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钱生]
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家近几年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和标准,要求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 号)提出,在全国逐步形成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包括在城市组建医疗集团、县域组建医疗共同体,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及边远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国卫基层函〔2019〕121 号)就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简称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和发展工作进行了部署。医共体作为医联体的一种建设模式,是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医共体建设对医院信息化流程进行再造,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打通各医疗机构信息通道,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牵头医院的引领作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该项目建设包括某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县人民医院已建成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实现临床、护理、医技、财务等环节的管理。该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设基本满足基本需求的以收费为核心的HIS 系统。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相互独立,医疗资源未能充分共享;医疗卫生信息化缺乏统一标准,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参差不齐;县医院及基层卫生服务医疗机构信息化基础薄弱,卫生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如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无论在硬件、软件、信息化人才方面都处在较低的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有信息系统难以满足当前医院发展需求,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公卫职能。
卫健委: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实现优质资源下沉,提供医疗资金的利用率,盘活基层医疗机构床位和便捷的门诊资源,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建立科学合理的医共体监管指标体系,对医共体内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各类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和实时监管,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制定分级诊疗政策、优化协同流程提供支撑。
医院:在国家大的政策要求下,县级医院需对其所管辖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帮扶。提高县域整体诊疗水平。
基层医疗机构:实现日常工作中的基本诊疗和基本公卫信息化的互通与共享,减少信息化的重复录入,实现一次录入,多处使用。
居民:就医需求得到提升,主要体现在可及和优质的卫生服务、连续的健康信息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
2.2.1 县域内资源统一共享
利用县人民医院优势医疗资源,建立开放共享的医学检验、影像诊断、心电诊断、病理诊断和临床检验等资源共享中心,建立检验检查标准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业务模式,推动区域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最终实现患者就医费用减低和就医环节便捷化。
2.2.2 医共体人财物统一管理
将医疗集团运营管理所包含的人、财、物形成一体化管理,实现深度融合,数据共享;整合经济运行管理的中预算、成本、绩效等一系列业务,建立“成本、预算、考核”三者相结合的运营监管体系,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预算可控制、成本可监管、数据可共享。
2.2.3 医共体统一运营管理
建立药品统一保障制度,实施药品、耗材统一目录、统一保障、统一配送、统一管理,促进药品供应和使用安全、合理、有效、便捷。建立院外供应商及医院内部物流、资产的统一管理平台,全面跟踪耗材流转情况,通过结合业务科室治疗,分析医院内部耗材使用情况,提升医院采购效率和物资周转效率。
2.2.4 系统间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
依托医共体平台,打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业务系统,打破数据孤岛,为分级诊疗工作和基层公共卫生业务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2.5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
通过县域资源整合,利用平台建立上下级医疗机构间业务连接、技能连接和知识连接的纽带,建立医疗资源引入机制和协作机制,为基层医疗机构引入大医院的标准管理流程和运营规范,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2.3.1 用户统一管理
对各个业务条线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整合,离不开对这些业务系统登录的集成,实现平台统一的登录界面和对各卫生业务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以避免繁琐的多系统多次登录操作。
2.3.2 双向转诊需求
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人民医院在医共体信息平台可发布专家号。居民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时,接诊医生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对于无法独立诊断的,可通过转诊平台填写转诊单预约,实现上级诊断。
2.3.3 预约诊疗需求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区域范围内医疗资源整合,为居民就医减少候诊时间,降低就医成本,改善就医环境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窗口。
2.3.4 远程医疗业务需求
建立区域医疗服务中心、会诊中心、诊断中心,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
加大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全面提升医疗行业治理和服务能力,融合医疗相关领域的数据,形成基于卫生信息资源数据和知识库的智能管理和决策体系。
完善县级区域卫生信息交换共享功能,推进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检查检验等信息交互与共享,推动医院之间以及医院与公共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机构的协同合作,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奠定基础。
依据国务院、省、市县相关政策文件要求,结合该县信息化建设需求,本项目按照“13211”的一体化设计该县医共体信息系统,即“1 个平台”、“3 大应用”、“2个体系”、“1 张卡”以及“1 张网络”。“13211”的一体化设计涵盖县医共体信息平台的核心应用系统,在县域通过医疗卫生资源整合,使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为区域医疗卫生监管提供有效抓手、助力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地。具体架构如图1 所示。
图1 某县医共体信息平台总体架构图
“1 个平台”:即医共体基础平台,基于健康与临床信息、公共卫生资源信息、全员人口信息、医疗健康知识等信息,构建智慧医疗大数据平台。
“3 大应用”:建设智慧健康医疗应用体系,包括医共体协同应用、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应用和人财物一体化应用,实现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和管理的深度应用。
“2 个体系”:依托国家及省市相关标准规范,建立县域信息标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为医共体平台提供保障体系。
“1 张卡”:实推进医疗便民服务,打通居民健康卡与社保卡数据,实现百姓就医、医保报销的一卡通用。
“1 张网络”:建设县医疗健康融合专网,形成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业务协作网络,实现在各医疗机构间资料共享和交换,实现一站式医疗卫生信息服务。
4.2.1 医共体基础平台
按照国家标准,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接口协议,抽取、标化各医疗卫生机构各信息系统原有数据,搭建集成服务总线、患者主索引服务系统、数据中心,建设县医共体基础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区域内数据互通及共享,为智慧健康医疗应用体系提供支撑。具体架构如图2 所示,主要包括集成引擎、平台基础服务和数据中心等模块建设。
图2 医共体基础平台架构图
集成引擎:以医院业务管理规范化为目标,全面梳理医院临床业务核心流程和各系统之间的交互场景,对医院各业务系统接口进行标准化改造,实现应用系统和数据的统一集成。
平台基础服务:平台按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平台技术要求构建,集成范围包括县人民医院信息系统及基层医疗信息系统,按国家互联互通四甲标准,建设相关业务系统内容,包括服务交换中心、标准管理系统、主数据管理系统、患者主索引系统、数据质量管理系统等。
服务交换中心:支持对服务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提供全面、精简、强劲的服务统一管理服务平台,涵盖服务发布、管理、安全管控、监控分析的支撑能力。
标准管理系统:支持为用户提供关于数据标准、交换标准的可视化管理工具。
主数据管理系统:支持为用户提供统一的卫生资源管理入口,整合区划内卫生资源如人员、机构、科室等信息,为其他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患者主索引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组件、数据搬运组件、可视化数据采集配置、共享文档组件、数据服务平台等。
数据交换中心:支持建立区域医疗业务库,汇聚居民健康医疗数据。
数据质量控制系统:支持为用户提供详细清晰的数据问题描述和简单明了的数据综述情况报告,方便用户了解当前接入机构的数据质量情况。
一体化监控运维平台:通过一体化监控运维平台,集中式监管健康云平台下所有支撑应用运行的主机与软件环境的性能与状态情况,支持自定义脚本、接口、SQL 的扩展监控机制,更全面的覆盖各种监控场景,让运维工作轻松的实现可视化、敏捷化、平台化。
信息资源发布共享平台:通过该平台规范了资源发布、资源共享的管理规定、业务标准、技术标准。
医疗业务交互管理:为医疗机构接入系统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资源服务。
共享文档配置管理:以CDA 文档形式存在的电子病历外部文件数据,进行文档数据解析和数据标准化,将电子病历数据转换成符合平台标准的结构化数据;将平台标准的结构化数据,参照CDA 文档标准格式重新组装成CDA 文档形式的数据文件。
数据中心:根据存储在医共体信息平台数据中心的数据类型,结合其应用,建设数据中心,主要包括健康大数据中心、基层医疗机构数据库和二三级医疗机构数据库。
大数据主题库:内容包括健康域临床数据、公卫数据、人口数据、运营数据和生物数据等。
医疗知识库:内容包括医疗健康领域常识知识库、医疗健康领域经验知识库和医疗健康领域蕴含知识库等。
领导辅助决策支持库:医共体信息平台的一项重要应用是卫生综合管理,主要功能是对医疗卫生情况的整体监控、完成卫生信息统计、分析,实现辅助领导决策功能。
基础数据库:平台管理数据库用于满足医共体信息平台的日常数据管理、用户管理、系统或业务管理以及制定的业务标准、规范和指标体系等信息。
基层医疗业务库:包括基本医疗业务数据、基本公卫业务数据和家庭医生签约业务数据等。
二三级医院业务库:二级医院的临床数据、运营数据等。
4.2.2 智慧健康医疗应用体系
(1)医共体协同应用
构建分级诊疗系统,实现大型医院诊断能力直接输送到基层医疗机构。战时,可对疾病进行早确诊早防御。平时,可实现患者有效分流,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基于医联体协同平台,开展预约服务、远程会诊、区域影像、区域检验、区域心电、远程门诊等协同应用,主要应用包括互联网+电子健康卡(多码合一)、医疗资源共享中心、医疗业务协同中心、医共体运营管理中心和医共体健康管理中心等。
互联网+电子健康卡:建立县实名就医多卡关联系统,实现实名制就医,保障居民就诊信息在平台端的有效分拣归集。
医疗资源共享中心:通过建设医学检验中心、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体检中心、处方流转中心,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医疗业务协同中心:通过建设转诊服务中心、临床会诊服务中心、远程门诊服务中心和远程教育中心,实现分级诊疗协同。
医共体运营管理中心:实现集团运营决策和医疗资源运营管理,提升管理效能和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医共体健康管理中心:通过可穿戴设备支撑服务、个性化与自动化健康管理服务、疾病风险评估服务等,实现慢病管理。
(2)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应用
采用云计算模式,打造融合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补偿机制改革考核等业务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云HIS),实现一次登录可以操作所有授权的功能模块,方便基层医生使用,提高操作效率。基层医疗机构基于云HIS 与县医共体平台、县人民医院、卫建委等政府部门实现医疗卫生数据的共享和业务协作。
(3)人财物一体化应用
以政策为导向、内控为抓手、成本为核心,改善整个区域的医疗水平,充分发挥每个医疗资源的能动性,做到每个医疗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支付和收费尽可能的趋于平衡。
建设医共体中心管理系统和医院端和基层医疗机构HRP 系统建设,实现医共体中心的人、财、物、数据的统一管理。
(4)网络及系统接口建设
建设县医疗健康融合专网,打通现有应用系统接口及电子健康码接口、医社保接口、银医通接口、移动支付接口、电子发票接口、平台对接接口、电子签名接口和院内及各乡镇卫生院等接口,实现区域内实现区域内各医疗机构诊疗数据共享和交换。与省、市健康信息平台对接,实现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和业务的联动。
本项目作为县域医共体试点项目,按照国家、省市对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相关要求,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中台技术、微服务、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以居民健康为中心,构建连接医共体内各成员机构的医共体信息平台,以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医共体运营管理水平、医疗费用管控能力,切实改善人民就医体验、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该项目对医共体平台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引导项目合理化建设,可对传统医疗健康产业形成倒逼机制,实现业务创新,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