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蒙 盛 霞
(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
国家教育部在2021 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改革, 推进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报告中多次提到“改革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推动教育体系持续高质量发展”。 铜陵学院自2000 年开设了专门的艺术学院,下设音乐表演、广告设计、文学等多个不同的专业门类。 钢琴即兴伴奏作为音乐专业的必修和主干课程,如何在授课内容、模式、 效果等方面优化教学质量, 是全面落实教育部“改革创新”内涵的内在要求。 在此,将铜陵学院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作为研究对象, 提出课程建设与优化的新思路。
钢琴即兴伴奏,顾名思义,即在旋律没有伴奏谱的情况下, 钢琴伴奏者同时承载着作曲与弹奏的双重功能,根据歌曲的音乐形象,思想内容、体裁风格特征等要求,选择合适的和声与伴奏织体,一次性地边配边弹,并且与歌曲配合得当。 钢琴即兴伴奏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临场应变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具备了即兴伴奏的能力相当于多了一块就业 “敲门砖”,能够帮助其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对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意义和影响[1]。 铜陵学院文学与传媒艺术学院于2000 年开设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在师资水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优化,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铜陵学院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的课程建设现状进行剖析。
目前铜陵学院音乐专业拥有专任教师四十余名,其中,钢琴表演专业教师七名,钢琴即兴伴奏专业教师一名,从数量上就可以明显看出师资力量、规模的差距。 造成钢琴即兴伴奏专业教师相对短缺的原因在于:1.钢琴即兴伴奏专业教师的培养途径较少。 拥有该专业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不足十所,如中央音乐学院的声乐伴奏艺术、 中国音乐学院的钢琴声乐伴奏专业招收少量钢琴即兴表演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招生规模相对较少,直接影响了该专业教师的数量供给,造成专业教师队伍数量明显不足。 2.钢琴即兴伴奏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 表面上看钢琴表演专业和钢琴即兴伴奏专业极其类似,然而钢琴表演专业技能仅仅是钢琴即兴演奏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扎实的钢琴演奏基础, 辅以系统化的即兴伴奏课程训练, 和丰富的音乐创造力和大量的音乐表演实践经历, 才有可能达到即兴伴奏的要求与水平,是一门创造性、自主性要求极高的课程[2]。 且专任教师的授课能力、个性素养对学生的影响较大,缺乏标准化的协同发展路径, 影响了钢琴伴奏专业的发展进程。
目前, 全国钢琴即兴伴奏专业的匹配教材数量较少且质量有待提高(见表1)。某些教材中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单一,即兴伴奏技能能力训练、伴奏写作创新思维、和声与伴奏织体练习、分析正谱伴奏、作品听辨、练习方法、不同体裁风格曲目等内容没有在教材中完整体现,且内容相对陈旧,缺少对新的教学理念、新方法的植入和使用。铜陵学院钢琴即兴伴奏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现有国内即兴伴奏专业教材为基础,结合自身实践经历添加部分即兴伴奏的新技巧和领悟穿插于授课过程中,授课的稳定性较差。 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以经典的音乐曲目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缺乏对当下创新型、热点型曲目的引入和借鉴,造成学生日常接触的音乐作品领域存在一定的偏差,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课程体系化建设与教材质量提升迫在眉睫,为钢琴即兴伴奏专业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内容指明了方向[3]。
表1 钢琴即兴伴奏专业教材
铜陵学院音乐表演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授课时间为1 学年, 在课程安排方面时间略显仓促,仅能完成初级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无法较好地完成中级、高级伴奏手法的学习与训练,造成教学设计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偏差。 在应对教资考试中涉及到转调即兴伴奏,学生不能及时完整的演奏, 导致成绩不理想未能通过教资考试。同时,教学空间和经费的限制,铜陵学院还未建立起专业的智能数码钢琴教室,以满足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需求。 目前仍采用单架钢琴进行教学,教师在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坐在座位上,看不到教师的演奏,只能通过听来感受歌曲,即学生无法看到、感触到教师的伴奏手法、触键方法。 这种单一使用钢琴的大课模式,给学生造成“盲人摸象”之感, 也降低了教师对学生实际交流与指导的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既看不到教师弹奏的有哪些伴奏手法,又看不到具体的触键方法。 学生只可意会,没有实践练习的机会,同时也压缩了学生的随堂实践时间和教师的指导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1.丰富教材曲目数量与类型
针对目前钢琴即兴伴奏教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铜陵学院该专业教师要积极投身到钢琴即兴伴奏专业的教材编写与建设过程中,修订教学目标,拓展教学范围,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除了基础的调式调性、和声配置、伴奏织体外,要增加不同音乐种类的编配手法[4]。在音乐风格方面,在传统的儿歌、声乐歌曲伴奏基础上,增加当下流行歌曲、爵士、布鲁斯、FUNK、摇滚等不同风格的音乐,提高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增加线上教学内容
相比于传统的线下教学, 线上教学有其自身的优势与特点,通过增加线上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安排练习时间,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反复、多次练习示范曲目,可以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对知识不断巩固和复盘,学习过程更加简单、便捷、高效。 曲例示范的内容包含曲例分析、和声连接练习、移调练习、触键技巧、示范赏析等丰富内容,尤其在大部分教材中鲜少提及的触键技巧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为科学的触键方法直接关系到能否演奏出理想的音乐效果。 连音、非连音、跳音、二音连线、三音练习等具体弹奏方式、方法以图文解说与线上视频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触键技巧应如何正确演奏, 弥补线下教学设施建设过程中的短板。
3.提高弹唱技能的训练比例
自弹自唱与移调练习是即兴伴奏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教材编写与使用过程中,应列出具体练习方案来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弹唱技能。 如自弹自唱的练习先从慢练、 你弹他唱中熟悉弹唱之间的配合,再过渡到独立完成自弹自唱;运用半音移调、按音程移调和改变谱号这三种方法进行持之以恒的练习,是顺利移调的关键点。
1.建立专业数码钢琴教室
在专业教室中, 配备与目前招生规模相匹配的智能电钢琴,并留有一定的空间,以满足未来教学之需。 智能电钢琴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授课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与传统的钢琴相比,智能数码钢琴具有传统钢琴的优势, 且具备其他诸多优点,例如:拥有多种音色、多种节拍节奏、变调、混音等数码功能,可以变身为电子MIDI 键盘,进行音乐创作编配,让学生聆听多种伴奏编配的不同效果并进行自主选择。 学生自己一人即可演奏出一支完整乐队的音响效果,在“演奏”中创作音乐,激发学生的练琴热情。 学生在进行伴奏编配时,除了基本的伴奏音型外,添加合适的音色与特效,丰富声音效果和增加音乐表现力;通过边弹边录音的功能,让学生反复听录音,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在总控制台的操作下,教师可以戴上耳机听学生的演奏,进行详细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观摩学习,相互讨论。 总而言之,智能电钢琴是专业授课的必备基础。
2.提高专业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数字化应用的高速发展, 教学手段发生了本质改变。 过去许多抽象的问题很难解释清楚,现在可以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动画和视听技术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比如触键方法,演奏时的发力点,把弹奏动作难点分成一个个可重复观看的视频,详细解说触键时手腕、手臂、手指之间的慢动作要领, 让学生更加直观明白其中的演奏技术原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将歌曲的背景资料、视频资料投放在大屏幕中,更能让学生全方面了解歌曲的音乐内涵[5]。 例如《长江之歌》的创作背景、作曲家介绍、播放歌曲、示范视频等,学生在观看后对乐曲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后进行有音乐内涵的即兴伴奏编配;耳熟能详的《生日快乐》在网络上有变奏、爵士等不同风格的即兴编配手法,学生在进行模仿与借鉴其演奏风格与技巧之后,不断尝试不同编配技巧,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即兴伴奏,达到迅速提升学习能力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借鉴与学习他人先进的教学成果与观点,将数字多媒体应用与传统授课模式充分融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同时,互联网平台优质的教学资源也是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升音乐欣赏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对钢琴即兴伴奏感悟水平的重要来源。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教学时间较短,教学效果差这一问题,在铜陵学院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增加 《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授课时间由一学年增加至二到三学年,确保课程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效果。
2.优化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集体课与小组课、线上与线下混合的备课模式。 集体课的教学模式更适合钢琴即兴伴奏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线上优秀教学资源的展示,针对学生们所提出的共性问题开展讨论,沟通交流更加及时高效; 小组课对实践练习部分更具有针对性,教师有充足时间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学生们在演奏中可以相互观摩学习, 提高他们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增加线上教学中,直播和录播课程。 直播课和录播课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即兴伴奏理论知识与教师示范演奏的曲例存在的疑惑, 进行无限次反复观看,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不断地巩固所学内容,纠正问题,教学方式突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局限性,有助于提高《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质量;线下教学时教师可以“手把手”教学生演奏技巧,如讲解二音连线(见图1),教师把手放在学生的手腕上,带领学生做手腕的落起动作,手指必须贴键演奏。 第一个音在落下之前一定先把手腕抬起后再放下, 自然落下弹奏第一个音; 第二个音在抬起手腕的同时手指不需要额外用力,轻按下即可,做到“手腕主动手指被动”的自然垂落,才能弹奏出二音连线“一重一轻”的律动感。 精准的演奏技巧必须通过线下教学模式来实现,只有教师“手把手”的多次讲解、学生不断练习才能真正懂得触键时的发力原理, 正确的触键方法方能演奏出美妙的音色。
图1 二音连线演奏方法
3.实现回课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回课方式是单人演奏后, 老师进行当场点评与指导。 可将单一的回课模式转变为10 人一组的回课方式,并将即兴伴奏、变奏、弹唱、合唱、重唱等多种演绎方式一起作为演奏的方式。 以儿歌《小星星》为例,学生可运用不同方式演绎,如:一架钢琴即兴伴奏+多人多声部演唱, 适当增加些许舞蹈动作,学生们的演奏与演唱水平均能得到有效提高;多架智能钢琴共同演奏《小星星协奏曲》,每个声部的分配根据学生实际的演奏水平,既能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又能增加学生之间的配合默契程度[6]。 把课堂选择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创编伴奏的积极性,配合多种演绎方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创作的激情,由一首首的钢琴伴奏曲目改编成各种演绎方式,最终成为一个个优秀且充满创意的音乐作品。
总之,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出发,增加课程时间与多种方式的混合教学模式一定会给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注入新的活力。 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的形式既能弥补线下教学的局限性, 又可以拓宽线上教学的资源范围。 两种方式各自发挥其优势,相互交替、组合运用在集体课、 小组课中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种混合教学模式。 优化后的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使理论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又能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有效地提高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另一方面,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进行深层次的个性化学习,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从宏观层面上, 高等院校应注重钢琴即兴伴奏专业的发展建设,增加该专业的招生院校数量、扩大招生指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国家提供更多高水准的专业教师储备力量。 作为微观的学校层面,要将“自生化”人才培养作为专业教师质量补充的重要来源,将“外部引进”作为扩充专业教师队伍规模的重要抓手,“双管齐下” 充实该领域课程专任教师的质量与数量。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继续教育培训与学习进修、举办钢琴即兴伴奏专场音乐会、举办专家专场讲座等方式实现钢琴即兴伴奏专业的师资结构的优化,持续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加强专业建设,推动钢琴即兴伴奏专业的改革顺利进行。
钢琴即兴伴奏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该技能对音乐教师的培养有举足轻的地位。笔者作为高校钢琴即兴伴奏专业的授课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历, 针对当前高校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在教材质量、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教学模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积极提高教材质量、大力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模式、重视专业人才建设的改革思路与方法,以期为铜陵学院《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改革与优质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设思路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