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 年12 月16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提出了2021 年中国经济工作的第八项任务是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并提出了具体的碳达峰工作部署,可见政府对碳排放工作的重视。
1981年年平均流量和年最大流量分别作为边界条件时,巴塘河河道21 480.34横断面水深如图4所示,巴塘河河道纵剖面总流速与流速水头如图5所示。
三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问题。课程体系安排,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力发展方向和专业知识积累水平。传统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专业课教学为主,忽略学生实践动手、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课程设置,进而使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竞争的意识相对落后,与人沟通、谈判能力相对欠缺,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综合竞争力显著滞后。
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碳减排行业中,尤其要关注建筑业在此方面的影响,因为它的消耗占据了全世界的36%,碳排放占到全世界的39%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的学者从现在的社会活动中调研发现,“建筑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多方面的影响是目前所有行业中首屈一指的”。分析图1的数据曲线发现,从2000年开始,近20年来与建筑业碳排放相关的文献在逐渐增加,现在已经成为了受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1)土体的分散性主要与交换性钠、pH值、矿物成分等有关,同时与其所在介质环境也存在密切关系。高钠、强碱性是土体分散性产生的两个重要条件。土颗粒组成和矿物组成成分是影响土体分散性强弱的另一项重要原因,同时微观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土体的分散性。
目前,学者们对于碳排放研究,集中在“碳排放核算方法”“碳排放影响因素”以及行业整体碳排放发展进展
,综合考虑发现建筑业的碳排放文献数量与现在的其它行业热点相比文献总量还较少,尤其是关于国内外之间的对比分析,很少有专业学者对其进行可视化的研究分析。因此,开展此方面的研究迫在眉睫。论文采用Citespace软件从三个方面(热点、文献、趋势)对现有的知网数据库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析了2000-2021年的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可视化的处理操作。
碳排放会给现阶段的群众带来的影响是多样的,对其消费现状和方法产生部分变化,现在的国内外学者对能源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主要的研究角度有变化特征、影响因素,还包括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等多方面。目前关于影响因素识别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被使用的有IPAT系列识别模型、指数分解分析方法(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IDA) 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Structur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
。
针对图谱分析方面的软件多种多样,每个都极具特色,但是Citespace 软件具有很多其他软件不具有的功能,以强大的文献共被引分析而被大家所知。由于不断优化开发算法和功能,Citespace 软件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医学等60多个领域
,但很少在建筑行业中使用。因为分析近期的文献得出结果才更加贴近实际,所以针对2000-2021 年期间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论文采用了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测量和可视化的处理。使用的国外的数据库大部分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如SCI、SSCI和A&HCI等引文索引数据库,这些全部数据都是来源于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每个数据记录的是主要作者和标题,摘要和参考文献
。以“construction industry”和“carbon emissions”作为主题词,时间跨度为2000-2020 年,将两者的检索结果取交集,语言类型选择English,文献类型为“Article or Proceedings Paper or Review”。共检索到561篇相关文献。
国内文献检索库为CNKI,选择文献检索,检索词为“建筑业”和“碳排放”,时间跨度为2000 年1月1 日至2021 年12 月31 日,共检索了517 个有效文档。
研究热点的分布和演变可以直接反映各个时间序列中的热点问题、学科、分析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变化
。关键词相关性作为学术论文中研究主题的一种精炼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学科领域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所以论文通过对文献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可得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主要热点,由此能预测出未来的研究方向的变化趋势
。为了进行比较,国内外文献采用相同的软件操作,具体的操作方式为时间切割设置为一年,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阈值选择以TOP 50为阈值,Citespace 5.0运行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以及用于网络修剪和合并的PathFinder算法
。
在Citespace中在进行作者图谱聚类时导出作者引用频次表格,即表2。从表2可以看出,WOS中建筑业碳排放的研究文献被引频次较高的来自Lu YJ、Hong JK、Zhang YJ等。在某个时间区间内,文献被引的次数越多,就越能够说明该文献被该领域大部分的学者所认同,这就是被引频次的含义。图谱中Lu YJ 于2016 年的文献被引次数为29 次。CNKI中建筑业碳排放的研究文献被引频次较高的来自尚春静、王玉、张云波、祁胜军等,图谱中尚春静的文献被引次数为22次。
将CNKI数据库以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的文献数据导入,并对近义词及同义词进行合并与删减,最后,获得了国内外建筑业碳排放领域文献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与关键词词频及中心度列表。国内建筑业碳排放领域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显示的节点数量N=372 个,节点大小为关键词频次,关键词之间的连线数E=790,网络密度为0.011 4,Q 值为0.612(>0.3),mean silhouette值为0.841 5(>0.4)表明聚类的结构合理且同质性较好
。国际建筑业碳排放领域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显示的节点数量为463 个,关键词之间有1 531 条 连接 线,网络 密度 为0.014 3,Q 值为0.558 9(>0.3),mean silhouette 值为0.558 9(>0.4),表明聚类的结构合理且同质性较好。使用LLR(Loglikelihood ratio test)算法从文献中提取关键词。命名为关键词聚类,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国内建筑业碳排放领域研究包括11个聚类,国际包括10个聚类,如表1所示。
建筑业碳排放“影响因素”方面,图2 中#5“影响因素”包括“低碳经济”“DEA 模型”“LEAP”“SDA 法”等关键词。Jiang 等统计计算了自2005年到2013 年中国建筑行业直接和间接产生的CO
排放量,并且将其使用Kaya 恒等式和LMDI分解方法等计算方法对CO
排放量产生变化的驱动因素( 能源结构、能源强度、行业规模和间接碳排放强度)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建筑业碳排放量所导致的脱钩现象运用Tapio 方法和脱钩成果指数进行评估
;分析发现还有学者针对建筑物在运行生产过程中CO
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Zha等采用LMDI 的研究手段对城乡居民住宅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CO
进行了量化的分析,获得了对居民住宅运行过程中的影响CO
排放量的关键性因素,它们分别是:碳排放效果因子、能源结构的减排效应、收入能源强度效应(即能耗/收入)、收入效应(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口效应,根据研究的结论可以发现影响住宅碳排放量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能源强度和收入效应
。城乡居民住宅运行导致的碳排放因素被研究后,Ma 等利用STIRPAT 模型和岭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研究了2000 年到2015 年中国公共建筑运行碳排放对年均碳排放作出积极贡献的重点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分别是这5 个重点驱动因素( 即人口、城市化水平、公共建筑人均建筑面积、第三产业GDP 指数、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度)
。
从1992 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至今,碳排放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在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重点考察的问题。目前中国的碳排放量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从2016年的研究报告中发现,中国的碳排放占比达到世界的28%,这个数据已经相当于美国的两倍了。全球能源消耗占比较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建筑、工业、交通,从中国的调研数据发现,建筑的资源消耗与碳排放占据了总体的1/3~1/2。目前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各个地区的农村也逐渐城镇化,不断兴起的住房给碳排放量带来些许增长。随着人口、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现在每年建筑面积也在逐渐增加,且几乎占据了全球增加的建筑面积的一半
。建筑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相比,减排的成本低、效果高,我们可以从此方面入手实施节能减排的工作。目前,大多数的专家学者都关注起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因为可以通过减少其碳排放达到减缓气候变暖的效果,能够对长期的发展起到重要推进作用。中国政府以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责任来管理建筑的碳排放问题。从目前的国家政策不难发现,对此方面非常重视,并且还落实了一系列的政策标准,如《“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等
。
论文运用关键词聚类、研究作者聚类及中心度分析,反映研究热点,揭示出关键词之间的关联亲疏关系
。
(二)全面落实艺术教育“一校一特色”。各学校深入挖掘和着力培育本校的艺术特色,编写校本教材,营造校园艺术教育氛围,构建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
根据数据调查研究,建筑物的建造开发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CO
,建筑业也成为了碳排放的最大来源之一。水泥、钢铁、铝等原材料制造业属于能源密集型产业,其产生的CO
量对碳排放水平影响较大。由于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日益加深,建筑业面临着减少碳排放的压力
。
建筑业碳排放在图2中#2“CO
emission”包括“carbon emission”“greenhouse gas emission”“life cycle assessment”等关键词
,在Citespace软件中对CO
emission进行关键词细节分析,可以看 到 CO
emission 包 括“carbon emission”“greenhouse gas emission”“life cycle assessment”等关键词。据美国环境保护署(2012)调查发现,建筑的碳排放来自这几个部分,18%来自建筑能耗总量,68%来自建设过程的总用电量,12%来自饮用水消费,其余来自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如水泥和钢铁)和化学品等。建筑碳排放在全球CO
量层面上有相当大的影响(Worrell 等人,2001a)
。例如,仅水泥行业就占全球人为CO
排放量的5%(Worrell等人,2001b)
。原材料运输也是集中式的消耗CO
,特别是对于严重依赖原材料进口的国家(Wu和Low, 2011)
。建筑的现场施工也随时都会产生CO
的排放,这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碳排放(Wu 和Low,2012;Wu 等人,2013)
。由于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日益加深,包括建筑和制造业在内的许多部门都面临着减少碳排放的压力。努力减少碳排放成为了一个中心问题,是需要一个可行的和有意义的尺度来衡量和比较的(Crawley和Aho,1999)
。
建筑业“生命周期评估”方面,图2 中#5“life cycle assessment”包括“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embodied energy”“climate change”等 关键词。生命周期评估(LCA)近年被广泛应用,包括在测量全球变暖潜力方面评估了全球气候变化。在制造业和建筑业(Petersen和Solberg,2002)
,LCA 制定了基本评估流程和测定潜在的环境影响到一个特定的产品系统中(Wu 和Low, 2011)
。多个国家制定了多项碳标签计划,包括绿色标签计划(新加坡)、无碳标签计划(美国)、碳标签计划(英国)、碳计数计划(加拿大),中国香港地区也制定了碳标签计划(CLS)。根据Erskine 和Collins(1997 年)研究,LCA 在环境标签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其可信性,这就要求在系统边界定义、数据的可得性、数据质量和使用的方法方面具有更高的透明度
。没有透明度,比较不同产品的碳排放水平将是极其困难和不现实的。消费者通常无法获得产品的完整含碳量数据,仅凭标签上的信息作出购买决定,无法真正识别和选择低碳产品。在建筑行业,生命周期评估方法是评估建筑产品碳性能的最常用的方法,在提供一致的评估和报告标准方面发现问题。例如,在评估混凝土的使用和寿命结束阶段的影响时,若影响较小,就可以排除在生命周期之外
。
从《中国环境科学》中发现,“碳排放”这个概念是在1998 年第一次被提及,文章中研究了当时碳排放出现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与以后关于减少碳排放的一些措施方案等。“碳排放”受到人们关注是从2003年开始,当时提出了“低碳经济”,这推动了“碳排放”研究的发展。我国是从2007开始针对发展低碳经济展开研究探讨,从2009 年到2013 年这四年时间关于“碳排放”的文献数量从21 篇猛增至292篇。从数量激增的文献我们不难看出目前碳排放已经成为专家学者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在全世界的占比是巨大的,所以目前对如何减少碳排放进行节能减排相关的研究尤为重要。如何从经济、技术、管理、政策以及排放设计、方案等各个角度去解决碳排放问题,这无疑已经成为学术界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
根据图2 和图3,国内外关键词聚类图谱中的词频相同的是“碳排放”和“能源消费”。
从被引图谱可以找出被引用次数较多的文献,这些文献都是极具参考价值的,被众多学者所引用代表着其在该研究领域有着较强的影响力。由陈超美对共被引文献的节点的解释可知,共引图谱中的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参考文献,而参考文献的作者和出版日期标于节点附近,其中颜色代表参考文献被引用的时间、厚度和与它相对应的引用次数成正比关系。
如图4 所示,在Web of Science 中运行Citespace 时,将节点类型设置为:node type 为cite reference,时间设置为2000-2020 年,网络剪裁方法为pruning silced networks,并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导入研究数据以获取国际装配式建筑研究共被引聚类图谱。
如图5 所示,在CNKI 中数据运行Citespace时,节点设置为Author,时间设置为2000-2021年,网络剪裁方法为pruning sliced networks,中国知网的导出数据导入Citespace 软件,得出国内装配式建筑研究作者聚类图谱(见图5),结合关键文献检索文献的关键功能,找出国内装配式建筑领域关键文献
。
试验点位于云南省富源县中安街道办事处紫泉社区,地理位置E 104°90′07″,N 23°63′28″,海拔2 100 m。温带山地属季风湿润气候,四季温和,年均温13.8℃,相对湿度较大,雨热同季,干湿季节分明。年降水量1 093.7~1 332 mm,>10℃年积温4 024℃,日照1 819.9 h,无霜期240 d。试验点为坡改梯田、红壤,0~20 cm土壤耕作层pH5.0,有机质36.1 g/kg,碱解氮250.0 mg/kg、有效磷12.9 mg/kg、速效钾119 mg/kg。传统养殖业依赖精料和作物秸秆,近年养牛数量逐年增加,但饲草尤其是优质青干草缺乏。
国内关键词TimeLine 网络图谱见图8,关键词分布见表4,修剪后的图谱共包含关键词节点372个,连线790 条。由表4 可知,2010 年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为“碳排放”,对应图中的第一大节点,结合表格,从左往右的演进顺序为建筑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产业增加、脱钩效应、投入产出、LCA 等。2009 年中心度较高的建筑业关键词成为第二大节点,研究主题的演进顺序为建筑业、CO
排放、能源消耗、能源经济效率、SBM模型、脱钩、减排策略、城镇化、碳排放效率。2010年仅次于碳排放中心度的关键词为低碳经济,在图中是第三大节点,其演进顺序为产业结构、低碳经济、低碳产业、固定效应模型、碳足迹、产业结构调整。
从被引次数较多的文章中发现,部分学者都建立了基础理论与计算模型对碳排放进行分析研究。这些成果作为碳排放领域的基石理论被后人所广泛使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Ang 采用对数平均式分解法对碳排放的因素进行研究;Grossman 等、Cole 等考虑了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和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污染物二者的关系,探讨了经济实力和环境污染是否构成倒U形的关系曲线,这种关系曲线也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Diezt 等、York等分析了环境、人口数量、科技实力等多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构建了随机回归的计算模型。
如图6 和表3 所示,通过运行Citespace 5.0 软件得到国外研究主题演化趋势:修剪后的图谱共包含关键词节点463 个,连线1 531 条。使用软件绘制建筑业碳排放的时线图用以研究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发展趋势。时线图是以整个建筑行业碳排放发展时间线为主线,横坐标表示各年份时间,各节点表示研究主题,从左到右根据时间线依次展示碳排放在建筑行业的研究发展趋势和发展脉络。表3 是通过软件操作细化研究主题之间的演进顺序,将各个研究主题的演进发展过程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由表3可知,从文献检索的2000年开始形成中心度较高的四大研究关键词分别是“碳排放”“建筑”“生命周期评估”“能源”。关键词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不同关键词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结合表给出的关键词年份和中心度大小可知。“碳排放”成为中心度最大的关键词,图7中图谱1,根据图谱显示可以清楚地看出,演进的关键词顺序依次为建筑行业、碳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分解分析等。图7 中图谱2 表示“建筑”的关键词,以“建筑”为关键词的演化顺序为建筑、生命周期、具体能源、碳排放、排放降低、气候变化等。从图7 中的图谱3可以看出“生命周期评估”关键词受碳排放以及建筑关键词的影响,其演进顺序为建筑性能系统、趋势、生命周期评估、持续性、能源等。图7中的图谱4展示出“能源”关键词的演进分支较多,其演进顺序为周期建筑、LCA(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碳排放、CO
当量、效益、能源等。
通过软件运行结果,四个中心度最大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紧密,可以看出国际上对于建筑业碳排放在这20年间的关注度以及发展程度,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总是备受关注,影响建筑物碳排放的关键性要素有多个方面,如下所示:
1)人口数量的影响。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人们对住宅的需求增大,大量新建房屋必然会给碳排放带来影响
。
2)收入水平的影响。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带来人们对生活水平的高要求,智能设备、电器等会更多地出现在住宅,设备和电器在使用过程中会加大CO
的排放量。专家学者对收入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科学研究分析,Zha 等在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中发现,收入水平的改变是碳排放影响的关键性因素,是首要的原因。
理财之所以受到广大投资者青睐,主要原因是保本又有稳定高收益,随着刚性兑付被打破,对于追求保本收益的投资者来说,表内存款将成为理财产品的替代。2017年以来,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出现大幅增长,一度被认为是保本理财替代品。但是,从目前来看期权触发可能性极小的情况仍存在于部分结构性存款中,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当成变相的保本理财,预计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强化对结构性存款的监管,表内存款仍将成为理财转移重要去处。
然后他还说了一下“钓蟾功”的“大蟾气”,大蟾气是钓蟾功绝学,也叫吞气法,据说当年甘淡然就是用出这个绝技才赢了李瑞东。练大蟾气时要吞气,关键在火候,练多了容易上火,所以在练大蟾气过程中要“吸月窟以补真阴”,所谓吸月窟,是采月亮的阴气,用来平衡阴阳的,这样练不会上火。就是要在晚上有月光的时候练,所以大蟾气的练法也叫“蛤蟆吞月”。
4)建筑面积的影响。建筑面积的增加必然带来居民住宅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
中东欧国家由16个国家组成,位于欧洲中东部,总面积133.6 万平方公里,为欧洲领土面积的 3/10;总人口 1.6 亿,为欧洲总人口的1/4,劳动力资源充足。
3)能源强度的影响。能源也是影响建筑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例如采用其它可再生的能源会减少碳排放量。
5)城市化水平的影响。较以往的农村化的设施水平,现有的城市不断进步发展,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也会增加碳排放量
。关键因素的分析进一步解释说明了国外建筑业碳排放的演变和发展趋势,也从根源上说明CO
的排放量增加的原因,除了能源、气候等以外,更多的是人口、城市化水平等原因,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以及城市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建筑面积和能源消耗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直接影响到建筑业的碳排放的发展进程。
2.2 临床诊断价值比较 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伴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49条,不伴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1条。彩色多普勒超声、数字X线引导下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结果见表1。数字X线引导下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96%、81.82%、95.00%;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9.80%、72.73%、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由表4 可知,在国内,每年出现的关键词较多,但是中心性并不高,说明国内的关于建筑业碳排放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也是相对比较分散。高度集中的关键词不似国外那样,而是随着时间推移变化进行演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内中心度较高的碳排放、建筑业等关键词的演变与国外的“CO
emission”“construction”等研究较为相近,而国外从2007 年就已经开始开展相关的研究。
从关键词的角度进行比较,国外对此方面的研究的文献数量明显大于国内,并且国内文献中可视化出的关键词数量较少,种种情况表明关于碳排放研究国内的起步还是较晚,还需要大量的专家学者对此热点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完善。国外对于建筑业碳排放的研究较多的是从生命周期评价、碳标签等开展研究,使用模型和算法对碳排放进行定量的计算,从而对CO
的排放量进行控制和监督。而国内的关键词多从碳足迹、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于碳排放进行定性的研究,从CO
排放原因入手,控制和减少排放量。国外注重物理结构学、化学因子和生物仿真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在研究主题词中的应用;国内更加注重经济分析学、管理因素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在研究主题词中的应用,研究主题对应的研究区域和尺度不同。
综上所述,论文运用基于Citespace 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方法,对来自Web of Science 和CNKI数据库的1 028(561+467)篇关于碳排放的文献进行可视化的研究,通过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共被引文献聚类图谱、研究作者聚类图谱、关键词共现时区图等多种图谱,探讨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碳排放的所研究的热点话题、关键文献和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发展历程,从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还是存在些许不同,如下所示:
1)从研究热点的角度来看,国内外关于建筑业碳排放所分析的重要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关键词频率分布都预示着研究主题之间具有较大的关联性,都是基于原始研究主题。从全周期的发展来看,国外相比于国内的起始研究年限较早,故国内文献研究的部分内容与国外内容有些许重复。但是总的来说,可以把国内外分为两个角度,国内偏宏观,而国外偏微观。国外研究主题的演变是基于对建筑业碳排放分解分析的研究、建筑业CO
排放的微观水平、计算生命周期评估方法、能源排放利润分析等。国内研究主题的演变顺序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影响碳排放的脱钩效益,以及低碳经济在建筑业中的应用。
2)关键文献与知识基础方面,根据国内建筑业碳排放研究作者聚类图谱结合关键性文献查找、国际建筑业碳排放研究文献共被引图谱、国际与国内建筑业碳排放领域研究共被引文献频次排序对比表可知,从关键文献发表的时间可以看出,国内的研究还处于初级研究阶段,与国外相比较还是略显薄弱。在研究的方法方面,国内和国外也有差异,国内主要是管理、经验的方法,而国外除了国内的方法外,还采用了用实际情况进行对比验证的手段;在研究内容上,国际寻求更多的计算方法来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并采用更准确的计算数据来控制CO
排放的影响。
根据相关参数绘制枯水期煤电机组需求曲线,其中横轴代表非强制容量,纵轴代表非强制容量价格。根据相关参数确定A、B两个点,然后A点与X轴平行画一条线,B点与纵轴平行画一条线,连接A、B即得出可靠性备用需求曲线如图4所示。其中目标容量水平在A点。其中A点为当年枯水期煤电必开机组的容量和固定成本,B点为可用机组的容量和可用机组的维持成本。
3)研究发展历程方面,首先,国内建筑行业有关于碳排放的文献数量迅速增加,并且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次,建筑业的研究对象,2013 年至2018 年,国内建筑行业碳排放研究主题逐渐丰富,为未来建筑行业碳排放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再次,关于中国建筑业碳排放的外文研究文献数量正在逐年增加,2011 年关键词“China”被添加到建筑行业碳排放的国际热点研究词中,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业的碳排放研究已经成为国际装配式建筑研究热点,且国际装配式建筑相关研究热点开始涉及。
综合全文的研究分析可知,截至目前建筑业碳排放的方向已经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并且大量的专家学者也针对此话题开展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将国内外的论文分开分析发现,与国外的文献相比,国内的研究文献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提升发展空间较大。
结合以上国外建筑业碳排放的现状研究和结论,对于中国的建筑业碳排放研究有如下的建议:
1)国内碳排放量虽然日趋量化,但其量化方法缺少多样性和科学性,并且根据国家的地理特性的不同,国外的专家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于将各种自然学科如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应用于热带地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碳排放研究中。而国内的专家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于使用更为经典的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对省市级和特殊区域的社会经济系统的碳排放效应进行研究。应将国外的适用于国内排放情况的量化方法加入排放量的计算过程中,如LMDI分解方法、STIRPAT模型等研究方法。
“用句流行的话说就是,济青高铁和青盐铁路也加入了今年春运的朋友圈。”济南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客运部副主任宗辉兴奋地说。
2)政府为鼓励减少碳排放量,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节能减排的政策,但政策的制定缺少多层次的指导,不能良好地结合全国各地的民风民俗、当地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关政策。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应创建不同地区的政策制定监督体系,以进一步促进国内建筑业的碳排放控制的力度。
3)在建筑业碳排放的热点研究中,较少对不同的建筑类型的碳排放进行深入的研究,如装配式建筑的碳排放与现浇建筑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建议结合不同类型的建筑碳排放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随着建筑业中的碳排放管控的理念逐渐成熟,其成果也应不断地扩大到其他类型的建筑中去。
[1]科技日报.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建筑”促减排.[EB/OL]https://tech.gmw.cn/2019-12/24/content_33424832.htm,2019,12,24.
[2]陈儒.低碳农业研究的知识图谱及比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3):22-34.
[3]韩慧,王泽宇,赵国浩.国际低碳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基于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分析[J].经济问题,2017(10):102-108.
[4]任晓松,孙天美,赵国浩.中国碳排放研究热点演化知识图谱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0):235-243.
[5]张苗,袁凯华,陈银蓉,等.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基于Citespace 软件的文献计量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8):933-990.
[6]李玲燕,赵月溪,高伯洋.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和国内装配式建筑文献对比[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20,37(2):50-58.
[7]余菜花,廉同辉,刘军.中国低碳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资源科学,2012,34(10):1959-1964.
[8]王成城,蒋海萍,吴婷,等.中国低碳研究领域知识图谱:基于共词网络的计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9):19-27.
[9]李小冬,朱辰.建筑碳排放核算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安全与环境报,2020,20(1):317-327.
[10]Worrell,E.,Price,L.,Martin,N.Energy efficiency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reduction opportunities in the US iron and steel sector[J].Energy,2001a,26(5):513-536.
[11]Worrell,E.,Price,L.K.,Martin,N.,Hendriks,C.,Mei da,L.O.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he global cement industry.Ann.Rev[J].Energy Environ,2001b,26(8):303-329.
[12]WRI/WBCSD,2011.The GHG Protocol: Product life cycl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http:// www.ghgprotocol.org/standards/product-standard(cited 05.12.13).
[13]Wu,P,Feng,Y.B.Using lean practices to improve current carbon labelling schemes for construction materials-a general framework.[J].Green Build,2012,7(1):173-191.
[14]Wu,P.,Low,S.P.Managing the embodied carbon of precast concrete columns.[J].Mater.Civil Eng,2011,23(8):1192-1199.
[15]Wu,P.,Low,S.P.Lean management and low carbon emissions in precast concrete factories in Singapore.[J].Archit.Eng,2012,18(2):176-186.
[16]Wu,P.,Low,S.P.,Jin,X.Identification of non-value adding(NVA)activities in precast concrete installation sites to achieve low-carbon installation.[J].Resour.Conserv.Recycl,2013,81(3):,60-70.
[17]Wu,P.,Xia,B.,Pienaar,J.,Zhao,X.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carbon labelling for construction materials-a review[J].Build.Environ,2014,77:160-168.
[18]Zuo,J.,Read,B.,Pullen,S.,Shi,Q.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in commercial building developments- percep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J].Habitat Int,2012,36:278-286.
[19]Crawley,D,Aho,I.,Build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s:applications and development trends.[J]Build.Res.Inform,1999,27:300-308.
[20]Petersen,A.K.,Solberg,B.reenhouse gas emissions,life-cycle inventory and cost-efficiency of using laminated wood instead of steel construction.Case: beams at Gardermoen airport.Environ.Sci.Policy,2002,5:169-182.
[21]Erskine,C.C.,Collins,L.Eco-labelling: success or failure?[J]The Environmentalist,1997,17:125-133.
[22]李杰,陈超美.Citespace 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23]MA M,YANR,CAI W.An extended STIRPAT model-based methodology for evaluating the driving forces affecting carbon emissions in existing public building sector: evidence from China in 2000-2015[J].Natural Hazards,2017,89(2):741-756.
[24]JIANGR,LIR.Decomposition and decoupling analysis of life-cycle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s building sector[J].Sustainability,2017,9(5):193.
[25]ZHA D L,ZHOU D Q,ZHOU P.Driving forces of residential CO
emissions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 an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J].Energy Policy,2010,38(7):3377-3383.
[26]LIN B,LIU H.CO
mitigation potential in China's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a comparison of energy performance[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5,94:239-251.
[27]蔡伟光.中国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与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