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楚晋(北京大学)
“这份报纸是办给我们中国人看,还是俄罗斯人看呢?”“北京冬奥会和往届冬奥会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今年的防疫政策是怎样的?”“还有冰墩墩和雪容融!”“或许可以请冬奥会志愿者同学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合力策划制作一份冬奥会主题的俄文报纸,是同学们正在上的 “新时代俄语报刊阅读课程”的一项内容。以班级为单位“整活儿”几乎是该课程开设以来每一届同学的必备“节目”,这一次轮到了俄语系19级本科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分为两个工种:负责分模块搜集和整理图文资料的“记者”和负责整合排版的一名“美工”同学。
真正投入工作之后,同学们发现,无论认领了哪种任务,困难都不小。对于“记者”来说,专业术语等翻译难度高。俄罗斯本土关于冬奥的报道数量少,中国的相关报道全面丰富,但翻译难度较高,尤其是涉及到很多比赛项目、专用器械等专业术语,如“U型场地技巧”“坡面障碍技巧”“大跳台”等,这些在词典中往往“查无此词”。同学们在参考了俄罗斯相关比赛的报道、体育词汇网站之后才把它们成功地翻译出来。
“记者”还遇到语体选择上的困难。同学发现,俄罗斯的体育报刊语言风格十分多样,有些部分比较正式,有些部分就比较口语化,且常常夹有撰稿者本人的评价,甚至有“老天爷!”这样的调侃语言。同学们讨论后决定,报道要尽量客观呈现事实,语言要严谨,同时不失生动自然的风格。
“记者”遇到最大的问题还是价值立场与辨别能力的考验。同学们特别想重点报道谷爱凌,但在查阅关于谷爱凌的俄文报道时,大家发现在俄罗斯更受关注的却是她的出生地、中美混血身份等,文章少,篇幅短,有的报道只用了一句话。这令同学感到十分可惜,后来,谷爱凌的故事被一位同学以小传记的形式展现了出来——以“青蛙公主”的运动员生涯为序,着重介绍了谷爱凌自成为一名自由式滑雪运动员以来的战绩,并描绘了她作为“奥运史上最年轻的自由式滑雪金牌获得者”和“在一届奥运会上赢得奖牌最多的自由式滑雪运动员”的卓越表现。报道中,同学更深刻地懂得了做一份专业的外语报纸,就要用对象国的语言讲好故事。
这样的感受也存在于报道苏翊鸣、隋文静与韩聪等运动员故事的记者中。“记者”们参考各类资料,捕捉经典镜头,梳理成长轨迹,援引运动员发言,让笔下的故事更丰满、更充盈,用生动翔实的内容让全世界体味到中国运动员的风采与拼搏。在同学笔下,苏翊鸣不仅仅是在冬奥会中斩获金牌和银牌的年轻国民小将,更是“4岁被爸爸放在雪板上开启滑雪生涯”“10岁以银幕上的角色而闻名”的传奇少年。隋文静与韩聪这对“葱桶组合”一路走来的血泪与振奋,也在报道中被娓娓道来。
在短道速滑混合接力半决赛结束时,中国队成绩排名小组第三,但之后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俄罗斯奥运队和美国队因在接力棒交接过程中违反规则而被取消成绩,未能晋级决赛,中国队和原来位列第四的匈牙利队则进入了决赛。同学在报道时曾考虑要不要删掉这些过程,只呈现结果,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权衡之后,还是留下了这些内容。“我们应当尊重比赛的公正性,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对负责整合排版的“美工”同学来说,最苦恼的就是资料的整理量太大。“大家真的都非常用心,以至于我收到的资料远远超过了报纸所能承载的。由于版面的限制,我不得不对一些同学的稿子做了删改,有的删改的篇幅还不小……”当他把最后的版式发到班级群里时,大家都纷纷赞美:“太惊艳了!”
指导老师请来了外教、来自俄罗斯的叶列娜老师一起审改。叶列娜兴奋地说道:“同学们学习俄语的时间还不到3年,而且因为疫情,很长时间是上网课学习的,但大家已经能用俄语写报纸了。”中文也很不错的她用“杠杠的”来形容同学们的成果。