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衣冠

2022-06-25 07:18:56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礼服汉服文化

内容介绍

我们经常说自己是华夏民族,可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其实,“华夏”与我们的文化息息相关。《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华夏之名便由此流传。周礼是通过服章和仪式表现出来的,因而衣冠、礼仪往往也用来代指文明,中国也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诞辰,因此,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中国华服日”,旨在不忘根本,以期继续前进。“华服”是汉服的别称之一,广义涵盖汉民族服饰及其影响下的其他民族服饰体系。让我们一起领略中华传统服饰之美吧!

精品展示一

汉服的服章之美

◎唐建军 杨 娜

汉服,又名华服。狭义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广义上,是以衣物为物质载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综合文化符号体系。

汉服历史悠久,《周易》里就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说法。历经数千年变更,汉服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表征,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宝藏,与中华传统饮食、建筑和汉字汉语等共同构筑成恢宏的中华文化大厦。

汉服是一道春天的美景。三春时节,草长莺飞,衣袂飘飘的汉服,无疑是春景里流动的国画。且看乐府诗《陌上桑》中的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罗敷的美招来太守的追求:“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她通过巧夸夫婿舆服之美婉拒太守:“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事实上,汉服蕴含着由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以右为尊等核心概念构筑的中华话语系统,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汉服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具有文雅而恢宏、正直而宽厚、仁爱而洒脱的内在品格,显示了鲜明的中国风格;汉服轻形式重精神,雍容典雅,深邃灵动,体现了中国人追求随心所欲不逾矩、蕴藉含蓄守太和的审美理想,具有独特的中国气派。正因为这样,汉服与“衣冠上国”“礼义之邦”“锦绣中华”等加诸中国的诸多美誉不无关系。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汉服正是中国古人取法自然的宇宙观浸淫日常生活的产物。以行业服为例,道家“法衣”把古人有关天的知识穿在身上,道教教理教义、吉祥图案的代表符号,如日月星辰、八卦、龙、凤、仙鶴、麒麟、宝塔,尽在其中。

在服装王国中,汉服属于“平面剪裁”制衣体系,分衣裳、衣裤、深衣、通裁四个大类。衣裳类是汉服体系中男子高等级礼服的基本形制,所谓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其中又演化出衣裙类,常常用于男女常服和女子盛装。衣裤类是汉服体系中最早的服饰,分为三小类:内裤(古称“裈”);外裤(古称“袴”“绔”),外观类似于今天的裤子;套裤(古称“胫衣”),类似于今天蒙古族摔跤运动的套裤。深衣类始于先秦,典型特征是分裁连属,后世演化出曲裾、袿衣、襕袍等。通裁类于隋唐时期改自北方民族服饰,典型特征是上下一体。

在不同的场景中,不同的汉服彰显不同的风采。在礼仪场景,身穿毕业礼服、结婚礼服、祭祀服等仪式服装,如男子的玄端礼服,女子的凤冠霞帔等款式,精美的工艺与华丽的外表相得益彰,尽显庄重大气,恭敬从容;在公共生活场景,穿戴庆典礼服、节日礼服、涉外礼服等,如男子的深衣、圆领袍、襕衫,女子的大袖衣裙、齐胸裙、交领袄裙等款式,显得尊荣大方,安宁自信;在日常生活场景,纵使简单的穿搭装束,如窄袖衣搭配裤或裙,亦显得恬乐从容,闲适自在。

钟敬文先生说,服装在中国社会中不仅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往往同时还蕴含着很多象征性和意识形态的理念或其背景。一件汉服,可以读出穿衣人的性别、年龄、性格、修养、精神等多方面信息。

目前,“Z世代”青年是汉服爱好者主流。沐浴着传统文化的阳光雨露,一袭汉服即一叶青春。拢着汉服即拢着青春。青春常驻,配上一款汉服,轻盈地转个圈,春天就在眼前。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2月11日,有删改)

赏读感悟

《周易》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文化”一词的最早来源。如果让我们去定义什么是文化,恐怕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情,但读罢此文,我们又恍然大悟,原来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随着当代年轻人文化审美的迭升,国风“出圈”日益月兹,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审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一系列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晚会、综艺节目接连成为“破圈”的爆款,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传统服饰作为物质文化的一种,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它不仅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见证着古老文化的深厚底蕴。

精品展示二

春服既成

◎谢 冕

衣食住行,此四者,衣居首。衣不蔽体,生存难继,谈何其他,故为先。早年读黄仲则诗,“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窸窣衣单,愁苦万状,凄然久之。幼经穷苦,感同身受。记得闽都岁时,每逢新正,长幼均须更换新衣,年节频频,慈母忧心。母亲一生育有五男一女,艰难时世,家无宿粮,哪能岁岁新衣!每当此时,母亲总是默然应对,挑灯深夜,以旧翻新,东拼西凑。新正道喜声中,居然一家灿烂“新”衣!靠的是午夜灯影下的“慈母手中线”。岁月凄迷,感念弥深。

人际往来,首重仪表。所谓仪表堂堂者,断非时下“颜值”“名牌”所指。都谓气质和修养体现人品,但却非自生而有,多系后期养成,而衣着整洁得体确是补拙之良方。其实,人的修养与风度,不必名牌,亦无须锦衣轻裘,自然得体便是。公众场合如此,私人过往亦如此。那年在维也纳,挚友燕姗为我们的访问饯别,在一家高档餐厅请了我和另外两个朋友。我郑重地打了领带赴会。燕姗很感动:“你这么正式!”这不是一般的礼貌,而是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服装非小事,多半与社会兴衰有关。我们可以从唐三彩的仕女服饰发现一个盛唐,也可以从敦煌石窟中的那些供养人的着装看到当日的繁盛。为此我以为,服装一事虽乃日常,却从中可以窥及时代风尚,社会盛衰,非可轻觑。社会动荡,生存失去常态,当然顾不上仪表一端。一般而言,社会安定,神清气定,人心放松,服装也就百卉竞呈,斗艳争奇,人皆以为常,不再大惊小怪。目下吾人所见即是。

《论语·先进》有重要的一次师生谈话。孔子与弟子谈人生志趣,子路、冉有、公西华谈过,轮到曾皙。曾皙语惊四座:“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老师听了很是赞同:“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一贯讲究仪礼的夫子,原来也是崇尚服饰之美的。

(选自《文汇报》2022年2月27日,有删改)

赏读感悟

“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也。”在本文,作者先借黄仲则之诗让我们感受衣服对人基本的物质意义;又结合自己亲身经历,道出衣服对人的精神意义,以小见大,从衣服的变迁联想到到社会的变革。小细节、大道理跃然纸上。结尾引用《论语》中的一段故事,借孔子之言点明文章的主题。整篇文章有理有例、有节有据,巧借《论语》,读来让人信服。

【马仁宏/供稿】

猜你喜欢
礼服汉服文化
动物身穿白礼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汉服新“江湖”
金桥(2021年3期)2021-05-21 08:05:44
皇帝的礼服
幼儿画刊(2020年5期)2020-07-24 08:42:00
蝴蝶礼服
学生天地(2020年30期)2020-06-01 02:25:46
上台说汉服
谁远谁近?
MY DREAM WEDDING高定礼服旗舰店
现代装饰(2018年2期)2018-05-22 02:50:45
汉服有礼
火花(2015年6期)2015-02-27 07: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