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 NEWS IN BRIEF

2022-06-24 09:35
建筑遗产 2022年1期

国际报道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建立世界遗产在线地图平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21 年10月29 日宣布,将在比利时佛莱芒政府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托基金(Flanders UNESCO Trust Fund)的资助下开发建立一套世界遗产在线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图平台。

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拥有的关于世界遗产相关地图的质量参差不齐。其中部分地图有着各种问题,包括没有比例尺、图例或方向,未链接到地理坐标系,或未翻译成《世界遗产公约》中的一种工作语言。此外,申报世界遗产时,虽然世界遗产中心鼓励成员国提交遗产地的地理参考地图,但由于不是硬性规定,导致许多遗产地的地理参考信息缺失。由于世界遗产中心现有的地图标准不一且缺失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心对遗产地保护状况的有效监测。在此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将为世界遗产开发在线地理信息系统(GIS)。GIS 是一种存储、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空间信息的工具。该项目将首先以欧洲和北美作为试点地区,开发的在线地图平台将包括地理参考的世界遗产边界及其缓冲区。该项目的成果将有助于实现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和愿景,特别是其中的具体目标“加强保护和维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力”。(来源:世界遗产中心)

2. IPCC、UNESCO 和ICOMOS 首次共同举办会议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古迹理事会(ICOMOS)共同主办的线上国际会议于2021 年12 月6 日举行。会议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以及从业人员,共同讨论文化、遗产和气候变化这三个议题的交汇点。该次会议也是这三个国际机构首次共同主办会议,对于将文化与遗产纳入气候变化议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会议于12 月6 日开幕后,分别在8 日和10 日举行了多场线上演讲与研讨,让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们有一个交流的机会,让人们能够将文化和自然遗产与气候联系起来,并进一步探索关于文化遗产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所面临的与日俱增的风险、变化和挑战,共同探索文化遗产如何能够为构建更有韧性的未来做出贡献。会议的相关录像视频可以在官网查看:https://www.cultureclimatemeeting.org。(来源:国际古迹理事会)

3. 埃及卢克索狮身人面像大道修复后完整开放

2021 年11 月25 日晚,埃及南部卢克索市举行盛大仪式,庆祝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大道经多年修复后完整向公众开放。埃及总统塞西及多名国内外政要、官员出席了仪式。

据埃及官方金字塔在线网站报道,卢克索狮身人面像大道已有约2 400 年历史,全长2 700 m,连接着久负盛名的卢克索神庙和卡纳克神庙,道路两侧现共排列有1 057 座狮身人面像及狮身公羊像。仪式上,整条道路和两侧的雕像被灯光点亮,多名表演者身穿古埃及服饰再现了曾在此举行的重要祭神仪式,美丽的烟火划破夜空,照亮了神庙以及这条古老大道。此前,该大道仅部分对公众开放。埃及旅游和文物部长哈立德 · 阿纳尼当天在活动现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整条大道的发掘、修复工程历经数年,2011年曾因政局不稳被迫暂停,2017 年得以恢复。该大道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相关研究工作仍在继续。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穆斯塔法 · 瓦齐里在现场向记者介绍说:“完整向公众开放这条大道是我们多年以来的目标和梦想。”卢克索是一座“露天博物馆”,该大道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向人们展示埃及独特多样的考古成就,同时促进旅游业发展。

卢克索是埃及重要的考古发掘地和旅游胜地之一,其神庙群宏伟壮观,陵墓群数量众多,一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和游客。为振兴受新冠疫情冲击的旅游业,埃及陆续举办大型文化活动。2021 年4 月3 日,埃及政府在开罗举办了盛大游行活动和交接仪式,将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的22 具古埃及法老和王后的木乃伊转移至埃及文明博物馆,以打造新的旅游热点。(来源:新华网)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新书《印加路网的可持续保护》

2021 年11 月30 日,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UNESCO)发布新书《印加路网的可持续保护》(Qhapaq Ñan Andean Road System: New Steps towards Its Sustainable Conservation),现可在UNESCO 官网免费下载全文。在该出版物中,来自拉丁美洲地区的大量文化遗产专家,包括来自参与国的文化遗产部门、社区代表和专家,分享了他们的想法和过去四年在框架内开展的合作工作的成果。这些合作项目的重点是印加路网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管理。

印 加 路 网(Qhapaq Ñan Andean Road System)是南美洲被殖民前覆盖最广、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穿越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及阿根廷这六个国家,绵延数千公里。该路网以两条分叉众多的南北走向的道路为基础。其中,最有名的部分是马丘比丘小径,通往位于秘鲁境内的著名的马丘比丘遗迹。这个非凡的交通网络由印加人建造了几个世纪,部分基于前印加人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瓦里文明,部分的路网还在西班牙殖民时期沿用,比如皇家大道。它穿过世界上最极端的地理地形之一,将海拔超过6 000 m 的安第斯山脉白雪皑皑的山峰与海岸连接起来,穿过炎热的热带雨林、肥沃的山谷和极端干旱的沙漠。这庞大的交通路网中有273 个遗产点,分布在约6 000 km 的沿线范围内,这些遗产点集中反映了路网穿越的国家当时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的情况,展现了当时的建筑和工程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贸易、住宿和仓储基础设施。印加路网于2014 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来源:世界遗产中心)

5. 2021 年度亚太遗产保护奖公布

2021 年12 月1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公布了2021 年度亚太遗产保护奖。来自孟加拉国、中国、印度、日本、马来西亚和泰国共6 个国家的9个项目获得评审团遗产专家们的认可。评审团于11月在线上评估了来自亚太地区12 个国家的39 项参选项目。印度新德里尼桑木丁贫民社区的整体城市振兴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项目奖,同时获得可持续发展特别表彰。评审团赞扬尼桑木丁贫民社区项目“在将遗产置于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并指出“通过创新的人民-公共-私人合作模式,该项目克服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挑战,为健康、教育和福祉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对妇女和青年而言”。评审团进一步指出,“该项目对位于14 世纪受人尊敬的苏菲派圣人Hazrat Nizamuddin Auliya 的陵墓周围的20 多个历史遗迹进行细致的修复。从保护古迹到振兴当地手工艺,再到改善城市环境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该项目真正地振兴了鲜活的历史城市景观。”

自2000 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计划一直致力于表彰区域内对遗产结构和建筑成功实现修复、保护和改造的个人或组织的行动价值。通过鸣谢在修复和完成历史遗产再适应方面的个人努力,该奖项鼓励其他物产所有者在他们的社群内以个人或者公私合作的方式开展保护项目。202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特别表彰奖和一套全新的评审标准,用以在2030 议程框架内表彰文化遗产对可持续发展的突出贡献和作用。(来源:UNESCO-曼谷官网,Traditionalnews 新闻网)

6. 巴塞罗那圣家堂圣母玛利亚塔竣工

2021 年12 月8 日,在圣母无原罪瞻礼的宗教节日当晚,巴塞罗那红衣主教在直播弥撒中为圣家族大教堂的“伯利恒之星”揭幕。这颗价值150 万欧元、重达5.5 t 的“伯利恒之星”矗立在高138 m 的塔尖,不但改变了巴塞罗那的天际线,也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而它的揭幕,也正式宣告巴塞罗那圣家堂的第二高塔圣母玛利亚塔竣工,圣家堂朝着整体完工又迈进了一步。在高迪的设计图纸中,圣家堂共有18 座塔楼,其中6 座主塔楼。目前完成封顶的圣母玛利亚塔高138 m,与高172 m 的耶稣基督中心塔相邻。这座塔是高迪设计的18 座塔中第二高的,是9 座已经建成的塔中最大的一座,也是1976 年以来封顶的第一座。早在11 月9 日,“伯利恒之星”开始安装在圣母玛利亚塔上时,圣家族大教堂的官方社交媒体就发布了这一消息,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圣家堂于1882 年开始建造,于1984 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计划于2026 年后完工,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完工就被列为世界遗产的建筑物。(来源:CNN、第一财经)

7. 12 个遗产地入围2022 年度欧洲七大濒危遗产地项目

2021 年12 月14 日,“我 们 的 欧 洲”(Europa Nostra)和欧洲投资银行研究所(European Investment Bank Institute)宣布了入围2022 年度欧洲七大濒危遗产地项目的12 个面临严重威胁的遗产地。此次入围的遗产地非常多样:从德国西部的中世纪小镇,到法国20 世纪的典型花园城市;从位于比利时与荷兰边境附近的欧洲最真实的圩田景观,到位于罗马尼亚西南部的欧洲大陆最古老的温泉度假村之一的标志性建筑;从瑞典首都仅存的工业中心,到阿尔巴尼亚、荷兰、西班牙和乌克兰具有建筑、宗教、军事和艺术意义的遗址,类型十分丰富。(来源:我们的欧洲)

8. 汤普森中心将以七千万美元价格出售

在将芝加哥的汤普森中心挂牌出售7 个月后,2021 年12 月15 日,伊利诺伊州州长杰伊 · 罗伯特 ·普利兹克(Jay Robert Pritzker)宣布这座由德国建筑师赫尔穆特 · 扬(Helmut Jahn)设计的芝加哥地标即将易手。州长普利兹克透露,以开发商Prime Group董事长迈克尔 · 雷施克(Michael Reschke)为首的潜在买家群体并不会将这座建筑地标拆除;相反,他们将着眼于保护这座现代建筑,并采用一系列活化更新的手段让这座建筑成为北环的新地标。

2019 年,伊利诺伊州民主党州长普利兹克签署了一项法案,开始出售该中心。这项举措可能会导致建筑拆除,因此受到了芝加哥建筑师、历史学家、保护主义者和建筑爱好者们的强烈反对。签署这项出售法案的州长的叔叔,正是在1979 年创立著名的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杰伊 · 普利兹克(Jay Pritzker,1922-1999)。正是因为这层关系,让这项法案的签署更具讽刺意味。

汤普森中心于1985 年落成,是一座玻璃钢结构的建筑,除了商业用途之外,伊利诺伊州政府办公室也位于其中。中心因为其未来主义的外形被称为“星际飞船”。整个建筑呈现为中空结构,以突出政府的中心地位和透明性。象征主义手法也延伸到材料的选择,玻璃幕墙采用了柔和的红色、白色、蓝色,排列成带状,视觉呈现更像橙红、银白、淡蓝。并非所有人都同意这种配色,但它们为建筑提供了特殊的形象,同时唤起了人们对20 世纪80 年代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思考。(来源:the Architect’s Newspaper、ArchDaily)

9. 意大利禁止麦当劳在卡拉卡拉浴场开设门店

2021 年12 月28 日,意大利最高行政法院正式宣布,明确禁止麦当劳在罗马最著名的古遗址之一卡拉卡拉浴场(Baths of Caracalla)附近开设面积达10 000 m2的新门店。

这项由最高行政法院基于“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做出的裁决维持了下级法院的判决,禁止麦当劳使用浴室附近的土地开设免下车餐厅和停车场。他还表示,政府当局有权阻止其他重要遗产地或其附近的未来发展项目。由于古老的温泉浴场位于受区域和国家景观规划保护的卡法雷拉公园、亚壁古道和罗马渡槽组成的区域,以及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罗马历史中心,因此任何在此区域内的开发项目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批。

卡拉卡拉浴场建于212 年至216 年间,在卡拉卡拉皇帝统治罗马帝国期间向公众开放。整个浴场占地面积为13 ha,主建筑以大理石、马赛克和雕刻装饰,长228 m,宽116 m,高38.5 m,能同时容纳2 000 人洗浴。其遗址如今为一个旅游胜地,在旅游旺季每天有6 000 ~8 000 人参观。(来源:Hurriyet Daily News)

10. 修复完成的伦敦大本钟重新敲响

英国首都伦敦的大本钟在接受维修“停工”4 年之后,于2021 年12 月29、30 日多次敲响以做测试准备,12 月31 日正午12 时起多次在整点敲响。2022 年1 月1 日零时,大本钟准时敲响,迎接新年。

大本钟2017 年8 月开始翻新,承包维修任务的团队耗时约4 年,耗资7 970 万英镑,完成大本钟表面和内部1 000 多个零件的清理作业。这是大本钟建成后的最大单次维修项目。2021 年早些时候,维修工人把大本钟的机械结构拆开后,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轰炸造成其多处损伤,因此工期延长、修复费用增加。不过,维修工程依然成功赶在年内完工。此次修复之后,大本钟也重新恢复了原本的蓝色钟面。大本钟重约13 t,1859 年建成于伦敦泰晤士河旁,是英国议会大厦钟楼“伊丽莎白塔”内的一座钟,也是伦敦标志之一。(来源:央视新闻、the Guardian)

11. 育碧官宣虚拟现实游戏《燃烧的巴黎圣母院》

2022 年1 月14 日,法国著名游戏公司育碧(Ubisoft)宣布,将与电影公司Pathe 合作,推出一部基于纪录片《燃烧的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on Fire)为题材的同名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游戏。据介绍,游戏流程时长为1 h,是一款类似于密室逃脱类型的游戏。在游戏中,玩家将扮演消防员,在巴黎圣母院起火后冲进火场,在有限时间内寻找重要的文物并扑灭大火,最后拯救巴黎圣母院。这款游戏将于2022 年3 月与纪录片一同上线。

作为法国著名游戏企业,在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之后,育碧捐助了50 万欧元,并将旗下的以18 世纪法国巴黎为舞台的知名动作游戏《刺客信条:大革命》免费开放下载,让玩家们能在游戏中重新看到巴黎圣母院。据悉,在开发《刺客信条:大革命》这款游戏的过程中,育碧咨询了众多历史学者和建筑师,并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了精美细致的3D 建模。育碧也基于这一模型开发了一款VR 游览游戏《巴黎圣母院:时光倒流》(Notre-Dame de Paris: Journey Back in Time),这一体验项目于2019 年世界遗产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的总部首次亮相,并于2020 年9 月在各大游戏平台开放免费下载。(来源:Variety)

中国动态

1. 湖北“十四五”期间将开放超过20 个遗址公园

2021 年11 月3 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印发《湖北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湖北计划运行开放20 个以上国家级和省级文化遗址公园,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有望达到260 个,县级博物馆覆盖率实现100%。湖北将推动实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程”“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武当山古建筑群整体保护维修工程”等七大工程,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来源: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2. 中国新添3 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1 年11 月26 日,江苏里运河- 高邮灌区、江西潦河灌区、西藏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入选2021 年度(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到26 处。

里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的邗沟。位于江苏省高邮市境内的里运河-高邮灌区,通过闸、洞、关、坝等水工设施,连通高邮湖和高邮灌区,实现了水在高邮湖—里运河—高邮灌区之间的调配,兼顾灌溉和漕运两大功能,是中国古代巧妙利用河湖水系、合理调控河流湖泊的水系连通工程的典范。潦河灌区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唐朝太和年间人们在北潦河南支下游修筑蒲陂,开渠导水,灌溉农田千余亩,明清时期相继在中游、上游兴建乌石潭陂和香陂,成为江南丘陵地区典型的古代引水灌溉的系统工程。新中国成立后,潦河灌区又相继兴建4 座灌溉工程并延续至今,灌溉农田33.6 万亩。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位于西藏日喀则市,平均海拔在4 000 m 以上,是目前海拔最高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从宋元时期开始,当地人民在冲曲河沿线逐步建立起蓄水灌溉系统,明清时期灌溉系统的利用和管理体系趋于完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使用的蓄水池仍然有400 多座。这套完善的蓄水灌溉系统,助力日喀则发展成为“世界青稞之乡”。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2014 年设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总结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今年与中国3 处遗产同时列入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还有来自印度、伊拉克、日本、摩洛哥、韩国、斯里兰卡的16 个项目。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达121 处,分布于18 个国家。(来源:新华社)

3.“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学术研讨会举行

2021年11 月27 日,由中国国家文物局(NCH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WHC)支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丝绸之路沿线历史城镇保护与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意大利、法国、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坦桑尼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权威专家和学者围绕“丝绸之路沿线历史城镇的保护与管理”主题展开深层次探讨交流。(来源: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微信公众号)

4. 琉璃河遗址出土铭文证实北京三千年建城史

2021 年10 月至12 月,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等7 家机构对琉璃河遗址开展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地点分为城址区及墓葬区,发掘总面积为400 m2。

城址区发掘地点位于刘李店村东的林地内、琉璃河古城的西北角,处于统一编号的G9 区。共发掘西周时期房址3 座,其中F1、F2 保存相对完整,F3 破坏严重。房址面积在10 ~20 m2之间,为地面上的小型夯土建筑,发现了门道、墙基、灶址、柱洞等房址结构。根据同时期废弃堆积的陶片可知3座房址的废弃时间约为西周晚期。房址的发现说明琉璃河遗址在西周晚期仍有人类活动。它们与西周早期大型房址共同组成西周各类型房址的丰富材料,对了解城内聚落的形态与变迁、城市布局和建筑建造技术提供了新的资料。

墓葬出土的青铜提梁卣铭文与20 世纪80 年代出土的克盉克罍的铭文互为补充,是研究燕国早期历史的宝贵史料。它证实周初召公亲自来过琉璃河遗址,并在此筑都,填补了传世文献中关于西周封国都城建造的空白,以文字资料为北京三千余年的建城史提供了最早的实物证据,证明了燕国与中原的密切联系,彰显了燕国在西周早期的重要地位。(来源:国家文物局)

5.《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印发

2021 年12 月14 日消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印发。《规划》包含总则、资源构成与价值阐释、规划原则与管控要求、规划布局与实施目标等共计8 章41 节内容,突出价值延续、创新驱动、整体发展、统筹协调等四方面原则,提出了“中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先行区”和“服务首都及国家对外开放的文化金名片”两个形象定位,凸显北京长城在中国长城中的代表意义,向国际展现大国形象、首都风采。

为推动《规划》落实落地,同时配套公布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实施方案》,围绕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提出国家级标志性项目、市级标志性项目及其他项目共三级24 项工作任务。重点实施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箭扣长城修缮项目、北京长城文化系列节庆活动等3 项国家级标志性项目,以及“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八达岭长城世界遗产核心展示区、慕田峪—箭扣长城文旅融合区等7 项市级标志性项目,其他项目14 项。完成标志性项目是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基本建成的重要标志。(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6. 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将联合申遗

2021 年12 月18 日,四川德阳广汉三星堆遗址管理委员会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签署《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联合申遗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推广等方面展开合作。下一步三星堆遗址管委会将重点开展“十项工作”:依法划定遗产区和缓冲区、调整完善申遗组织机构、广泛开展咨询论证、全面建设遗址监测体系、持续深化考古研究、全力做好申遗文本编制、稳步实施遗址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博物馆新馆建设、深入开展宣传动员、健全完善联合申遗协调机制。

据悉,三星堆遗址2001 年就启动了申遗工作。2006 年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共同作为“古蜀文明遗址”项目入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 年再次入列更新后的《预备名单》。2013 年成都与德阳两市签署《成都德阳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以三星堆和金沙为核心共同构筑世界级古蜀文化旅游目的地是重要合作项目之一。2019 年以来,《“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均把推进三星堆遗址申遗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来源:光明网)

7. “数字中轴”项目启动,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

2021 年12 月29 日在北京正阳门箭楼,北京市文物局和腾讯联合发起“数字中轴,点亮文明——北京中轴线申遗‘数字中轴’启动仪式”。上线“云上中轴”小程序,发布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首个数字形象“北京雨燕”,发行首批北京中轴线纪念版数字藏品。“数字中轴”项目将重点围绕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游戏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知识图谱等新技术和文化内容创意形式,深挖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内涵,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这将有助于提升北京中轴线的国际影响力,助推北京中轴线申遗。

腾讯将整合多项业务和技术,将以“公益捐赠+技术投入”全程参与、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探索文化遗产的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模式。整个北京中轴线数字展陈体系将由线上数字博物馆和线下数字沉浸展两大模块组成。线上数字博物馆又包括了“云上中轴”小程序、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以及中轴线APP 三大部分。线下数字沉浸展将综合运用游戏引擎技术、AI、VR、裸眼3D 等数字技术,打造融合北京古都历史与现代城市景观的互动展项,未来将会在14 处遗产点以及海内外进行巡回展示,成为展示和讲述中轴线故事的重要平台,向全世界系统介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礼制文化、营城理念、建筑设计、营造水平。(来源:光明网)

8. 太子城遗址陈列馆开展

2021 年12 月31 日,“冰雪 · 双城 · 盛会——从1202 到2022”主题展览在张家口市崇礼区太子城遗址陈列馆开幕。此次展览包括约土为城、盛治文华、竞逐随风3 个单元,汇集了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以及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文博单位馆藏精品138 件(套),涵盖陶瓷、玉器、铜器、金银器、雕塑、建筑构件等,以时空对话的形式,系统展示太子城建造、宋金时期社会生活、各民族融合发展、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讲述“双城”故事,传播中华文明,助力北京冬奥。

金王朝迁都至燕京(今北京)后,在崇礼太子城营建“泰和宫”,作为皇家游牧狩猎时的行宫。太子城南拱京师、北控朔漠,与燕京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血脉相融,在历史上共同书写了“双城”故事。为配合北京冬奥会举办,2017 年以来,河北省组织省市区联合考古队,对太子城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发现了城墙、护城河、宫殿建筑基址等重要遗迹。2019 年,太子城遗址入选“2018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子城遗址拨开历史迷雾,重回世人面前,崇礼也成为北京冬奥会联合举办地。(来源:国家文物局)

9.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

新华社2022 年1 月3 日消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通知,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求各相关部门和地区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综合考虑长江干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13 个省区市。下一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继续加强统筹协调,中央有关部门牵头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建设实施方案和建设保护规划,指导相关省份编制分省份规划,精心组织,协同推进,有序实施,着力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衔接、开放共享的建设格局,确保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质量推进。(来源:新华社)

10. 乐山大佛文物保护专家座谈会召开

2022 年1 月8 日,四川省文物局在乐山市召开乐山大佛文物保护专家座谈会。会议回顾总结乐山大佛保护经验做法,研究讨论下一步四川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思路举措。与会专家围绕乐山大佛考古研究、病害治理、安全防范、保护性设施建设、展示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发言。专家们表示,近年来在乐山大佛文物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水害、风化、生物侵蚀等病害仍然严重,保护工作要久久为功,持续开展。专家们建议,要加强文物病害研究,聚焦乐山大佛保护典型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多学科、跨专业联合攻关;要加强考古工作,系统梳理历年考古研究成果,开展乐山大佛历史环境和保护性设施建设研究;要统筹规划布局,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结合,着力提升乐山大佛保护水平;要加强人才队伍培养,通过系统培训、项目培养等方式,打造一支高层次专业化人才队伍。(来源:四川省文物局)

11. 天津军粮城遗址发现唐代制盐遗存

《光明日报》2022 年1 月11 日消息,从2021年4 月开始,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工作人员对天津市东丽区军粮城示范镇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完成发掘面积8 000 m2,发现一处唐代大型夯土台基和唐代制盐作坊区,清理出灰坑、灰沟、灶、井、窑、车辙等200 余处遗迹,出土了一大批时代特征明显的唐代器物标本,此外还出土少量铜钱(开元通宝为主)、铜甲片、动物骨骼等标本。发现元明清时期灰坑、灰沟、灶、房基址20 余处,出土大量陶罐、青花瓷碗、青釉碗、白釉碗、陶灯等生活用品和砖、瓦等建筑构件。

这一发现为探讨天津地区唐代海口提供了可能。军粮城大型唐代夯土台基规划选址的中心地位和建筑体量,充分体现出是在唐代极强的政治军事组织管理下,因特殊需求所进行的一次系统、超大规模的人工营建活动。根据考古发现,军粮城遗址所在区域是目前探讨文献记载的唐代“三会海口”的最佳选项,对天津古代港口变迁以及天津古代人地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来源:《光明日报》)

12. 江西省抚州市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22 年1 月19 日消息,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同意将江西省抚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抚州市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文化遗存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批复》要求,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制定“先考古、后出让”配套政策,重视保护城市格局和风貌管控,加强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保护;保护修复历史文化街区,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加强文物和历史建筑修缮保护,推动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使用价值。不得改变与名城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不得进行任何与名城环境和风貌不相协调的建设活动,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对不履职尽责、保护不力,造成名城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行为,依法依规加大监督问责力度。(来源:央视新闻)

13.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陈志华教授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先生因病医治无 效, 于2022 年1月20 日晚19 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3 岁。

陈志华教授1929年9 月2 日生于浙江鄞县,1947 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49 年转入建筑系,1953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教研组最早的教师之一,是新中国进行系统的外国建筑史研究和教学的先驱。陈志华先生开展的融合建筑学和社会学方法的乡土建筑研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乡土建筑学科的发展。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陈志华先生把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介绍到中国文物保护行业,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教学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物保护理论的建设,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陈志华先生思想敏锐,他对于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批评为中国建筑评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志华教授著作丰富,学术成果卓著,学术覆盖面涵盖了外国建筑史、中外古典园林研究、中国乡土建筑研究、建筑理论与建筑评论、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研究等多个领域。陈志华教授的学术成果具有逻辑严密、文采飞扬、批判犀利和忧国忧民的特点。他将建筑史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史观相结合的史学思考,在1962 年出版的教科书《外国建筑史》得到充分的表达,该书也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的外国建筑史通史著作。陈志华先生于1989 年成立和领导的乡土建筑研究团队,以全新的整体研究范式完成了《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中国乡土建筑初探》等一系列专著,并提出了整体保护乡土聚落的理念。在园林研究领域,陈志华教授通过文献考证完成的《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等论文是国内西方园林史研究的奠基之作,同时他也是将历史园林研究范畴扩展至乡土景观的创始者。陈志华教授以批判性的学术精神为中国的建筑评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倡创新,主张社会关怀和人性化,写作时间长达32 年的《北窗杂记》是刊载于中国建筑媒体上内容最为丰富的专栏之一。商务印书馆已将陈志华教授的主要学术著作、译著及发表在不同刊物上的论文、评论,以《陈志华文集》的名称结集出版。

陈志华教授为人正直、品格刚正、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以君子之风言传身教,为广大建筑学子所爱戴和敬仰,师恩广颂,桃李芬芳,于2006 年获第二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来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