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时谚语——农耕文化

2022-06-25 22:34
农家参谋 2022年6期
关键词:农谚谚语庄稼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是最适合口头流传的通俗性语言载体。广大劳动人民祖祖辈辈在农耕生产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是通过语言来传授给后辈,而这种简约却不简单的语言形式是最佳选择,他们短小精悍便于记忆,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封建时代曾为农耕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直到今天这些諺语依旧有其现实价值,辅助现代化的农耕生活。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农业谚语也异常丰富,就涉及的范围来看,有农作物、节气、水利、耕作、肥料种植等方面的谚语。《中国谚语资料》编辑的4万多条谚语,其中农谚占了五分之一的分量。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稻花要雨,麦花要风”;“浅水插秧,寸水返青”;“高粱开花连天早,坐在家里吃好饭”等农业生产实践的领域,是产生谚语的肥沃的土壤,农业生产的重要经验,就是掌握“天时”“地利”“人事”这三个方面的有效联系和配合。

天时谚语

天时,是节气农时的条件,即温度、水分和光照等自然条件。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为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准确把握农时。我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天时”的影响,因此,掌握节气变化,不违农时地安排农事活动,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条重要的原则。“节气”是固定不变的,而自然条件,却往往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必须根据节气的变化,因地制宜,不违农时地安排生产,使庄稼的生长发育过程,充分适应自然气候条件。大批的农谚都有这种“因地制宜”的思想,如“种田无命,节气抓定”,节气反映的是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节气抓定”即抓住了生产安排的关键,如“节气抓不定”则会出现“人忙天不忙,早迟一路黄”的现象。

在面积广阔的中国领土上,同一节气在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有些谚语就明确体现了这种精神,我们以冬小麦的播种季节为例:

华北地区中部的农谚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华北地区南部的农谚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华北北部的农谚是“白露节,快种麦”。

又如芝麻的播种季节:

北方是:小满芝麻芒种谷,过了冬至种大黍;

中部地区是:芒种种芝麻,头顶一棚花;

南部地区是:头伏芝麻二伏瓜,三伏栗子老庄稼(江西);

即使是在同一地区,由于地形地势的不同,彼此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也不一样。还是以小麦的播种为例,华北的农谚就是“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湖北的农谚则是“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高山和平川,即使它们是属于同一地区,播种同种农作物,农时上也要有所差异。由此可见,气候、时令节气、温度等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民们的春种秋收、衣食饱暖,影响着农业的生产。地域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农时,古代农业主要是靠天收获,因此农民对天时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十分注意。为此,农民们根据多年来对天时节令的关注,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概括出了无数经典的农业谚语,成为了农民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天气预报”,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便利。

地利谚语

地利,是指农业生产中的土、肥、水各个环节的重要经验。土地、肥料和水都是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关于“土”的谚语很多

(1)讲土壤改良的:

黄土变黑土,多打两石五;

冷土换热土,一亩顶两亩;

铺沙又换土,一亩顶两亩;

白土地里看苗,黑土地里吃饭。

(2)讲水土保持的:

水土不出田,粮食吃不完;

水土不下山,庄稼定增产;

水土不下坡,谷子打得多。

(3)讲深耕的:

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子生;

耕地深又早,庄稼百样好;

深耕一寸,多收一成;

春耕深一寸,顶上一遍粪;

春耕多一遍,秋收多一石。

(4)讲整地的:

地整平,出苗齐;

地整方,装满仓;

种庄稼,不用巧,沟边地边打整好;

犁地要深,耙地要平;

光犁不耙,枉把力下。

关于“肥”

肥料是庄稼的粮食。只有通过施肥来保持土壤肥力,人们才可以真正地放弃刀耕火种加撂荒土地的原始耕作方式,推动农业向高级阶段方向发展。

(1)讲施肥重要性的,如:

庄稼百样巧,肥是无价宝;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要想庄稼好,须在粪上找;

肥料足,多收谷,一熟变两熟。

这都说明了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没有肥料想要把田地种结实了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2)讲积肥门路的,正所谓多积肥,多增产,如:

积肥没巧,腿勤就好;

村前村后走一围,随手拈来都是肥;

羊圈摇钱树,猪圈聚宝盆。

(3)讲巧施肥的,合理恰当地施肥,庄稼自然会长得壮壮实实,如:

庄稼施肥没别巧,看天看地又看苗;

春天上粪不懂性,赶到秋后就光腚;

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

底肥为主,追肥为辅;

这里讲的肥都是农家肥、粪肥。

关于“水”

(1)讲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如:

水是庄稼血,肥是庄稼粮;

水是庄稼宝,四季不能少;

种田种地,头一水利;

多收少收在肥,有收无收在水;

一滴水,一滴油,一库水,一仓粮。

(2)讲适时灌溉的,如:

放水要看天、看地、看庄稼,不可随心所欲,还要根据地势、水情、节令等重要因素来适时地进行灌溉,这方面的谚语很多,如:

秋水老子冬水娘,浇好春水好打粮;

轻浇勤浇,籽粒结饱;

水是庄稼油,按时灌溉保丰收;

灌水要适宜,田间全大米。

(3)讲积水防旱的,如:

久雨积水早排出,旱天之时早开源;

蓄水如固粮,水足粮仓满;

冬季修水利,正是好时事。

地利是农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农业的发展有着极为巨大的影响作用。关于地利的谚语在整个谚语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内容也极为丰富,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谚语具有广泛性的特征。

人事谚语

人事,是指农业生产中人和地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植”“保”“收”等環节的经验。人和地的关系甚为密切,两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成正比的,我们不可以忽视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观能动性,如“人勤地也勤,粮食堆满囤”“人勤地情深,黄土变成金”“地里埋着宝,只要勤快就捡到”“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

关于“植”

(1)讲播种的,如:

舍不得种子,打不着粮食;

庄稼长得好,全靠播种早;

天旱播种宜深,逢春播种宜浅;

宁在时前,不在时后。

(2)讲合理种植的,如:

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

地尽其力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

肥田土好栽稀些,瘦田土丑栽密些;

麦子稠了一扇墙,谷子稠了一把糠。

(3)讲锄草松土的,如:

种在犁上,收在锄上;

锄地胜抵三分雨,松土好比下次肥;

一遍锄头,顶遍粪,三遍锄头,土变金。

(4)讲间苗、补苗的,如:

多补一棵苗,多收一把粮;

间作产量高,多种收获大;

间小留大,间密留稀,间弱留强,间多补空;

禾苗小,要趁早,除去小,留选好。

关于“收”

(1)讲适时收获的重要性,如:

麦黄了,就要割,又怕起风又怕落;

九成黄,十成收;十成黄,九成收;

麦子一熟不等人,耽误收割减收成;

就早不就晚,抢收如抢宝。

(2)讲各种作物具体收获季节的,如: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的枣儿甜如蜜;

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甘薯收;

处暑收黍,白露出谷。

(3)讲收割经验的谚语,如:

细打细收,颗粒还家;

秋收打谷又犁田,来年又是丰收年;

小麦不怕神共鬼,只怕四月八日雨。

这些谚语都是说农业收获的,我们说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农业的丰收,因此在收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做到及时,一定要认识到农业收获对农民的重要性,并且在收获过程中要注意收割的技巧,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以此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证生活的质量。

关于“保”

(1)讲植物保护重要性的谚语,如:

光栽不护,白搭工夫;

天干三年吃饱饭,虫害一时饿死人;

有虫治,无虫防,庄稼一定长得好;

一亩不治,百亩遭殃。

(2)讲如何预防病虫害的,如:

除虫没有巧,第一动手早,春天杀一个,强过秋天杀万条;

冬天把地翻,害虫命归天;

要想害虫少,除尽地边草;

种前防虫,种后治虫。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其聪明智慧,根据生产劳动中的亲身经验,总结了一套人事方面的口诀、谚语,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行动的指南。谚语是人民大众自己的语言,农业生产是民众的活动,用谚语来反映民众的生产劳动,就显得特别的亲切随意、生动贴切。

“天时”“地利”“人事”这三个方面有机配合和有效联系,正体现了农业操作的程序:节令农时、改土深耕、施肥积肥、农田水利、预测旱涝、合理播种、防虫除害、收获贮藏等方面的知识经验,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谚语与之相对应。谚语以其通俗简短、生动活泼的语言渗入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农业谚语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窗口,它以其简洁的语言,表达着农民的心声和爱憎。农业谚语在汉谚中数量大,是汉谚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部分。高尔基曾说:“谚语和歌曲经常是简短的,其中包含的思想和感情,可以写出整部整部的书来。”农业谚语的历史之久远,流传之广泛,数量之繁多,以及知识概括,经验总结等方面都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历史特点,农业谚语在今天仍然不失为传播农业生产经验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中国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反映农耕文化的谚语浩如烟海,这些农业谚语在当今社会,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天时”“地利”“人事”这三个方面的配合和联系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由于我国的古代农业主要是靠天收获,因此,农民对自然气象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十分注意,因此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天气谚语。

猜你喜欢
农谚谚语庄稼
为什么说海带是海里的“ 庄稼” ?
为什么说海带是海里的“庄稼”?
农谚专名英译的涵义与指称研究
稻草人的爱情
从德语的星期农谚看德国文化
庄稼的绿色革命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