知识和相关专业能力。
“软通动力之所以能够服务众多的手机厂商,最核心的能力,除了具有相关资质外,更多的是因为在互联网、安卓操作系统、智能终端领域,都有很多的方案提供经验和能力储备。”在刘会福看来,软通动力这种“左手产品/工具、右手服务”创新模式的内在逻辑,实际上就是要从自身能力上做进一步的提升:既有服务细微应用场景的能力,也有覆盖全域需求的实力。
很显然,“左手产品/工具、右手服务”的创新方向,涵盖相当广泛,因此,需要软通动力从全局完成一次更加综合性的创新。其中,不仅涉及到更深入、更广泛的技术能力创新,更重要的,需要在业务模式、服务模式、生态建设,甚至人才供给与培训等方面,通过创新的手段,实现全面的能力升级,从而最终形成一个更加完备、没有短板的服务终端企业用户的能力体系。D0F2CFCD-12C9-4767-A65B-71A2660A8B37
软通动力业务模式的创新,从2018年就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在2018年,软通动力的一项重要的业务举措,就是在原本垂直行业的行业业务线基础上,增加了三个横向业务服务线,包括咨询服务、云智能服务和IT基础设施服务。随后不久,软通动力又通过深度参与鸿蒙生态建设,提出了包括智能终端和工业互联网两个横向服务业务——这实际上在软通动力的业务逻辑上,增加了一个横向的、贯穿行业垂直服务领域的技术能力业务线。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金融、零售、地产等垂直行业服务业务基础上,软通动力进一步拓展和细化,不仅成立了软通金科子品牌来服务金融科技,而且也明确表示,智能汽车、数字能源等将成为其关注的重点行业赛道。
这实际上,就使得软通动力在原有线性业务布局的基础上,形成了由一横一纵(横向能力业务线、纵向垂直行业业务线)两条业务线。
“从战略角度来说,只有当组织发生了变化后,才能产生创新的能力。”刘会福强调,以这种相对复杂的方式来改变公司整体的业务架构和组织架构,将云智能服务、金融科技、智能汽车等能力业务单元都看成是单独的业务实体,一方面是基于对以往行业经验和技术能力的细化梳理,利用单独业务实体作为能力的载体,做更深入的产品创新和服务细化;另一方面,也可以看成是以客户为主体的服务宗旨的体现:“软通动力是做服务行业,所以必须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而从传统管理学的角度看,在技术边界和行业业务边界并没有严格界限的初期,让更多的技术能够在各种不同行业中得到验证,不仅能够进一步增加技术本身的正向迭代,而且对于不同行业尝试更多新兴技术、基于新兴技术构建符合行业特色需求的应用场景,都是效率最高的。只是,对软通动力而言,会涉及到更多的内部磨合和优化。
与向内的业务模式、服务模式的创新相对,软通动力向外也在探索一种创新的生态体系建设模式,以期构建并形成一种更能够覆盖更多行业、更大市场、更多IT新兴技术的服务终端企业用户的能力。
“软通动力与合作伙伴的关系是联合创新,是技研销服务一体化的模式。”刘会福认为,软通动力与合作伙伴之间,不是单纯的供应商,而是互为彼此生态中的技术、研发、销售和服务的一部分。在这种共建共创模式下,针对不同的合作伙伴,软通动力会采用不同的、更灵活的合作模式:有些合作伙伴会与之联合开发行业解决方案,有些合作伙伴则会与之一起联合开展市场推广,还有一些合作伙伴,会与之进行联合人才培养。“这就使得软通动力和我们的合作伙伴都具有了服务更多行业、更多业务场景、更完整、更端到端的能力。”刘会福强调,在这种“共建共创”生态模式下,软通动力的目标,是能够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服务用户的综合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帮助企业用户,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实践从技术到能力落地。
技术创新永远是一家科技企业所有创新战略中不可忽视的构成部分,对于软通动力也是一样。
今年3月份,为更好专注于信创及自主可控操作系统研发和产业化服务,软通动力专门成立了一家新公司——鸿湖万联(江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鸿湖万联”),该公司全面承接软通动力OpenHarmony战略。
事实上,从OpenHarmony诞生起,软通动力就是OpenHarmony社区理事成员单位和其项目群重要共建企业之一。在软通动力看来,基于OpenHarmony的商业开发对于软通动力而言,将是一个面向未来的重要技术锚点,因此也将其作为公司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加快了部署的脚步。
4月,鸿湖万联成为华为首批OpenHarmony生态使能合作伙伴,憑借自身技术实力与行业经验,面向交通、媒体、广告、金融、教育等行业定制化开发OpenHarmony商业发行版。
5月27日,软通动力开源鸿蒙科技总部落户无锡,并与无锡市高新区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凭借无锡物联网产业集群优势,打造基于开源鸿蒙操作系统的物联网创新载体,加速企业融入开源鸿蒙生态,引导无锡及长三角区域物联网产业创新。
事实上,除了开源鸿蒙,软通动力近些年在新兴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还广泛涉及到了包括云计算、数据中台、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不同领域,而所有这些与技术相关的创新,软通动力都始终坚持一点:技术创新的目的是转化为服务能力的提升。
“软通动力作为一家科技企业,从深层角度来说,我们希望能够在底层技术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刘会福认为,与其他单纯产品类科技企业不同,软通动力技术创新的出发点,是希望能够在接下来一轮的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增加一些具有持续成长能力的抓手:“对于开源鸿蒙系统的投入,实际上公司依然着眼于未来数字经济的业务走向,希望借助开源鸿蒙操作系统将软通动力的能力得以展现,能够帮助更多的传统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同时,软通动力也希望其能够成为一个新的业务增长机会,一个新的引擎——即便初期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所谓创新,在很多人看来,也许是一项“划时代”的技术,或者是一种“横空出世”的商业模型。但对于大型、有历史积累和传统优势的科技企业而言,所谓创新,最关键的部分,往往是伴随着取舍、权衡和挣扎的业务转型和商业逻辑升级:完全创新意味着未知,而停滞只能是死亡,在两者之间的不断升级和优化,才是最明智的做法——而这相对而言,才是最难的部分,即便曾经的行业霸主,也不见得就一定可以成功。
始终坚持“服务”属性的软通动力,用了一种从结果推导过程的思路来考虑自身创新:所有创新的目的,都是为了服务终端企业用户。而终端企业用户需要的,除了技术本身的先进性,更多是将技术落地的方法和专业化服务。因此,我们看到,在软通动力,所有的创新都更加强调技术和能力的现实“实践性”:一方面,从长期,软通动力广设技术锚点,关注技术创新,从而为自身未来的发展谋得更多话语权和抓手;另一方面,在中短期,通过改变、优化和创新自身的业务模型,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机会和竞争能力,从而最终以一种组合拳的方式,为企业自身的发展铺平了中长期发展道路,同时也能保证源源不断地向其所服务的企业用户,做能力输出,保证企业的数字化需求得到持续的支持——从而实践“以自身的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实现能力创新”。
“未来两年,软通动力的核心就是坚持既定的战略部署,持续爬坡,完成此次自身能力的成长。”刘会福言道。D0F2CFCD-12C9-4767-A65B-71A2660A8B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