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肖恒
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空间结构的划分,延庆区作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中的生态涵养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亟须加强涵养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增强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功能。康西森林湿地公园位于延庆区野鸭湖自然保护区内,对其进行生态修复建设,是保障首都生态的重要一环。
生态系统本身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山水林田湖草”皆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应当统筹考虑。自然资源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联合下发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为生态系统一体化修复提出了具体要求。
康西森林湿地公园位于延庆区康庄镇西北侧,西边界为官厅水库479 m(大沽高程)等高线,东边界为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外缘边界。修复工程位于野鸭湖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以及实验区三区内,总面积约15.65 km2,其中林地面积10.83 km2,基本农田及其储备区面积4.29 km2,河流面积0.13 km2,养殖塘等面积0.12 km2,建筑物占地0.20 km2,道路占地0.08 km2。
依据《指南》中的具体要求,设计团队通过实地勘察,同时以野鸭湖自然保护区规划为依据,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在对生态问题进行识别诊断及评价后,针对不同生态尺度及属性,制定了6项生态修复建设工程:退耕还草生态恢复工程;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提升工程;河道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健康绿道建设工程;生态景点建设工程;智慧森林管理系统建设工程。
统筹6项生态修复建设工程,设计团队按照关联性、协同性要求,规划了“一线九点”(1条主游览绿道,9处生态景点)的结构,综合治理的同时在实验区整合生态旅游以及科普宣教的内容。
主游览路线通过串联沿线的森林、河流、湿地、农田、文物古迹、旅游景区及民俗村庄等元素,使原有分散的蓝绿空间相互融合,形成蓝绿交融、相互渗透的生态结构,构建起一条生态廊道。
1 康西森林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范围Ecological restoration area of Kangxi Forest Wetland Park
2 改造后的林相Forest form after reconstruction
3 康西森林湿地公园全貌Panorama of Kangxi Forest Wetland Park
4 蓄水池改造形成的小微湿地Small and micro wetland reconstructed form reservior
修复区位于康西森林湿地公园北侧,处于野鸭湖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原本为耕地,面积1.13 km2。针对项目区地下水位浅、蒸发量大的特点,设计团队选用喜湿耐碱的乡土植物进行退耕还草,适度调控撂荒地植物群落演替方向,优化植物群落结构,营造适宜动物生存的环境。
公园内以往年平原造林为主的森林质量不高,生态系统缺少完整性及稳定性,在修复建设时选择乡土树种,构建“复层、异龄、混交”的近自然林植物群落。考虑生物多样性以及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食源、隐蔽场所和迁徙通道,适度打开绿化隔离带,满足居民游憩及体验需求。具体措施分为3个方面。
1)片林自然化改造。原有造林品种单一,森林整体抗逆性差,设计团队通过将大面积的纯林斑块调整为小斑块,增加高大落叶乔木及灌木草本植物栽植量,将林木结构优化为近自然混交林。
2)鸟类生境保护岛构建。优先选择边缘效应突出的区域构建生境岛,如混交边界、林窗林缘。在生境岛边界栽植灌木进行围合,屏蔽人为干扰,预留生物通道。对生境岛内的现状鱼塘及蓄水池进行改造,构建蓄滞径流型小微湿地。
3)本杰士堆及昆虫旅馆构建。在林地内,选取较为空旷的地带,针对诸如蜘蛛、蜜蜂、林蚁这些物种对生存环境的需求,利用拆违剩余的红砖、瓦片、原木等材料构建本杰士堆及昆虫旅馆,不仅有益于生物防治,同时可为鸟类提供食源,还能在主要景点处的昆虫旅馆中融入科普宣教的内容。
河道位于康西森林湿地公园中部,相传曾是辽代萧太后行宫内的一条河流,名为养鹅池河。河道水源水质较差,水体互不连通,缺少流动,驳岸形态不自然且长期遭受洪期冲刷。
设计团队结合现状驳岸线位置及高程进行施工改造。选用静力压桩的沉桩方式建造木桩驳岸,减少施工对水体及生态的影响,利用河道中的土坝,建设梯田式生态跌水,加强水体流动性。在水流冲击严重的位置设计深潭,在枯水期为植物提供水源,增强流经水体在竖向上的交换,增加水体溶氧量,利于微生物繁殖,净化水质的同时提高生物多样性。对于河流拐弯处的凸岸通过填方营建浅滩。在河流较宽的位置,设计生境岛,在生境岛上种植低矮的湿生草本植物,能够很好地为水鸟和两栖类动物提供栖息地。保留河岸两侧已有的大乔木,适当地补植灌木、草本,形成竖向多级的林地群落。
利用河道北侧现状水泥路及南侧的土路,建设环河景观步道,局部修建亲水木栈道,增设木屋草亭等游憩设施。同时,发掘养鹅池河原有的历史文化,与湿地科普理念相结合,通过小品及导览系统进行展示。
设计团队结合原有道路规划了湿地公园内的绿道系统,串联起9处景观节点,与外围康张路、百康路、延康路、康野路、康西路交驳并形成交通闭环,主要为公园内游览及管护系统服务。在绿道路线的规划中,考虑到森林的边缘效应,既要保证廊道内环境的稳定,也要保证动物穿行的安全,减少暴露时间。因此,每条绿道的间距保持在100 m左右。
康西森林湿地公园的修复建设应当将生态与旅游相结合,展示湿地修复建设的成果。因此,设计团队沿主要绿道建设了9处生态景点。
1)芦花雁影。设计团队对违建鱼塘腾退后留下的坑塘梳理整形、连通水系,设置驳岸缓坡,选用适合湿地环境生长的树种构建了生境岛。
2)海坨秀林。利用原妫水河隧道修建时挖出的土方堆筑的地形,设计了一处近观万亩林海,远观小海坨山及冬奥会赛道的观景木平台。
3)百鸟草甸。经过退耕还草恢复工程的建设,原本数千亩的撂荒地的自然生态特征得以优化,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功能以及区域生物多样性得以丰富,形成百鸟云集、千亩草甸的大地景观。
5 浅滩营造Shoal construction
6 修复后的河道鸟瞰Aerial view of restored riverway
4)林田辉映。对腾退后的许家营农科院地块、马营养殖鱼塘地块中的硬化道路及鱼塘护坡进行拆除,同时对以上地块周边的耕地进行基本农田改造,种植莜麦等作物。在恢复生态湿地功能的同时,打造一处林田辉映的大地景观。
5)古堡烟柳。景点原址为一处古堡,名为马营城堡,是明代的邮递驿站,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计团队注重发掘古堡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取其中的主要信息,通过标识牌及遗存石材构件展示马营城堡的历史文化。古堡的东侧为柳树林,结合树林下的现状地形,设计成小微湿地。建设后的景点一改此前的破败景象,游人可立于古堡城墙下,远望小海坨山,近赏烟柳林,景色古朴自然。
6)古槐溪语。利用拆除违建后剩余的旧砖瓦,围绕现状大槐树及杏树设计了休憩场地及座椅,与东侧的马营河共同构建一处安静的空间。
7 百鸟草甸Meadow of Birds
8 水系连通后的湿地Wetland with connected water system
7)鹅池怀古。依托湿地生态恢复后的养鹅池河,在沿河漫步观景的同时追溯养鹅池河的历史。
8)草原风光、马场旧忆。前者为原康西草原旅游区腾退后经修复而成的草场,景点建设再现了草长莺飞的自然风光。后者为原养马场拆违场地,设计团队旨在恢复林地自然面貌,利用养马场原有的石槽、拴马桩等物件延续场地的记忆。
智慧森林管理系统建设的目的是避免耗费过多的人、财、物力和森林资源,减轻人的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干扰,使森林湿地的生态环境自然演替。通过设计安装监控、探头等基础感知设备,构建包括森林资源、基础地理信息、视频监测信息、人类活动及卡口监测信息、巡护监测信息在内的多项数据库,对森林湿地公园范围内的各项指标进行收集及监测。
通过6项生态修复建设工程,以康西森林湿地公园的建设为载体,设计团队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了系统性实践。修复后的康西森林湿地公园与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官厅水库、万亩平原造林、康西草原、道路村庄等众多生态因素及景观因素联合起来,使周边区域的产业资源及生态环境得到高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