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大人:
好久没写信回家了,劳你老人家挂念,心实不能安,老人们或者以为我忘了家罢(吧),其实我决不,我无日不想回去看看乡里的沧桑,家庭的状况,你老母的平安!
乡里的兵匪之乱,怕还未平静吧——这是不能平静的啊。在社会未变革、上下未颠倒以前——这不独是中国,全世界都走到五叔所常说的“大劫”的关头,但也是黑暗和光明的天晓。日本近日全国捕去了一千多革命者,但是劳农的反抗也就随着更加高涨起来,压不下去的。
我在求学之时,听到或看到这些事情,就常常不禁浩叹——我家为什么这样破落?你老人家年老了,为什么不能得到事养?我读书之年为什么没钱读书?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
诸长,诸兄,诸友,皆问好!
敬叩金安!
荣儿
三月二十日
(1925年3月20日)
家书故事
在位于哈尔滨市的东北烈士纪念馆里,保存着这样一封家书。写家书的人,正是抗日英烈童长荣。1925年,正在日本留学的童长荣给母亲写下了這封情真意切的家信。
生于1907年的童长荣是安徽省枞阳县人。1925年,童长荣赴日本留学。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童长荣多次组织旅日留学生和华侨开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并被选为中共东京特支负责人。
1928年秋,按照党的指示精神,童长荣到上海组织了“反帝大同盟”,并参加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受党的委派,童长荣先后担任中共上海沪中区委宣传委员、区委书记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童长荣作为最早一批被党中央派往东北开展武装斗争的骨干之一,被任命为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带领抗日游击队的战士们,冒着严寒在深山密林中艰苦作战,点燃了东满抗战烽火。
为了组建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游击队,童长荣奔走于东满各地,发动群众,培养骨干。有一次,童长荣带病给延吉县的一个村子开群众动员大会。他满怀激情地说:“我们的国土被敌人抢去,我们的家园被敌人烧毁,我们的父母妻儿遭受敌人的凌辱和残杀,我们全东北3000多万的骨肉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乡亲们,每一个有热血的中国人,挺起胸膛吧!拿起杀敌的武器吧!我们大家一起团结起来,参加抗日救国的游击战争,宁可战斗而死,决不做亡国奴!”
在童长荣的努力下,东满各地陆续建立起“赤卫队”“别动队”“突击队”等人民武装,为抗日游击武装壮大奠定了组织基础。
1934年3月21日,童长荣在汪清县十里坪与敌作战时身负重伤,光荣牺牲,年仅27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称童长荣是为抗日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新中国成立后,东北人民为了永远纪念童长荣,将他的照片和书信陈列在东北烈士纪念馆。
一字一句思家国,一生一世铸忠魂。白山黑水将永远树立着童长荣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