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马英华,任晓宁,辛东升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北 邢台 054035)
近20 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要归功于高职院校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的专业岗位及岗位群。这些岗位(群)要求员工不仅要有扎实全面的技术理论基础,而且要具备熟练的技术应用技能,在生产实践中要把先进的技术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这就意味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培养的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特别是新业态各类企业新的用人需求,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的需要[1]。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既要具有宽基础、高复合的知识结构,又要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能力结构。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2021 年国家颁布了有关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专业设置的相关文件,明确提出高职院校所办本科专业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职业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事先考虑的各方面因素和需要厘清的各方面逻辑关系,为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从而制定出科学适用、符合需求的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
关于“定位”,《辞海》的解释是,事前确定整个过程中自己的位置。据此,本文对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作出如下界定:职业高等教育基于国家新时代总的教育目的、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的要求、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需求及其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等系列因素,对于职业本科专业在教育活动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规定,也就是说,职业本科专业对自己所培养的本科层次人才可以从事的专业岗位和岗位群的类型和层次进行明确,找准自身在职业高等教育中的位置。
简言之,对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专业人才在培养规格、发展方向上所作出的规定,就是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它既是职业本科学校顺利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归宿,也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向的要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其人才培养目标在定位上要体现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备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也就是具备职业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特征。二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本科层次教育学业标准和学术水平,并具备职业高等教育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基础。
总之,职业本科专业定位于“高层次”并非相对于专科专业在学习量上的增加,而是要着眼于质的变化。吴学敏从人格、纪律、形象、技能、精神五个方面分别用“金的、铁的、美的、强大的、创造的”来概括职业本科人才所具有的“高层次”特征。方泽强认为“高层次”体现为能够创造性地现场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且操作应用能力均达到高水平。
从培养规格来看,职业本科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相比,有其特殊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技术型”人才,让受教育者掌握初级技能技术;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让受教育者掌握中级技能技术,能够完成成熟关键技术的应用突破和转化;职业本科教育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让受教育者掌握高级技能技术,具备基本应用技术研究的素养,能够将关键技术转化为应用领域的实际生产力,可以成为“现场工程师”,其技术和技能性、应用性和职业针对性都很强[2]。总之,职业本科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强调按技术领域、工程对象设置专业,强调职业素质教育,强调高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受教育者要技术理论知识深厚,还要技术应用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能够在岗位实践中运用专业领域内的技术理论和科学知识,娴熟地开展技术应用工作及技术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3]。
具体来说,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六方面的要求:一是掌握的技术种类要求多;二是学习能力要求高,尤其表现在自我跨界的多元协作、判断力和决策能力、自我反省和专业学习能力的自主构建;三是现场工程技术水平要求高,能够实现工业场景从现实世界到数字世界的抽象,能够灵活运用通用的学科方法、计算及网络等知识,解决各种应用场景中的实际问题;四是应变能力要求强,能够在工作中把握住不确定因素展开探索与创新,用有效的方法快速解决;五是创新能力要求强,能够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结合工业技术制定高效的解决方案,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六是综合素质要求高,要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鉴于以上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自身的特殊性,在对培养目标定位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职业本科教育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动作为,是职业教育在层次上的提升,职业性是其本质属性。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以国家新时代重大战略需求为引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特别是要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现代产业已经表现出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之间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群体突破等新特点,生产工具、生产过程越来越集成化,一个生产工具、一个工作任务往往就汇集了多技术领域、多学科的知识。因此,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应重视本专业和关联专业之间的渗透融合,尤其注重在技术设计与技术开发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多样化专业知识,创新性解决复杂技术问题。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技术,教育层次由专科到本科,技术含量随之增加,复杂技术问题的解决需要深厚坚实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强调技术理论知识,适应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技术岗位工作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注重知识的综合拓展与创新应用。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强调勇于吃苦和奋斗的劳动精神、追求精湛和卓越的工匠精神,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和提升,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及积极乐观的职业态度,拥有健康稳定的情绪体验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实现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职业本科教育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更新迭代加快,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因此其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要有前瞻性、预见性,人才规格要做到既能够适应又能够引领产业和行业的发展,既能够适应又能够推动岗位工作变动及职业内涵升级,强调学习能力培养,提升学生面对未来高水平、高质量就业的职场竞争力。
H·W·French 的“职业带”理论,依据知识与技能比重的不同绘制出了三类人才分布图(图1),三类人才与三种教育类型分别对应。图中三类人才处于不同分区,但并非绝对分割而是相邻连续有重合,又以一条斜线A’D’将职业带中三类人才需掌握的实践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水平的变化呈现出来,比如,技术工人手工技能占据左上多半部、理论知识占据右下少半部,工程师则相反,理论知识占比多、技术技能占比少。
图1 人才类型分布图
职业带理论有助于我们明晰职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表现出有复合有分化的趋势,三类人才的界限越发变得模糊,其岗位特征和岗位能力都有了很大变化,基于职业带理论框架建构起来的职业岗位产生了“漂移”[4]。比如,技术人员和工程师之间的交叉领域CF 就兼具“技术与工程”的双重能力。因此,在进行职业本科人才定位时,要关注这一“漂移”现象。
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必须要考虑符合《高等教育法》要求的本科教育学业标准,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的有机结合、人格完善和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加强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应用能力,使学生得到自由全面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类型分化往往是与人才类型变化相伴相随的,职业本科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应结合人才分类理论,制定与自身属性相符的人才培养目标[5]。
人才分类理论将人才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学术型又包括科学型和理论型两类,应用型又可分为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三类。工程型人才是依靠智力技能将规划、设计、决策等转换为物质形态;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则是现场进行简单技能操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职业岗位越来越专业化,人才分类会日益细化[6]。同时,技术的复杂化综合化又促使职业群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职业群工作领域内产生了不少交叉重叠,相关人才类型之间的知识能力结构上也存在重叠现象,与职业带理论中的“漂移”现象相吻合。例如,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界限就在“漂移”,当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智力技能”在增多,而对“实践技能”的要求则相对减少。
每个人智能结构的构成方式各有不同,学习方式与能力发展等各有差异,但大部分人解决问题时都会采用智能组合的方式。教育要正视智能结构多元化,尊重个体差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接受职业本科教育的学生只是与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在智能结构上存在差异,虽然像数学逻辑之类的抽象思维可能不是他们的智力强项,但人际交往之类的形象思维可能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因此,职业本科教育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承认智力类型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挖掘、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促进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新技术新岗位大量出现对技术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技术知识有一个复杂的形成过程,其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拓展,这就意味着技术技能人才的层次需要向上攀升、延伸,需要掌握更复杂的技术知识,相应地提高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水平。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考虑这一点。
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各产业人才供求的结构矛盾日益突显,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紧缺,应用型高端岗位“缺口大”。
当下智能时代的工作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工作过程趋向于去分工化,二是技能操作趋向于高端化,三是工作方式趋向于研究化。应用型高端岗位更明显地体现为:或者工作过程复杂,或者属技术复合型,或者横跨多领域,或者要求具有技术之外的更高职业素养。高端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更高,已经从一般岗位能力发展到专业岗位能力、综合岗位能力。对于这些高端岗位特别是新兴技术岗位,职业教育毕业生要增强适应能力,发展高端岗位所需的核心竞争力,满足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尤其要瞄准这种高端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产业科技进步加快了人才需求变化,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素质和复杂职业能力。职业本科教育必须适应这种需求,培养技术理论知识扎实、专业能力以及跨岗位复合能力强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技术技能人才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为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提供人才支撑。
总之,产业需求要适应经济社会整体的发展,职业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因此,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的立足点是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当前和未来职业岗位的学生,也就是要着眼于三个“转”:适应岗位能力由“单项技能”转型为“一专多能”,适应岗位发展由“就业观”转变为“职业观”,适应岗位知识由“技术使用”转换为“技术知识”[7]。
搜集文献发现,在职业本科及其相近教育方面,日德英三国的做法比较系统,值得我们参考。
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日德英三国认识到,现代工业生产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从而催生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因此职业本科教育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都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紧密相连,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紧密相连。例如,日本技术科学大学基于本国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现实,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兼具创造性、实践性与领导性才能的高级技术人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基于本国重工业尤其是机械制造、电气等工业部门发达的现实,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工业部门所需的桥梁式高级职业人才。
日本技术科学大学创设之初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指导性技术人才,具体要求是:有一定技术理论知识,有较强技术开发和应用创新能力,有社会奉献精神等。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将目标定位为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是:有一定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有一定科学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和技术开发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其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都进行了明确、具体的表述。
(1)实践能力
日德英三国都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提到同等地位,其实践教学形成了独立的或者相对独立的体系,实践教学比例、时间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多样。例如,德国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习、实训等)占总学时的40%以上,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同时,这些国家都十分重视产学合作,将企业作为重要的办学主体,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考核评价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
(2)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日德英三国在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中,均强调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英国多科技术学院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园,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技术应用研究,要求学生不仅要完成一定数量的技术开发项目,而且要将其转化为技术产品。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同样重视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聘请技术开发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技术开发项目。日本技术科学大学更强调创造能力,把它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能力,并把它看作应对社会急剧变化的生存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出明确要求。
重视人文素质是英国社会的传统,这一传统在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他们强调塑造并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日德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保障措施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建立广泛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同开展产品设计和开发,以联合体形式实现最新研究成果向企业实用技术的转化。
总之,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基于人和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的,是基于人才培养的应然价值作出的实然选择。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科学合理地构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与先导。准确定位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在国家文件的宏观指导下对产业企业的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产业高端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建构起相应的能力模型,在明晰职业本科教育的属性和使命的基础上,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工程实践经验、综合能力等多维度分析,理清专业所对应的产业高端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在初步实践基础上给出详尽的定位,并付诸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