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立雄 李晓兰
他十几年如一日,把无悔的青春奉献在信访工作的第一线,用炽热的初心践行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诺言。14年来,他接待来访群众4700多批次、35100余人次,办理各级交办案件4170余件,累计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360余万元,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最贴心的人”。他,就是河北省“我为群众办实事”最美人物称号获得者、唐山市信访局一级主任科员郑长华。
2003年6月,还在读大学的郑长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办点实事”便成为他内心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带着这份执着,大学毕业后,他考取了选调生,在唐山市丰润区白官屯镇一干就是5年。其间,他当过驻村扶贫干部,也在镇农业办、工业办、党政综合办等多个岗位留下过忙碌的身影,并在摸爬滚打中不断锤炼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硬本领。2008年6月,郑长华通过遴选考试,来到唐山市信访局工作。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乡镇岗位,到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信访岗位,变的是工作职责,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郑长华深知,干好信访工作,必须和群众交心,只有走进他们心里,才能解开他们的心结,解决他们的问题。面对来访群众的怨气、误解甚至责骂,面对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他从来不推、不躲、不绕,而是耐心倾听、平和交流、认真记录,让群众把话说尽。有时,群众的委屈和埋怨冲郑长华一撒就是三四个小时,对此,他从不表现出半分不快,而是用十足的耐心、热心和诚心,“春风化雨润无声”般进行解释疏导,让群众顺过气儿来,满怀希望地离开。
2021年春,一场大雨过后,50多名居民集体上访。那天,郑长华刚进接待室,只见其中一位领头的来访人话还没说,就把一摞照片狠狠地摔在桌子上。见状,郑长华一边给来访人倒茶,一边语气和缓地说:“你们别急,有事慢慢讲,先喝口水。”“我们天天泡在水里呢,这会儿身上不缺水!”见来访人气还没消,郑长华便拿起照片,直奔主题——“是不是房子漏雨没人修啊?协调这种事我很在行,快跟我说说吧”。听到这话,5位来访人代表这才平静下来反映问题。原来,他们是铁路职工小区的居民,小区内的66栋楼因年久失修,漏雨严重。了解情况后,郑长华第一时间来到小区进行入户调查。经过调研他发现:小区内的楼房不但漏雨严重,而且还存在严重的用电安全隐患。此后,在他的协调推动下,相关部门克服“三供一业”移交掣肘等难题,特事特办,仅用一周时间就修好了漏雨最严重的5栋楼,一个月后,其余61栋楼全部修缮完毕,赶在雨季来临之前彻底解决了2900多户居民的居住和用电问题。
以百姓之心为心,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境界。多年来,郑长华以真心赢得民心、换得信任,全心全意、全力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在田间地头、街道社区。他本人也获得“河北省信访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两次记三等功。
“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郑长华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初心不改、执着坚守,把信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信访诉求当家事,以真挚的为民情怀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揪心事、操心事、烦心事。
2018年9月,160名退休职工聚集在市政府门前反映改制后企业欠缴医保费,导致他们无法就医的问题。面对这些与自己父母同龄且迷茫无助的老人,郑长华眼眶湿润了,他坚定地说:“我一定会管到底,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结果!”此后,他一边组织力量调查企业断缴医保费的问题根源,一边帮助协调解决职工看病问题,还自掏腰包为困难职工垫付了4000元医疗费。郑长华说:“不能再让老百姓一趟趟地跑了,必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不久,在唐山市领导的支持下,在税务、市场监管、住建等部门的配合下,一次性解决方案最终敲定:由企业出资,将40余万元医保费全部补齐。此后,在各方的督促下,方案很快得到落实,老职工的后顾之忧也得以彻底消除。
城市供暖连着千家万户、关乎基本民生。每年进入冬季,居民的取暖问题便成了郑长华心头的牵挂。2021年11月的一天,百余名业主顶风冒雪来到郑长华处集体上访,反映因开发商欠费,热力部门无法给小区供暖的问题。了解情况后,郑长华立即召集涉事部门进行协调化解,督促相关单位连夜实施收尾工程,仅用3天时间就帮助小区居民解决了供暖问题。
解决信访问题,急在当下,重在长远。为在根本上解决供暖问题,郑长华还牵头建立了供暖排查化解工作机制:每年10月份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冬季供暖隐患排查,建立台账,法定供暖期之前將问题化解到位;对突发问题,相关部门协调联动,24小时不停摆,以最快速度恢复供暖。自2020年以来,他已成功化解多起此类供暖问题,3900余户居民因此受益。
只有走群众的路,才知百姓的苦与乐。在14年的信访工作生涯中,郑长华目睹了众多信访群众之“苦”,也感受过无数次信访问题得到化解后的“乐”。他在日记中写道:“只有深入群众,读懂百姓之心、办好群众之盼,才能真正感受群众的质朴与真诚,体会到群众发自内心的、对党和政府的拥护和依靠。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与人民心连心、在一起的历史。作为信访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就是要解民忧、纾民困,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信访工作直面复杂的矛盾问题、多元的利益诉求,处在化解矛盾纠纷第一线、维护社会稳定最前沿。郑长华性格豪爽,工作中也是个“红脸汉”,敢担当、能碰硬,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顶得上。他常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解决,问题得不到解决,总觉得像欠着账一样。”
2013年5月,唐山市高新区一些农户因讨要征地补偿款与占地企业发生冲突,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事发后,郑长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向农户承诺一管到底,毅然揽下了这块“烫手山芋”。经调查,他了解到,10年前,因涉事企业履行征地程序不规范,导致纠纷双方矛盾日益升级,且该征地程序涉及两个行政区的多个部门,解决起来颇为棘手。但是,既然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就必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郑长华召集7个相关部门先后进行11次协调,经过1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将这个10年未决的跨區纠纷案彻底化解,为失地农户补发补偿款780万元,并为涉事企业办理了规范的征地手续。
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是郑长华一贯秉持的立场和信条。在协调职能部门化解问题时,他甘当群众利益的“代言人”,清晰明确地摆出群众的诉求和理由,据理力争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但是,心里装着群众的郑长华,却经常忘了自己。2019年4月,郑长华意外摔伤,腿部两处骨折。想到单位还有很多未完的工作,他毅然回绝了医生住院治疗的建议,藏起病假条,打着石膏、拄着双拐坚持每天上班。因为行动不便,又不想给同事添麻烦,他便每天从家中带午饭,中午饿了简单扒两口。同时,为了降低上厕所的频率,那段时间,他在办公室里几乎不喝一口水。就这样,在拆掉石膏前的3个月时间里,郑长华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没有耽误拖延任何工作。
“干信访工作,每天都面临新情况、新难题,不学习业务,不创新方法,是行不通的。”14年来,郑长华从未停下学习和实践的脚步,他不断学习各领域政策法规,了解各行业规章制度,掌握各部门工作职责,提高政策水平,积累工作经验。他积极探索新时代信访工作规律和方法,主持制定的《信访事项办理八项规范》《“百日攻坚”行动案件办理规范与化解认定标准》等工作制度,成为唐山市信访系统的通行标准。
一颗赤诚之心,护佑一方百姓。14年来,郑长华无怨无悔、担当实干,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里最高位置,用“一定要把信访群众的事情办好”的质朴誓言和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信访人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赤子情怀,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他,不愧为业务精湛、敬业奉献的信访干部排头兵,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的贴心人,勇往直前建功新时代的奋斗者!●
(作者单位:河北省委宣传部;唐山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王碧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